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控製你的嗔怒(寬嚴法師)

  如何控製你的嗔怒

  

  寬嚴法師

  有人說,現在的世界是修羅世界。修羅的特性是什麼?就是嗔心重。據佛經說,嗔心重的修羅,專喜與帝釋鬥爭。所以鬥爭與嗔心有密切的關系。放眼觀現實世間,不是每個角落都充滿著鬥爭的氣氛嗎?因而,人心惶惶,社會不安,世界紛擾,確都由于衆生嗔心重而來。真正欲得世界和平,社會安甯,人心喜樂,首當從對治嗔心起;而對治嗔心的特效藥,就是佛說的忍辱波羅蜜。忍辱是對治嗔心的,所以先由一故事引發至忍辱上去。 

  羅睺羅尊者在家爲佛之子,出家爲佛弟子。未出家時,在王宮中,由于地位超越,享受優裕,因而養成他的特殊個性,每因小事而大發雷霆。及至出家以後,未證羅漢果前,習氣未能盡除,仍常發動嗔心,不知什麼叫做忍辱之道。佛陀明白了其中底細,覺得出家不能與道相應,實在是很可憐愍的,所以思有以感化之。 

  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住久了,天天所接觸的是同一人物,煩惱或者容易勃發;換一環境,心情舒暢了,煩惱也許要減少些。佛很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有一天,佛命羅睺羅到賢提精舍去住。尊者奉命就離開了原住的地方祗樹給孤獨園。沒有過幾天,佛陀外出托缽,歸來經過尊者住處,就進去略事休息,囑其打水洗足(佛製不論何人乞食,均赤足出)。洗足罷,佛就藉此機會,自尊者開示道:“你的意思怎樣?現在這水還能作爲食飲之用嗎?” 

  “不能!世尊!此水本來是清淨的,拿它煮飯固然可以,拿它沖茶也是可以,用途是很大的;但經洗腳後,已呈染汙,不能再做什麼大的作用了!”尊老老老實實地這樣回答。 

  “不錯,你說得一點不錯!可是你只知道水是這樣,卻不知道自己也是如此。你的內心原本也是極清淨的,可以修道證果,但因常動嗔心,垢穢充滿胸懷,將成聖的清淨心蒙蔽得不能明見一切,一所以現在你雖出家做了沙門,但也沒有什麼大用了!”佛一方面對他這樣說,一方面又命他將水倒出去。待尊者倒水後,將空盆持回,佛又借這因緣向他問道:“羅睺羅!你去倒水的時候,假定不經意,失手將盆跌落在地上打破了,在你的內心,覺得可惜否?” 

  尊者對曰:“不論什麼東西,都有它的作用,如果損壞了,當然很可借。但洗腳盆只能作洗腳用,沒其他什麼作用,設或損壞了。雖不能說不可惜,但還不至于太可!” 

  “對了,你說得很對!可是你要知道,不但此盆如此,即汝本身亦複如是。一個精進向上專意求道的行人,如道未成而身先損,確實是很令人惋惜的;但是像你這樣不攝身口、多所傷衆的沙門,現在如果死去,甚至入于叁途,佛雖起大憐愍,然因汝叁毒熾然而入惡趣,不是修道的法器,不爲聖賢所多惋惜!”佛又針對他的老病痛下針砭。 

  從上面所說的故事看來,可見做人不應隨意地起嗔動怒。如羅睺羅經過佛的诃斥,受了佛的啓示,生起深深的慚愧,痛改過去的惡習,使其心性終于變得非常慈和柔軟!據《羅雲忍辱經》說:後來他被不信佛的婆羅門打得頭破血流,也不起一念嗔心。我們應向他看齊! 

  發火動怒,誰都知道,這是不好的惡習,可是誰都在有意無意間,或發雷霆之怒,或動無明之火,這麼一來既和自己過不去,又給予別人難堪,何苦如此?實在來說,真不值得!有人說:我本不想發脾氣的,可是事到臨頭之時,忿怒之情抑製不住。就不得不發了!于是問題一轉,我們要問,由于什麼激動,會使我們光火?講到這個原因,當然是很多的,但主要的不出兩種:一因人事關系而起,二因自然界所給予。對第一項能忍者叫“生忍”,對第二項能忍者叫“法忍”。能作生忍、法忍的,絕對不會妄動嗔心。就一般人言,要他忍辱不嗔。真是談何容易?所以在未說之前,首先得指出不忍有什麼過患,能忍有什麼好處。果能真切地明了此中的損益,我相信人人都會實行忍辱的。 

  (一)忍辱之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關系是很密切的,同時也是極複雜的,哪裏可說什麼都能如自己的意?不如意的事到來,如果這也不能忍,那也不能忍。一切順著自己的個性使,那必然要到處樹敵,人人成爲自己的怨仇。假使能忍的話,就可化敵爲友,大地皆春。我們看,一個化敵爲友的人,在社會上到處受人歡迎。不管在什麼地方,大家只要聽到他的名字,就生歡喜心,如是有口皆碑地傳來傳去,在人心中的地位就一天天地增高,而不論做什麼事,就能得心應手了。經中說:一個披著忍辱之铠的人,任憑諸惡暴人,以邪行箭、粗語箭、謾罵箭、侮辱箭,一支支地射過來,也不能透過他的忍辱铠!但這還是現實人生的微分勝利!人不管怎樣善于保養,生命終有一天要結束的,一旦無常到來,不會讓你就這樣好好去的,是要來一次總結算的。平日怎樣易起嗔念,某一次動怒損害了別人,到這時候就一幕幕地展現在你眼前,使你痛苦不堪;反之,生平如果忍辱不嗔,和藹待人,臨終就可平平安安地撒手而去,既沒有懊惱,又沒有痛苦。等到另一個新生命出現,如果還是在這現實人間,那你所接觸到的,仍然到處是朋友;如果生命升華到上界去,那你會更享受天上的福樂!這樣一層層地推究,知道忍辱的極大利益,自然不會輕易發脾氣了! 

  (二)不忍之害:人生存在世間,不是孤立的,是彼此結合聯絡的。人人應互相親善,同爲彼此利益而存在和行動,如一失去和諧的自然律,就要發生極度的沖突,使得大家不能獲得安樂,所以做人必須要能忍,不能忍,那禍患就多了。我們常聽人說:我不是放他不下,也不是故意地要向他開炮,實在是他的爲人使我看了不順眼。這樣一來,今天對這人如此,明天對那人如此,久之,豈不是要弄得盡大地都是你所看不順眼的人嗎?殊不知你覺得別人不順眼,別人還覺得你不順眼呢!這都是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不知反省自己的過失!做人如做到四周都是敵人,不能得到一個同情自己的人,這該是多麼痛苦!而這樣的人生還有何生趣?推究所以弄到這樣尴尬的局面,還不是由于自己古怪脾氣的結果。所以嗔恨心重的人。不僅對外的關系搞不好,就是自己內心也在躁動不甯,甚而至于睡眠都不得安,好像總有一股火在心中燃燒著一樣!在現實世間明白看到的,一個快快樂樂的人,只要從他內心泛起嗔恚的微波,立刻就使他失去一切快樂!再拿一個學佛者說,盡管你如何地發心修行,不問你怎樣地爲法精進,甚而至于在百千萬劫的長時間中,廣行惠施,供養叁寶,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如你不經意,起一念嗔心,那所得的百千功德在一刹那中可被燒去,所以經上說:“嗔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蓊郁的樹林,遠遠的望去,雖不可說不大,但一把火就燒盡,損失的巨大哪裏可以比喻得出!學佛的行者或一般的俗人,如透徹地理解到嗔恚有著這樣重大的過患,那他在任何惡劣的環境現前,都不致任意地胡亂地發火!所以我們做人,應多多地在“忍”上做工夫! 

  忍辱不嗔,說來雖很容易,行來實在太難,非有高度修養的人,怎能談到忍辱?《成實論》說:“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由此可見,能忍者是有修養的君子,不忍者是屬暴躁的小人。一般小人之輩,稍微遇到不如意事,就會暴跳如雷似的,大發脾氣.不能抑製自己非理性的沖動!可是我確相信,不管怎樣的人,當他正在發火的時候,雖不自覺自己的非是,但待激動的情緒甯靜下來,必會自覺這種起于內發于外的身心活動是不合于情理的,病就病在外界的環境逼來,不知如何應付,不知怎樣控製自己!因此,現在我想從生忍、法忍的兩方面,略爲一說對治嗔怒的方法。 

  甲、生忍:怎樣對衆生界行忍,分爲五點說明如下: 

  一、如現在有人來侮辱、謾罵、批評、打擊我們,那你就得先想一想,看看來者究竟是怎樣的一類人物。如果他是小人,因小人的行動而使自己大動肝火,現出與他一樣的行爲,則自己豈不是也成小人了嗎?如是正人君子,對我有所非議,我們就須切實反省,省察自己是否有他所說的過失?反省後,若發覺自己確有毛病,應當改過自新,好好做人;假使發覺自己並沒有過錯,也可藉此爲增上緣,提高自己的警覺。這麼一想,不問自己有過無過,對他生起感激之情都來不及,哪裏談得上什麼嗔恚!爲什麼?因他是善意不是惡意啊! 

  二、當一個氣勢洶洶對我欲加迫害的人到來,你先不要予打擊者以打擊,而應以冷靜的頭腦分析一下,看看他是有意抑或不由自主而如此的?如果因爲其本身有煩惱,受煩惱的支使,始對我作出不利的行爲,那我爲什麼要嗔怪他呢?不但不應對他起慎心,而且要憐愍他的遭遇,因爲他也在受著煩惱的困惑,隨煩惱所轉不得自由。月稱論師說:“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嗔諸有情。”爲煩惱所操縱的人們,有時受猛利煩惱所激動,對自最極愛惜的生命,尚且予以無情的摧毀,何況對于他人?如是思惟,什麼忿怒都化爲烏有!假使是受到別人的教唆,或由外在條件的影響,逼他不得不如此,那他本身絲毫都做不得主,我們惱恨他又有什麼用呢? 

  叁、大凡惱亂人、侮辱人者,主要不出二因:一是由于本性如此,二是由于客觀使然。我們應當觀察:對我不利者來,是緣于什麼原因,如他本性如此,如像火燒一般的性質,你對他起嗔心又有何益?如不是本性如此,而是由于客觀使然,那就更不必起嗔心,好比晴朗的虛空,忽被一處飛揚起來的塵煙所遮蔽,轉瞬即可消散,又何必那樣認真?不明此種道理,對本性的如此生嗔,就如對火性能燒生嗔一樣;對客觀的使然動怒,就如對塵煙蔽晴空發火一樣,不但毫無意義,簡直愚癡透頂,成爲我佛所說的可憐憫者!我們爲什麼要做一個可憐憫者呢?不願做可憐憫者,請從“不嗔”做起! 

  四、…

《如何控製你的嗔怒(寬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