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顶礼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一、顶礼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以前印度诸大德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时,一定会先做顶礼。龙树菩萨造此论典时,首先顶礼了佛陀,因为他对佛陀最有信心,最崇拜佛陀。
这样的顶礼是有意义、有必要的。第一,当时的印度也有这样的习惯;第二,尤其是顶礼佛陀,能忆念佛无漏的功德,并能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能积累不可思议的资粮。其实积累资粮没有什么难的,但是我们对佛及佛所具有的无漏功德很难认识到,很难生起信心。若是能生起信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一种福德。若是没有一定的观察量和智慧,怎么能对佛、对佛的这些功德生起信心呢?所以说能积累不可思议的资粮。
顶礼有身顶礼、语顶礼、意顶礼。其中最主要的是意顶礼,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对佛生起信心。这个信心是怎么来的?你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才能生起信心。知道佛的功德,这也是一种明理。首先要认识佛,要明白什么叫无漏的功德。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佛,也不知道什么叫无漏的功德,怎么能生起信心呢?即使生起了信心也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信心。首先要了解佛,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然后生起欢喜心、生起信心,这就是意顶礼。
有意顶礼的基础,才能有语顶礼和身顶礼。这样的顶礼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福德。通过顶礼,能够积累不可思议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了,就能遣除内外密的障碍。遣除了障碍,就能顺利圆满所做的事情。所以,《中观根本慧论》首先是从顶礼开始的。
为什么要顶礼佛陀?是为了圆满资粮。为什么要首先顶礼佛陀?是为了遣除违缘。接下来我们会有疑问:默默地做顶礼就可以吧?为什么要放在论典里形成文字呢?这是为了后学者。著者非常认真地首先向佛陀做顶礼,稍具智慧的后学者据此就能了知著者是位大德、智者,就能生起信心。他知道著者很重视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后学者就能更重视这部论典,也会学修这部论典。通过学修这部论典,他就能了知诸法的实相真理,开启智慧,最终能获得解脱。这也是做论典的目的与必要。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他是以什么方式做顶礼的?是以忆念功德的方式,忆念佛能说因缘的功德。这里的“因缘”是指缘起。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一切法皆是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里讲的是性空。轮涅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缘起主要是现相,性空主要是体相。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缘起,要懂得缘起的定义。以因而生叫缘起,观待而成也叫缘起。若是有为法,都是以因而生;若是无为法,都是观待而成。比如:柱子依自己的因缘而生,所以是有为法;虚空不是以因缘而生,是观待而成,所以是无为法。观待于有为法,成立了无为法这样的名言。
无论是以因而生的法,还是观待而成的法,通过观察量及智慧来观察,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些缘起法看似都存在,实际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亦不断。有为、无为一切法在名言谛上都存在,在胜义谛上都不存在。
站在缘起的角度,都是有生有灭、有来有去,但这只是在名言谛(世俗谛)上,在我们的见闻觉知面前这样存在的。这些现相属于名言谛、世俗谛。“世俗”有时也指世间的人,但在此处不是指人,而是指无有残缺的眼、耳、鼻、舌、身、识等六根识。“谛”是真的意思。在哪里真?在它们面前真。在六根识面前事实存在,所以叫世俗谛。“名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言语和思想的范围。在名言上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有为法“柱子”、无为法“虚空”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叫名言谛。
虽然这些法在名言谛、世俗谛真实存在,但不等于真实存在,因为还有胜义谛。胜义谛是超越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实相有很多,有暂时的实相,也有究竟的实相。胜义谛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就是本体。一切法在胜义谛里都是不存在的,是空的。这已经是不可喻、不可思了,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范畴。
“能说是因缘”讲的是缘起,“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讲的是性空,这二者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有,性空是无,但是二者却不矛盾。因为缘起是名言谛、世俗谛,性空是胜义谛、真如。站在缘起的角度里,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但是在诸法本体上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胜义谛上若是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就是实成法。我们要了知实成的定义。实成是恒常的,前后不变的,不观待于他法而独立存在的。若是缘起法就不是实成法,若是实成法就不是缘起法;若是空性的就不是实有的,若是实有的就不是空性的。通过缘起可以体现空性,通过空性可以体现缘起。缘起法具八种特点,就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是缘起法就是空性法,是空性法就是缘起法。
缘起是以因而生、观待而成。站在这个角度里,一切法都是有生灭的,有来去的,有常断的,有一异的。但是,这些是假象,不是真实的。
我们把这些缘起法都当成实成了,把一切境相、显现都视为恒常,视为独立,这叫执着。我们不知道眼前的柱子或宝瓶是在刹那刹那当中变的,把它视为恒常了,认为今天的宝瓶也是昨天的宝瓶,今天的柱子也是昨天的柱子,今天的这个人也是昨天的这个人,今天的我也是昨天的我,不知道都在刹那当中变化生灭,这叫执着。尽管你可能也知道这个柱子有一天会损毁,这个人有一天会死……但是没有用,因为你不知道在第一刹那的时候,眼前的这个柱子、身边的这个人就已经灭了、没有了。你认为它在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时还存在。若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还是存在,第四、五刹那也存在,这样就永远要存在……这就是常见。现在我们就要破除这个常见,如同刚才所说“不常亦不断”,常是恒常,断是断灭。
我们分别好和坏,认为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这也是一种执着。好和坏是自己假立的,是自己的分别念,而不是在外境上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这个人好就喜欢,他一有变化、不好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伤心;我们觉得这个人不好,就不喜欢,有一天他变好了,我们又开始喜欢。其实这都是自己的分别念,是假立的。若是这个好或不好在外境上不是假相,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他应该永远好或永远不好,因为他是在外境上事实存在的,他就是这样的自性,他的自性不能变,所以他永远不能变。若是他的自性有变化,就不是他了。
我们就要破除前述这些执着。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缘起,就可以破除执着;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空性,也能破除执着。因为都是缘起法,所以是性空;因为是性空,所以都是缘起法。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一体的。
因缘、缘起法都是一个和合法、观待法,都是以迷乱和分别假立的法。我经常给大家讲,虽然我们无法逃避,但是我们可以好好面对,就是这个意思。明白了诸法的事实真理、真相,心就可以如如不动了。所谓如如不动,不是一下子变成了聋子或盲人。如如不动与了了分明是同一个意思,了了分明肯定是如如不动的,如如不动肯定也是了了分明的。
我们讲过,这些显现不会束缚我们,障碍我们,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才是真正的束缚,真正的障碍。分别、执着都是心。若知道一切是缘起、是性空,就不分别、不执着了。一切缘法不是恒常存在、独立存在的,这叫性空。性空和实成是相违的。若是实成的,就不是性空的;若是性空的,就不是实成的。
一切都不是恒常的,而是在刹那中生灭;一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观待存在的。刹那生灭,观待而成立、存在,这叫缘起。以因而生、观待而成,这是缘起的定义。因缘而生,生是刹那,它只有刹那的生,只有刹那的灭,其实生和灭就是一体的,生本身就是灭,灭本身就是生,这个时候讲的是空性了。但是在世俗谛上,眼耳鼻舌身等能取只能了知粗大的现相,无法能够了知和明白“一刹那当中即是生又是灭”。这是超越的境界,这些根识无法了知,无法衡量。它们觉受到的、得到的信息是一个粗大的生灭,即“先前没有而后来产生了”或者“先前有而后来灭掉了”,其实这是假立。整部论典的讲的都是这些内容,通过各种逻辑推理讲缘起性空的真理。
“诸说中第一”:龙树菩萨为什么如此崇拜佛陀?为什么如此敬仰佛陀?“能说是因缘”,佛能正确的讲缘起,即缘起性空。他的信心是这样产生的,他没有因为佛太庄严或因为佛神通太广大而敬仰、崇拜、顶礼佛。我们经常讲“不要把信心和贪心混在一起”,就是这个道理。能讲缘起的只有佛陀,这是唯一的。我们因此而崇拜、敬仰佛陀,这叫恭敬心,这叫信心。我们经常赞叹“伟大的佛陀……”就是因为佛陀能圆满地宣讲缘起等诸法的实相。这里的“能”是指佛有讲缘起的能力。
那些登地的菩萨也讲缘起,但他们是依据佛陀的教言而讲的。我们现在也讲缘起,也是依佛陀的教言、依上师的窍诀而讲的。然而伟大的佛陀是通过自己的正量,通过自己的智慧而讲的,所…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顶礼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