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海市蜃樓,能親眼看到。在因緣和合的情況下,空中(虛空當中)會出現很多建築、城市等,實際上有沒有?沒有!看似存在,實際不存在,這都是幻相。夏天特別熱的時候,從遠處看就像有河流似的,但到了近前卻沒有,這叫陽焰。夢境就是我們晚上在小小的屋裏做夢,夢見很多房屋、大象。其實屋子挺小,一頭大象也裝不下,但做夢的時候可以有很多大象,夢裏存在,但實際不存在。這些相看似都有,實際上沒有,用這些來比喻顯而無自性的真理。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境如夢幻泡影,都不存在。
煩惱也不存在。有人認爲煩惱存在,因爲所依存在,外境存在。如同“色”,看見好看的就生貪心,看見不好看的就生嗔恨心;覺得可愛就生貪心,覺得討厭就生嗔恨心等。但這些外境都是不存在的,是我們自己以分別心假立的。這些外境上不存在好、壞,清淨、不清淨的分別。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清淨本身就是不清淨。超越清淨與不清淨的清淨,才是真正的大清淨;快樂也是,遠離快樂與痛苦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叫大樂;愛與恨也是,遠離愛與恨的愛才是真愛,這叫大愛。我們講清淨、平等,講的是遠離清淨與不清淨的清淨,是遠離分別的。現在,我們有時稍微感覺清淨,就覺得清淨,其實這不算清淨,不是真正的清淨。我們現在稍微感覺快樂的時候,就覺得很快樂,這不叫快樂,這本身是一種痛苦,只是我們認識不到。
庚二(分別而破)分二:一、遮破貪嗔;二、別破愚癡。
辛一(遮破貪嗔)分二:一、破因法淨與不淨;二、破果法煩惱。
壬一(破因法淨與不淨)分二:一、以所依爲虛妄而破;二、以互相觀待而破:
癸一、以所依爲虛妄而破:
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
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六種”指剛才講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猶如幻化人。幻化人就像電視裏的人一樣,在那裏談生意,在那裏爭戰……看似有,實際上沒有,你到那裏去找,找不到。又如鏡子裏的影像一樣,你去照鏡子,裏面有一個你對著你,看似有,但實際上沒有。
“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若是這樣的外境,當中“何有淨不淨”?哪有清淨或不清淨、幹淨或不幹淨?沒有。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人民幣沒有幹淨或不幹淨的。“我太喜歡人民幣了”,所以再髒的人民幣你也沒有覺得髒,沒有嫌棄過呀!就這個意思。如果有幹淨或不幹淨,人民幣上也應該有吧,但是沒有啊!同樣,你喜歡某種東西、喜歡某個人的時候,再髒也不覺得髒,再壞也不覺得壞。這都是心!沒有淨或不淨。所以,哪來的貪欲和嗔恚?
癸二、以互相觀待而破:
不因于不淨,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是故無有淨。
清淨或不清淨,幹淨或不幹淨,都是觀待而成立的。這裏的“因”是觀待的意思。不觀待不淨,哪來的淨?就是要放下分別。
諸法的本性是平等的,想見性不?想成佛不?若是想,就要平等對待。淨和不淨好比左和右。沒有左哪來的右?左右是觀待的,有左才有右,有右才有左。淨和不淨也一樣,若沒有不淨、不觀待不清淨就沒有清淨。
不因于淨相,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是故無不淨。
不淨也一樣要觀待淨,否則沒有不淨。
若是沒有淨,哪來的不淨?若是沒有不淨,哪來的淨?這二者是觀待的,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你不能說先有淨或先有不淨。你說先有淨,那這個淨是怎麼産生的?若不依賴不淨,怎麼能有淨呢?若先有不淨,那這個不淨是怎麼成立、安立的?這不是要靠淨嗎?
還是雞和蛋的道理。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啊?說不清楚。這裏講的都是雞和蛋的關系。說先有雞不合理,說先有蛋也不合理。這就是佛講的無始無終。佛講時間時,講的是無始無終;佛講空間時,講無邊無際。這都是超越的,這樣就OK了。有限的時間是不能安立的,科學家也無法安立。這是輪回,也是空性。因爲是空性才有輪回,若諸法不是空性,不能有輪回。
我跟大家講過,要相信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不能自以爲是,自作聰明。自作聰明、自以爲是的人不能成就,也不能成爲真正的佛弟子。我們要恭敬佛。什麼叫恭敬佛?不自以爲是、自作聰明的時候,你對佛才有真正的恭敬,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樣你才有希望。之前,你連希望都沒有。在這裏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以前我講過什麼叫忏悔。忏悔就是知錯改錯。自己毛病挺多,問題不小,但卻自以爲是、自作聰明,沒有按佛的要求做,也沒有按上師的教導做,一到關鍵的時候還是隨自己的煩惱、隨自己的習氣走。若是這樣,你不是學佛的,你在學魔王波旬。什麼叫學佛,什麼是真正的修行?自己觀察自己。嘴上會說,表面上會做,這是不是真正的學佛人?是不是真正有修行?不是。學佛修行若沒有如理如法,學這些理論也好,知識也好,只是增加了自己的妄想、分別念而已。稍會了一點點,懂了一點點,就覺得比誰都強了,“我最起碼比他強,他還反過來怪我。”
壬二、破果法煩惱:
若無有淨者,由何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何由而有恚?
若沒有清淨可愛的分別念,貪心、貪欲就沒有了。若沒有肮髒、可惡等這些不順心的分別念,就沒有嗔恚心了。
辛二(別破愚癡)分二:一、破顛倒外境;二、以破成立之果。
壬一(破顛倒外境)分二:一、破顛倒與非顛倒之差別;二、破執著者補特伽羅。
癸一(破顛倒與非顛倒之差別)分叁:一、外境之成與不成相同;二、外境之有無相同;叁、僅此執著亦不可成立。
子一、外境之成與不成相同:
于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無常,何處有常倒?
“于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無常執著爲恒常。本來是無常的,卻視爲恒常,這叫顛倒。
“空中無無常,何處有常倒”:但諸法是空性,大空性當中沒有無常,哪來的將無常視爲常有的顛倒呢?
站在空性的角度來講,在大空性當中,無常也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屬于輪回的法,還是屬于涅槃的法,統統都不可得。若是沒有無常,哪來的無常爲恒常的顛倒之事?
子二、外境之有無相同:
著無常爲常,即是爲顛倒。
空中無無常,何有非顛倒?
剛才沒有顛倒,現在也沒有“非顛倒”,即不顛倒。如果將無常之法說成常有,這樣的執著是顛倒。因爲空性中不存在無常,那麼所謂的“無常”的執著又怎麼會不是顛倒妄念呢?必定是顛倒妄念。
偈頌中講的是常與無常。其他幾種顛倒也都是如此。
首先,將不淨執著爲淨。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覺得對方幹淨、清淨。其實自己的身體也好,對方的身體也好,哪有一個幹淨、清淨的?從頭發到指甲,沒有一樣是幹淨、清淨的,但是我們卻執著爲幹淨了,還說:“這個不幹淨,不能吃;那個不清淨,不能用。”你自己呢?幹淨不?清淨不?若幹淨、清淨,你拿出一樣東西來看看。諸法的實相——大空性當中沒有不淨。又哪來的淨呢?不淨爲淨,執著于淨叫顛倒。
然後,將苦執著爲樂。我們都覺得痛苦的這些就不說了,而自己覺得快樂的其實也都是痛苦的,這些間接地讓你煩惱,讓你痛苦。我們感覺舒服、得意時,就認爲是快樂。在地獄裏,獄卒們用熾熱的鐵錘擊打那些衆生,他們昏迷過去的時候就覺得太快樂了。我們有時候輕松了一點,得意了一點,就覺得快樂,因爲平時太痛苦了,在輪回中苦得太久了。在地獄裏,平時太痛苦了,昏迷過去了,暫時感覺不到這些痛苦,所以就執著爲快樂。這些哪是快樂?將痛苦執著爲快樂,這叫顛倒。在諸法的實相——大空性當中沒有苦,所以沒有將苦執著爲樂的情況,也就沒有顛倒。
再次,其實沒有實實在在的“我”,所謂的“我”是五蘊的綜合體,但是我們一直認爲有“我”。無我執著爲有我,這也一樣是顛倒。諸法的本性——空性當中沒有“我”的存在,“無我”也不存在。有“我”才有無“我”,二者是觀待的。前面講的,說有、說無都是錯誤的,因爲這都是戲論,都屬于邊執戲論。所以沒有“無我”的存在,沒有無我執著爲有我的情況。
子叁、僅此執著亦不可成立: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是故無有著。
“可著”指這些法,“著”是執著,“著者”指執著的這個人、衆生,這叫叁輪。叁輪統統都是體空。叁輪以及所執著的色法等一切都是本來寂滅,本來不可得,所以就沒有執著。
癸二(破執著者補特伽羅)分二:一、總破;二、別破。
子一、總破:
若于真實中,無有顛倒執,
顛倒不顛倒,誰有如是事?
如果在真實境界當中,不存在所謂的顛倒或者非顛倒的執著,那麼又有誰會具有顛倒,又有誰會不具顛倒呢?這兩種情況都不可能存在。
若顛倒與不顛倒都不存在,顛倒或不顛倒的補特伽羅衆生肯定也不存在。若顛倒或不顛倒存在,顛倒、不顛倒的人或衆生也存在。但這種情況不存在,所以顛倒的人或補特伽羅不存在,不顛倒的人或補特伽羅也不存在。
子二、別破:
若已成顛倒,則無有顛倒;
若不成顛倒,亦無有顛倒。
已經顛倒的,不能再顛倒了。不是顛倒的,更不能顛倒。所以顛倒不存在。
若于顛倒時,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誰生于顛倒?
所謂的“正在顛倒”也不存在。自己仔細觀察一下,到底誰在顛倒?
若顛倒不生,何有顛倒者?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何有顛倒者?
一切法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都不合理,都是不可得的,這樣誰在顛倒?既然顛倒不存在生,怎麼可能存在顛倒者?
若我常樂淨,而是實有者。
是常樂我淨,則非是顛倒。
如果所謂的“常、樂、我、淨”是實有存在的,則其有境人我的執著以及清淨、恒常、快樂之類的意識,就不會是顛倒的。既然是事實存在,怎麼能說是顛倒呢?因爲外境存在的緣故。因此,若是有,不能說顛倒。
若我常樂淨,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是則亦應無。
若沒有所謂的“常、樂、我、淨”,則無常、苦、不淨都不能有。
壬二、以破成立之果:
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諸行等亦滅。
“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顛倒滅盡,無明就滅盡。不顛倒,就沒有無明。
“以無明滅故,諸行等亦滅”:無明沒有了,諸行也就沒有了,生老病死等這些法也都沒有了。無明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業沒有了,輪回也就結束了。
己二、遮破煩惱存在之能立:
若煩惱性實,而有所屬者。
雲何當可斷?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是實有的,以自性存在,誰能斷煩惱啊?以什麼能斷煩惱啊?既然這都是事實存在的,那麼誰也不能斷,以什麼也斷不了。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
雲何當可斷,誰能斷無性?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若煩惱無有自性,統統都是妄想分別。“無性”即無有自性,如幻如夢。
“雲何當可斷,誰能斷無性”:如果煩惱無有自性,是假的,都是妄想,就不用斷煩惱。既然它不是自性存在,那麼誰斷?以什麼斷啊?徒勞無益。如同本來是一卷花繩,但我們沒有看清,認爲那裏有毒蛇。若你看清那是繩子,沒有毒蛇,根本不用把它拿掉。有的人說:“那就是繩子,一卷盤旋的繩子。”說是繩子,但還是不敢碰,還拿棍棒碰,這就說明還是沒有明白。如果徹底明白了,還要那樣做嗎?直接走就OK了,根本不用想什麼。真正的成就、自在就是這樣,它不分順境逆境,本來就無有自性,本來就是這樣,這叫“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本品主要是將煩惱抉擇爲空性。煩惱的自性是空的。煩惱生起時,一觀察也是空的,無有自性。
《觀顛倒品》講解圓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3)觀顛倒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