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和貪欲不應該同時生起。
“染者染法俱,則無有相待”:如果二者同時存在的話,相互之間就不存在觀待的關系,如同牦牛的左右角一樣。因貪欲而成貪者,由貪者而生貪欲,這都是觀待的。貪欲觀待貪者而生,貪者觀待貪欲而成。若是沒有貪欲,怎麼能成爲貪者呢?若是沒有貪者,怎麼能生貪欲呢?所以二者應該是相觀待的。但如果二者同時存在的話,那就不是觀待了,貪欲也不用由貪者來生,貪者也不用以貪欲來成。二者在瞬間同時都産生了,其形成或存在都是互相不依賴、不觀待的,這樣是不合理的。若是沒有貪欲,這個貪者是怎麼來的?他怎麼能成爲貪者?若是沒有貪者的話,這個貪欲是怎麼生的?就沒法由貪者生貪欲。所以,若不是觀待,二者都不能成立。若是觀待的話,二者就不能同時這樣生起或是存在。
辛二(破斥結合而成)分二:一、遮破一異;二、別破異體。
壬一、遮破一異:
染者染法一,一法雲何合?染者染法異,異法雲何合?
貪者和貪欲若是一體,具有一個自性,成爲一體法的話,那就沒有相結合的意義。應該是兩個法才能成爲“相結合”。如果貪者和貪欲二者完全是一體,而且是以實有的形式成立的話,那一就是一了,它永遠是一,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變化。在其上不會有相結合的這種意義。自己怎麼能和自己相結合呢?若是自己和自己相結合的話,那也是個假立,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況。
若是貪者和貪欲是異體,即二者完全是以多體、他體的形式存在,以這種形式實有,則二者永遠都不能相結合。因爲二者就是異體,如同光明與黑暗,輪回與涅槃一樣,這都完全是兩個相違品,在顯現上也是不能相結合。所謂“相結合”,是指兩個法之前沒有結合,後來此法從那裏到這裏,或者彼法從這裏到那裏,這樣叫相結合。如果二者是這樣的異體的話,就是兩個法,它們不能相結合。二者是以異體、多體的形式存在的,這也是實有、實成,那麼它就永遠要以這個形式存在,不能有任何變化。若是有變化,就不是實有、實成。先沒有結合,後來成結合,這叫結合。若是二者相結合的話,就是由沒有結合的狀態變成了相結合的狀態,這樣就是前後變化的,就不是實有了,這也是不成立、不合理的。因此,二者就不能有結合的時候。
若一有合者,離伴應有合。若異有合者,離伴亦應合。
“若一有合者,離伴應有合”:如果承許二者一體也是結合的話,那麼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一個法就可以相結合了。爲什麼?因爲貪者和貪欲二者完全是一體的,它們兩個以一體的形式事實存在,這樣它們兩個就是一,不是二。若它們是一還能相結合的話,則一個法自己就可以與自己相結合,不是兩個法的結合,因此就不用伴侶,在不用另一半存在的情況下,就可以相結合,這是不合理的。
“若異有合者,離伴亦應合”:如果二者完全是異體、多體的,它們完全是兩個性質的兩個法,以這種性質事實存在,若承許二者也可以相結合的話,那麼就不是它們兩個相結合,而是各個都得能結合。這樣的話,也不需要伴侶,也不需要靠另一半。這二者完全是他體,他體的這種狀態是不允許有變化的,因爲這是實有。既然它們兩個互相不能結合,不能成結合體,如果這樣也是相結合的話,那麼各個法單獨就應該有結合,各個法都成爲結合體,因此任何一者在不需要另一半的情況下,也各自都可以成爲相結合的,這也是不合理的。
壬二(別破異體)分二:一、宣說合不成立;二、互相依存之過。
癸一、宣說合不成立:
若異而有合,染染者何事?是二相先異,然後說合相。
“若異而有合”:必須是以他體或多體的形式存在的兩個法,才可以有相結合的這種意義或說法。他體、多體,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有相結合。比如,兩個法、兩個人、兩個物或者兩件事相結合,這個事和那個事相結合,這個人和那個人相結合,這個物和那個物相結合。
“染染者何事”:“染”指貪欲,“染者”就是貪者。這句頌詞可以解釋爲:貪欲和貪者是相觀待成立還是不相觀待而成立?若是二者互相不觀待,則不能成爲多體、他體的形式,所以沒有多體、他體的自性,不能成爲他體,那麼二者就沒有相結合的意義。若是二者互相觀待,由貪欲生貪者,以貪者生貪欲,這樣才可以成爲他體或多體。
這句頌詞也可以這樣解釋:貪欲和貪者是一體還是多體?若是一體,二者就不能相結合。
“是二相先異,然後說合相”:只有實實在在的兩個法相結合,可以成爲合相。“二相先異”,即兩個法先成爲多體。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有相結合的說法。貪欲和貪者二相先成爲多體,然後才有二者的結合。若二者是一體,就不能有相結合。若二者沒有實實在在的多體的相,也不能有相結合。
若染及染者,先各成異相,既已成異相,雲何而言合?
貪欲與貪者必須各成異相,即實質性的兩個法,但是二者若是已經成爲實實在在的兩個實質性的他體法,怎麼能相結合呢?若是相結合,就要先成爲異體、他體,然後再相結合。但若是已經成爲他體,怎麼能相結合呢?因爲他體的這種情況是不能有變化的,是事實存在的,若是有變化,就不是實成了。
癸二、互相依存之過:
異相無有成,是故汝欲合。爲使合相成,複說異相乎?
對方爲了能成立異相、他體,就去依賴相結合的合相;爲了能夠成立合相,又要去依賴異相、他體。如果這樣承許,能立和所立就都互相依賴了,這樣都不可成立。
異相不成故,合相則不成。于何異相中,而欲說合相?
因爲你要成立合相,就要依賴異相、多體。但是,異相當中怎麼可以說合相呢?爲什麼?因爲這裏面找不到合相,相結合的這種說法不可成立,沒有相結合。
同樣,沒有結合也不能成立異相、多相。即“合相不成故,異相則不成。于何合相中,而欲說異相”。
庚叁、攝義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總之,貪欲和貪者以前後次第的形式不可成立,以同時産生和存在的方式也是不成立的。無論是在相互結合的情況下,還是在互相不結合的情況下,都是不可成立的,是不存在的。
這是總結。前面觀察的重點是二者前後次第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可成立;其後觀察二者前後沒有次第,同時産生和存在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也不可成立。以智慧一觀察,都不可成立,都不可得,所以貪欲與貪者都不是實有。貪者沒有生貪欲,貪欲也沒有以貪者生。所謂“貪者(能貪之心或能貪之補特伽羅)對對境生貪欲心”,也不是事實存在的,也只是在名言上以分別念假立的。
己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諸法”指的是貪欲和貪者、嗔恚和嗔者、愚癡和愚癡者、傲慢和傲慢者,嫉妒和嫉妒者等等一切煩惱諸法。以這些邏輯方式來推理,都不可成立,沒有實質性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夢,都是現而無自性,都是空性。
這些煩惱、分別也不離空性,當生起煩惱和分別念的時候,不能在繼續增長煩惱,不能再繼續增長分別,應該好好地去觀察它的自性,去領悟它的真相,也就是所謂的轉識成智,它們就可以成爲智慧了。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控製這些煩惱和分別念,而應該去了之知它們的自性,應該去觀它們的本性,安住于它們的自性當中,這樣就還是在覺悟的狀態中,就不會有任何被染汙或被束縛的情況。
《等持王經》雲;“貪欲之念、所貪之境與貪者;嗔恨之念、所嗔之境與嗔者;愚癡之念、所癡之境與癡者,此等諸法實則無迹可觀,亦了不可得也。”一切煩惱諸法都是不可得的,本品中抉擇的也是這個義理。
作爲一個大乘行者,當生起煩惱和貪心的時候,應該去觀它的自性,這樣的話,煩惱即爲菩提。尤其是我們修密宗的人,煩惱本身就是智慧,應該去認識它的自性,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所謂的五種煩惱,就是五種智慧。除了五種煩惱,沒有什麼可得的五種智慧,所以要認識它,要現量見到它的本來面目、本來狀態。
一切不清淨的就是自己,沒有不清淨的,包括煩惱也是清淨的。若是覺得不清淨,若是覺得不圓滿,這就是自己的業障。覺得一切清淨,那就沒有業障了;覺得一切圓滿,就沒有業障了。無論是能取心還是所取境,這一切的顯現本來即是清淨,本來即是圓滿,沒有不清淨的,沒有不圓滿的。大家若是想明白諸法的實相,想證悟這樣的真理,就要這樣。一切問題都在自己的身上,自己執迷不悟,這就是問題。
其實,都是不執著而執著,不分別而分別。若是你迷惑,那就是分別、執著;若是不迷惑,那就是不分別、不執著。在這些顯現上、對境上面,怎麼能沒有分別呢?什麼是佛,什麼是凡夫?就是一個是迷、一個是覺。若是你覺了,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都是清淨的,那就是所謂的涅槃;若是你沒有覺,心是迷的,在這些現象中執迷不悟,那就是分別、執著,就是輪回。我們現在心是迷惑的。
“如果我覺悟、成就了以後,是不是就沒有任何分別了?”不是,怎麼沒有分別呢?你還要分辨善惡,還要取舍善惡,有善惡分別,有苦樂分別,有好壞分別,怎麼沒有分別呢?怎麼不要分別呢?要分別。但這是在覺悟的狀態下,所以那不叫分別、執著,而是不分別而分別、不執著而執著。不是單獨的分別,它和不分別是一體的,不是單獨的執著,它和不執著是一體的。不執著而執著,不分別而分別。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一個道理,不執著而執著,執著而不執著一體,分別而不分別,不分別而分別,這都是一個意義。這裏在講一個覺悟的狀態,也在講一個明白的過程、明了的狀態。
對我們而言,“不執著而執著”或“執著而不執著”都是矛盾的,這二者不能合二爲一,這叫分別。若是這樣的話,你沒有覺悟或超越,所以你即使不分別也是分別,即使不執著也是執著的。凡夫始終是墮邊的,所以你要覺悟、要超越,這個時候你才是“分別而不分別,不分別而分別”,現在不行,都是矛盾的。
不要認爲“不能分別嘛”,因此就善惡不分、好壞不分、染淨不分。若是不淨的東西也去吃,不就成瘋子了嗎?若是好壞不分,那你成爲什麼了?你學佛成就後,難道就不正常了,難道就不是一個具有智慧的人了?
什麼叫隨緣、感應?你真正覺悟、成就時,就有感應了,有什麼感就有什麼應,不是沒有感應。對方善,你有善的感應;對方惡,你有惡的感應;對方好,你有好的感應;對方不好,你有不好的感應。佛爲什麼有忿怒相與寂靜相呢?這也是在說明真理,說明那種真正覺悟的狀態。
現在很多所謂的“成就者”、“開悟者”,不分善惡,不取舍善惡,不分好壞,不分染淨,隨便。不洗衣服也不洗臉,意思是說“我已經成就了,不垢不淨了。”在覺悟的狀態下才有不垢不淨,但現在你把自己搞成什麼樣子了?那不是“不垢不淨”,是“染汙”。自己誰也不理,單獨在一邊,已經“超越”了似的。這不叫超越。超越是心的超越,不是身體超越。超越是在社會當中超越,在世間當中超越,既沒有離開社會,也沒有離開世間,但是不受世間的影響,不受輪回的染汙。“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這是超越!
第六品講解圓滿結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4)觀染染者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