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0上) 觀本際品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0上) 觀本際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論義)分叁: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叁、隨念恩德之頂禮。

  乙二(論義正文)分二:總品關聯、分品關聯。

  丙二(分品關聯)共分二十七品:

  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叁、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七、觀叁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叁、觀行品;十四、觀和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縛解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叁、觀顛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

    丁十一(觀本際品1)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般若經》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部亦不可得”等,宣說了無有輪回的道理。前際指輪回的開始,後際指輪回的終結,中部指輪回的過程,也可以指輪回的本體。以這種方式宣講了輪回也無有自性、不可得,沒有開始,沒有終結,也沒有輪回過程的存在。

  我們在此論中,尤其在本品中主要宣講此理。觀察輪回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同時破斥輪回實有的觀點,建立諸法的究竟實相——空性。

    戊二、品關聯:

  如果對方認爲:雖然你們破斥了人我的存在,也破斥了我所用的“能燃之火存在”的比喻。但人我還是存在的,因爲輪回存在的緣故。既然輪回存在,輪回者——補特伽羅衆生也一定是存在的。若人我不存在,衆生在六道中流轉,包括從前世至今世,以及從今世趨往來世的一生一死的承接,又是由誰進行輪轉的呢?

  佛陀在經中也講過輪回的存在,經雲:“生、老、死之輪回無始亦無終。”佛說輪回是無始無終的。若沒有輪回,佛怎麼能講輪回是無始無終的呢?佛還講衆生因無明而愚癡顛倒,導致在六道中不停地輪轉。若沒有六道、沒有輪回,佛怎能講如是的道理呢?

  這是對方的觀點。他們認爲輪回存在,所以人我也一定存在;如果人我不存在,誰在六道中輪回?此處主要破人我,現在主要從輪回的角度對此進行遮破。

    此品分叁:一、所依之輪回不成立;二、能依之生死法不成立;叁、以此理亦可類推他法。

  己一、所依之輪回不成立: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

  有人問佛:“輪回是否有開始?”佛說:“生死本際始終不可得。”輪回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也可以說是沒有始終,都不存在。

  生死本身就是輪回,輪回本身就是生死。輪回無始無終是什麼意思?在世俗谛上講,衆生在六道中不停地流轉,輪回沒有始終,猶如車輪般,說不清開始,也說不清終結。在勝義谛中,始終都是無實有,不存在開始,也不存在終結,都是不可得的。在世俗谛上,輪回可以以假立的方式存在;在勝義谛上,輪回也是無始無終,即始終都不可得:開始不可得,它本身沒有開始;終結本身也不可得。

  不仔細觀察,生死、輪回是存在的;若仔細觀察,生死也是不存在的。若先有生,不合理;若先有死,不合理;若生死同時存在,也不合理。在叁時當中都不存在實實在在的生死。既然沒有生死,也就沒有輪回。

  在世俗谛上不去觀察的時候,因果是存在的,生死也是存在的。比如,父和子是存在的,雞和蛋也是存在的,這些都可以互相成爲因果關系。但仔細觀察,因果是不存在的。比如,先有父親不合理,先有兒子也不合理。先有雞不合理,先有蛋也不合理。同樣,對因果進行觀察,先有因不合理,先有果也不合理,沒有實實在在的因果,沒有實實在在的生死,也沒有實實在在的輪回。

    若無有始終,中當雲何有?

  既然輪回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那麼中部,即這個“中”也不存在,因爲中部需要觀待前際(始)和後際(終)才能成立。不是開始也不是終結,中間叫中部。所以,輪回本身也不存在。若輪回本身事實存在,它肯定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終結的時候;肯定有生的時候,也有滅的時候。但輪回不是實有,所以它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既然沒有生死,中間的住也是不存在的,也不成立,因爲住是觀待生死而安立的。

  若以勝義谛的觀察量仔細觀察,輪回是不存在的,根本找不到這樣一個實質性的法,也找不到事實存在的本體。但若不去觀察,在世俗谛上輪回是存在的。它雖然沒有始終,說不清楚始終,所以稱“無始無終”,但它是存在的。

  輪回有總體的輪回和個別的輪回。總體的輪回是沒有始終的;個別的輪回沒有始,但是有終。《中觀四百論》中有一比喻:種子能生苗芽,但若被火燒焦後,種子就不能結苗芽的果。同樣,通過修行所獲得的智慧斷除了輪回的根——無明,個人的輪回自然就會結束。但總體上的輪回沒有始終,因爲衆生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若總體的輪回有結束的時候,就不能說衆生無量無邊。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沒有都成佛的那一天,因爲衆生無量無邊。

  佛菩薩,尤其是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都發過無量心。文殊菩薩發願“一切衆生成佛之後自己再成佛”,地藏王菩薩發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若輪回沒有終結,衆生沒有都成佛的時候,這樣的願會不會是空願?不會。這樣發願主要是爲了鍛煉自己的心力——心的力量。盡管這些在事實上不可能成立,但可以通過發這樣無量的願,以這種方式來鍛煉自己的心態,遣除自己內心的自私與自利。

  佛、文殊菩薩、地藏菩薩都知道輪回沒有終結的時候,但他們爲什麼發這樣的願?說明他們的心量無窮無盡,也是以這樣的方式鍛煉自己的心態。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雖然已經在密嚴刹土,在自性當中成佛了,但現在仍以菩薩的形象度化衆生,也是有這個意義的。他們是在履行自己所發的願,履行自己的誓言。斷證功德圓滿後,他們在密嚴刹土不得不成佛。一切因緣都圓滿、成熟了,不想成佛也會成佛。但他們還沒有示現成佛,即沒有以佛的身份或名義去度化所化衆生。爲什麼?因爲他們在因地時發過願,也立下過誓言,成佛後,雖然自己圓滿了,但還要履行承諾、誓言,所以成佛後依然以菩薩的身份來度化衆生。有這樣的意義所在。

    己二(能依之生死法不成立)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庚一、略說: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因爲沒有前際,沒有後際,也沒有中部的緣故,所以輪回不存在。輪回中的生老二者,也可以說生死二者,無論是以先後次第的方式,還是以同時的方式存在,都是不合理的。所以,輪回沒有始,沒有終,也沒有輪回的過程或本體。

  除了生死沒有輪回,除了輪回也沒有生死。但它們可以成爲能依和所依,心裏也可以這樣分別而建立。能依之生死也是如此,無論是以前後次第的方式存在還是以同時的方式存在,都是不合理的。除此之外,沒有第叁種存在方式。總之,任何一種情況下存在,都不合理、不成立。

    庚二、廣說:

  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生則無老死,不死而有生。

  “老”是變化,“死”是毀滅。生與老死若是以前後次第的方式存在,則或者先有生,後有老死;或者先有老死,後有生。只有這兩種情況,不會有第叁種情況。

  “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如果先有生,再産生老和死。

  “生則無老死”:則只有生,沒有老和死。若單獨有生,沒有老和死,那麼這個“生”就成了常住不滅的無爲法。這個“生”有生法,卻沒有老和死,即任何時候都沒有變化、沒有毀滅,那它就成爲恒常了。月稱論師在《顯句論》裏講過:如果生時無老死,那麼生的本體一旦成立,就不會老死。它沒有老和死,沒有變化和毀滅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生,就成了常住不滅的無爲法,就不是有爲法了。若它成爲無爲法,生就不存在了,也沒有老死。

  “不死而有生”:若“生”之前沒有死,而只有生,這個生成爲無因。先有老和死,才有後面的生,如果沒有老死,生就成爲了無因。若無因而産生,就會有恒時存在或恒時不存在的過失,且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一切法都可以産生,也有這樣的過失。

    若先有老死,而後有生者。不生有老死,無因豈能成?

  “若先有老死,而後有生者”:如果先有老和死,然後才有生。

  “不生有老死,無因豈能成”:則沒有生法而有老和死,這個老和死就成爲了無因,怎麼能成立呢?作爲老死自身的因——生在之前並不存在,又怎麼能産生老死呢?絕不可能!若一旦産生,老死就成爲了無因。若是無因,或者永恒存在,或者永恒不存在,會有很多過失。

  可見,生、老死這些輪回之法無法以前後次第的方式存在。那能否以同時的方式存在?

    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時共。生時則有死,是二俱無因。

  “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時共”:“共”指同一時間同時存在。生、老死也不能在同一時間同時存在。

  “生時則有死”:若是這樣,有生的同時就有死,有死的同時就有生。二者是完全相違的法,兩個相違的法在同一時間聚集在一個法上,這就違反了自然規律,所以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死,或者是生,不能既是生相又是死相。若生相本身是死相,死相本身是生相,則如同黑暗本身是光明,光明本身是黑暗一樣。這樣光明存在的地方也存在黑暗,黑暗存在的地方也存在光明,這是不合理的。

  “是二俱無因”:若生和老死同時存在,生和死、生和老都成爲無因。爲什麼?生和老死是不同自性的兩個法,兩個實有法若同時事實存在,它們互相不能成爲因緣,也不能互相觀待,生不觀待于死,死也不觀待于生,這樣二者就都成爲無因。

    庚叁、攝義:

  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

  “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前面已經進行了觀察,無論是輪回還是生死,以前後次第的方式存在是不成立的,若不是以前後次第而是同時存在,也是不成立的。

  “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既然如此,就沒有戲論。“戲論”指輪回。沒有生老死,所依輪回和能依生老死就不存在了。既然生與老死無論以先後順序的形式還是同時存在的形式都不可能,又怎麼能妄加分別,創立出“生與老死存在”的胡言呢?這種立論是毫無道理的。

  生老死不存在,輪回也不存在。“戲論”可以指輪回,也可以指分別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有戲論。若像剛才那樣分別執著生老死,這本身也是戲論。因此,也可以說是戲論不存在,也可以說是生老死不存在。

    己叁、以此理亦可類推他法:

    非但于輪回,本際不可得。諸所有因果,及相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

  “非但于輪回,本際不可得”:不僅是輪回或生滅不存在。輪回沒有開始,沒有終結,也沒有中部,輪回本身不存在,不是實有。生老死也是如此,無論是以前後次第的方式還是以同時的方式存在,都不合理。“本際”指輪回,這裏也可以指始終。輪回不可得,始終不可得,也就是輪回無始無終。

  “諸所有因果”:我們對輪回、生死進行了觀察,最終的結果是輪回不可得,生死也不可得,都沒有一個實質性的存在。以這種觀察量去觀察,一切法都是如此。所謂的因法和果法都不存在。比如種子和苗芽,若這樣對它們進行觀察,都是不可得的。

  “及相可相法”:以及法相和事相也不存在。比如,虛空本體是事相,它的法相是無有阻礙。虛空等一切法都是如此,既有事相,也有法相,但若對事相和法相互相之間進行觀察,同樣是不可得的。

  “受及受者等”:對領受者人我和所受的這些法之間進行如是的觀察,也都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這樣進行觀察,都是不成立的。

  這是對輪回、生滅進行觀察、遮破。《顯句論》裏講:對聖者而言,萬法無有戲論,遠離生死始終;愚者卻一直認爲存在生死始終,這完全是不符合真實的妄執。聖者們已清晰了達萬法的本體,我等凡夫何時才能如是了悟啊!

  凡夫一直認爲存在生死始終,這是完全不符合真理的妄想執著。聖者們已經清晰地了達了萬法的本體,即生死無始無終、輪回也無始無終的真理。萬法的本體也就是諸法的究竟實意。我等凡夫何時才能如是地了悟啊?這說起來很容易,但要真正悟到這個真理,還是非常困難的。

  《般若波羅蜜經》中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不生不死,如是受想行識不生不死。若色受想行識無生無死,是名般若波羅蜜。複次極勇猛,如涅槃無際,一切法亦無際。””涅槃也是如此。輪涅一切法無際。“無際”即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都是無始無終。開始不墮入有邊和無邊,終結也不墮入有邊和無邊,它本身始終是不可得的。因此,輪回也不可能有始終。既然沒有始終,輪回就不是事實存在。

  第十一品講解圓滿。

  1本品藏文原意爲“觀輪回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0上) 觀本際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