《中觀根本慧論》講記(4)觀因緣品(2)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中觀根本慧論》。上一講的內容是遮破四邊生,即自生、他生、自他生、無因生。因爲衆生普遍對他生有執著,這種執著在衆生相續中的串習也非常頑固、深厚,所以此處又特別再遮破他生。
戊二、(品關聯)分叁:一、破四邊生;二、別破他生;叁、破緣之能立。
己二(別破他生)分二:一、宣說他宗;二、以理破斥。
庚一、宣說他宗。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大多數沒有學過宗派的世間人、普通凡夫也都認爲諸法是他生,即通過各自的因緣而産生這些果法。學過宗派的有些外道也持這個觀點。佛在經中也多處講了“諸法他生”。尤其我們內道——佛教裏“說實有宗”(小乘有部和經部)認爲,萬法不是自生,也不是無因生,也不是自他而生,而是他生。他們認爲諸法有生,而且是他生。此處主要是遮破他生。
有部和經部認爲:通過四種因可以産生一切有爲法。此處稱爲“四緣”,這裏所謂的“緣”實際也就是“因”,它不是因緣之間的“緣”,它是和因同等的緣。這四個緣也就是四個因。他們講因的時候會講六種因,六種因和這四種緣是相互涵攝的關系,互相是涵蓋的,六因涵蓋四緣,四緣涵蓋六因。此處所講的四緣和《俱舍論》等其他處所講的六因,二者其實是一個意思。
也有和因不等同的緣。它和因是分別的,不是一體的。因就是因,緣就是緣,二者定義不同。對果的本體起作用者稱“因”。對果的支分(特法)起作用者稱“緣”。比如,稻種生稻芽,它有因,也有緣。稻芽的種子是因,這個稻種對稻芽自身産生作用,如果沒有稻種,就沒法長出稻芽。若是你種稻種,將來長出來的肯定是稻芽,它對稻芽的本體起到作用。否則,即使有水份、土壤、陽光等,但若種子不是稻種,也不會長出稻芽,也許就會長出其他植物。這在六因裏稱爲“同類因”,稻種最終長出稻芽,豆種則長出豆芽,這都是同類因。土、水、陽光等這些是稻芽的緣。若土好,水份合適,陽光也特別充足,長出的稻芽會特別好。若土不好,或水份不夠,或陽光不足,長出來的稻芽肯定不好。稻芽的顔色、形狀、味道等都是它的支分、特法,對這些起到作用者是緣。這個時候,因和緣組合産生果,因是因,緣是緣。二者對果所起的作用不一樣,定義也不一樣,所以不等同。
在此處講的這個緣和因是等同的,緣也指因,因也指緣。講因時所講的六種因與此處所講的四種緣,二者是相互涵蓋的關系。
小乘認爲一切有爲法都由四緣而生,也就是他生,現在就要破他生這個觀點。爲什麼要別破他生?衆生的這種執著比較普遍,在相續中比較頑固,所以要進一步詳細地遮破。很多普通的世人也認爲諸法是他生,但是他們沒有進行過觀察。他們只有觀點,沒有理由,並且對這個觀點有與生俱來的執著,即俱生我執。當他們進一步觀察的時候,就進入宗派的範圍了,或者是內道,或者是外道。若是以正確的一些推理去觀察,就可能會進入內道;若是以一些不正確的邏輯去推理,那就是外道了。無論是內道還是外道,都有很多種,相互間也持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總結性講,我們講內道包括有部、經部、唯識宗、中觀;外道則有四宗派、八宗派等。其實,有各種各樣的外道,各種內道、外道都會各持很多不同觀點。現在主要破斥的就是具有理由的小乘有部和經部。
小乘的有部和經部認爲,一切法都是從六因或四緣生。他們有時候講六因,即以六種因産生了這些法;有時候講四緣,即通過四緣産生了這些法。四緣指因緣、次第緣(等無間緣)、所緣緣(緣緣)和增上緣。六因指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1、因緣。因緣包括很多,對自果的産生起到幫助作用者,都是因緣。比如以稻種産生稻芽,稻種是稻芽的因緣,類似這樣的都是因緣。
2、等無間緣,也叫次第緣。心和心所會有次第緣,其他的法沒有這個。無論是心還是心所,前前是後後的因,後後是前前的果。比如說第一個刹那心是第二個刹那心的因,第二個刹那心是第一刹那心的果。第一個刹那心息滅的同時,第二個刹那心就會産生,所以叫次第緣,也是立即的意思,即立即産生。
所謂無間緣,就是指中間沒有時間、空間的間隔,就是一刹那。刹那、刹那、刹那……,這些刹那連續不斷地産生,這叫相續,心和心所的相續就是這樣産生的。在不斷産生的時候,前前是後後的因,因和果之間沒有時間、空間,前一個刹那息滅的同時,後一個刹那就産生了,立即就産生。這是我們在宏觀的世界中,在一個粗大的境界中講的。
若是詳細一觀察,在微觀世界裏看,那就沒有了。只有刹那,沒有相續,只有一念,沒有其它,既可以說有一念,也可以說沒有一念,不存在有和沒有的分別,這個時候就進入一真法界了,沒有任何的分別。
不是所有的心和心所都是等無間緣。小乘認爲,一個修行人最終入無余涅槃的時候,心和心所的連續都會停止。心和心所的連續一停止,就進入無余涅槃了,進入無余涅槃的時候,就沒有心和心所。停止前的最後的那個刹那、最後的心和心所不能成爲等無間緣,因爲它們沒有産生果,對果沒有産生作用,怎麼能成爲緣呢?所以它不是等無間緣。除了它,一切心和心所都可以成爲等無間緣。他們也有真如,即在無余涅槃當中安住的時候,那種境界叫真如。這是小乘自己所持的觀點。
根據大乘對此進行的觀察,小乘進入無余涅槃後,會在相似無念境界中安住很多劫,經曆很長的時間。但是,大乘認爲,佛在經中也講了,此時心和心所一切都斷滅,但是斷滅的是粗大的心和心所,細微的心和心所還沒有斷滅,所以小乘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他們的真如不是究竟真如,他們最終還要從那個境界中出來,再進一步進入大乘道,最後才能成就圓滿。
大乘認爲,最後入涅槃或一真法界的時候,一切轉識成智,心的連續就變成智慧了,這個時候心和心所的連續就會停止。同樣,停止前最後刹那的心和心所不能成爲等無間緣。除此之外,一切心和心所都可以成爲等無間緣。因爲除了入涅槃、入法界,心和心的相續是不會間斷的,沒有停止的時候,前前是後後的因,前前是後後的等無間緣。
《俱舍論》裏也講到叁種無心之時,在下面這叁種情況下沒有心和心所的波動與連續:其一,入睡眠之時;其二,昏迷之時;其叁,入寂滅、入無余涅槃時。入睡眠和昏迷的時候,眼、耳、鼻、舌、身當時就沒有了,但這也是存在辯論的,大乘佛法裏講,這個時候粗大的心和心所的相續停止了,但是細微的沒有停止。此外,根據大乘觀點,小乘裏講的無余涅槃停止也是一些粗大的心和心所,細微的心和心所都沒有停止。大乘佛法裏,最後入法界的時候,心和心所都不是那種黑乎乎的狀態,這個時候有光明,有智慧,所以還是沒有斷,這個時候不是心和心所,而是變成智慧了,分別沒有了,完全進入平等的狀態。這點和小乘不同,小乘裏不強調光明、智慧,也可能就是進入那種黑懵懵的狀態,心和心所的連續沒有斷。
3、所緣緣。所緣緣是所緣境,通過所緣境可以産生六識,六境是六識的所緣緣。比如,通過音聲可以産生耳識,音聲是耳識的所緣境,所以音聲是耳識的所緣緣。通過柱子等色法可以産生眼識,柱子、寶瓶等色法是眼識的所緣境,這些色法就是眼識的所緣緣。通過六境産生六識,這六境是六識的所緣緣。六識屬于精神,物質不會有所緣緣。
4、增上緣。增上緣涵蓋的面很廣,但是增上緣不是真正的一個緣。比如要産生一個果法,它有它自己的因緣,它通過自己的因緣而産生,這時除了它自己的因緣,其它的一切法都可以成爲它的增上緣,因爲都對它的産生沒有進行阻礙,憑這點就可以成爲因。這不是一個真正的緣(因),但也可以這樣稱爲增上緣。增上緣和六因裏的能作因是等同的,二者是一個意思。
我們以産生眼識爲例來說明增上緣。若要産生眼識,基本要具足叁個緣(因):其一,所緣緣,即如柱子等所緣境,如果沒有柱子等色法,眼識就不可能産生了。其二,次第緣,即心相續連續不斷,前一個刹那心是它的次第緣(等無間緣)。其他都具備,字印得很清楚,但是字卻看不清楚,缺少什麼?就缺少一個根,這屬于增上緣,要有眼根,無有殘缺的眼根才能看得清楚。若沒有眼根或眼根有殘缺,就見不到東西;若有的人眼花,看不清字,這是眼根有問題。無有殘缺的眼根才能看清楚,這個眼根就是增上緣。要具足這叁個緣(因),才會産生眼識。通過眼根取所緣境,能取是這個眼識,所取是這個境。
以上是舉例來說明增上緣,但是增上緣的這個面特別廣,所有的這些沒有障礙它産生的一切法都可以成爲它的增上緣。它和能作因是同等的。
小乘既講四種緣,也講六種因,四緣包含六因。六因有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1、能作因。能作因和增上緣是等同的。要産生一種果,除了它自己的因緣,其他一切有爲法都是它的能作因,爲什麼?因爲都沒有障礙它的産生,所以都可以成爲能作因。憑什麼而成爲因?憑沒有障礙。因緣具足時,果法産生了,誰也障礙不了,因爲沒有障礙它的産生,所以成爲因了。
2、俱有因。在同一個範圍內、同一時間裏産生的法,互相可以成爲因,這叫俱有因。
此處我們以一種微塵爲例對此進行說明。這種微塵並非…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4)觀因緣品(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