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略傳
張慧容
印光大師于夏曆十一月初四日卯時,念佛見佛,在蘇州木渎靈岩寺關房坐化[1]生西。大師具祖師作略,稱(chèn符合)四依[2]垂範[3]。其生平以文字叁昧宏揚淨土,闡明因果,則有正、續編《文鈔》。其示疾以及坐化,則有護關侍者志其詳情。不慧無以益(增加)焉。今茲[4]所述,聊(略微)記師懿(yì美好)德之萬一,然亦可以見師之一般也。
[1] 坐化: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
[2] 四依:即人四依,爲衆生所信賴而堪于依止之四種人。具體內容有不同說法。
[3] 垂範:傳留後世的模範。
[4] 今茲:今此,現在。
師諱聖量,字印光,陝西郃陽縣趙陳村人,俗姓趙氏。少治(從事研究)儒學,登茂才異等[1]之選。讀程、朱書,曾辟佛,遭目失明。既而猛省,唯至誠所感,目疾獲痊。遂披閱西來釋典,研討有得。年二十一,發出世心,在終南山出家。具戒後,遍參南北諸方叢林[2],並在紅螺山資福寺任苦役五年。其南下卓錫[3]普陀法雨寺也,年方叁十有叁,時在光緒中葉。居法雨寺藏經樓,垂(接近)叁十年,日閱《大藏》,禮誦尤勤。方(才,剛剛)冀終老小隱,不求聞達。無何[4],徐蔚如、高鶴年二居士先後踵至[5],索其文刊行示世,名乃大噪。待化緣[6]熟,龍天推出,非無因也。厥後[7]掩關蘇州報國寺,初猶不見客,既而四方缁素,欽德仰風,歸往者衆,乃始在關房延(引進)客。廿六年[8],避戰禍移居靈岩山寺。自住報國至遷靈岩,凡(總共)十余年。雖德行日著,聞望日隆,而破衲粗粝(lì粗糙的米),不改常分[9],灑掃[10]浣濯[11],垂老躬行。平居無異言,華詞豐語,不出諸(之于)口。宅(存)心慈祥寬厚,不忤物[12],而開示四衆,不問僧俗老幼、貧富貴賤,莫不至誠懇切,出自肺腑。說法不務玄妙,唯期真實受用。凡叩問者,鑒(觀察)有可以啓發之處,辄諄諄善誘,不辭勞瘁(cuì勞累)。遇有言行不檢(約束)者,雖顯達亦不少(稍微)假借,而胸無城府,此則師之大悲心流露處也。剛毅近仁,信哉!師從儒入釋,德行、文章驚服當世,生平繩墨[13]自守,終其身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言行不苟(隨便,輕率),數十年如一日。道貌岸然,望之如鄉黨宿儒[14],接(靠近,接觸)之若村裏老妪[15]。《詩》雲:“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入道之深,溯紅螺徹祖而後,唯師一人而已。是非砥德砺行,體用相彰,夫孰(誰)能感孚[16]缁素,翕然[17]稱一代僧範無異辭,若是其至者乎!
[1] 茂才異等:茂才,西漢稱秀才,東漢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改稱茂才,又常稱作“茂才異等”,指優秀的人才。異等,才能出類拔萃的人。
[2] 叢林:僧人聚居之處,指寺院。
[3] 卓錫:卓,植立。卓錫,即立錫杖于某處之意。名僧挂單某處,便稱爲卓錫或住錫。
[4] 無何:不久。
[5] 踵至:接踵而至。
[6] 化緣:指教化的因緣。
[7] 厥後:從那以後。
[8] 廿niàn六年:民國二十六年,即一九叁七年。廿,二十。
[9] 常分:本分。
[10] 灑掃:先灑水在地上濕潤灰塵,然後清掃。
[11] 浣huān濯zhuó:洗滌。
[12] 忤wǔ物:指觸犯人,或與人不合。
[13] 繩墨:木工畫直線的工具,比喻規矩或法度。
[14] 鄉黨宿儒:鄉黨,泛指家鄉。宿儒,年長的素有聲望的儒士。
[15] 老妪yǜ:老婦人。
[16] 感孚:使人感動信服。
[17] 翕然:一致的樣子。
師生于叔季[1]之世,以出世名賢住持法道者數十年,而裨(bì增添,補助)益世教,格正[2]人心,功效亦著。正、續編《文鈔》,洋洋數十萬言,風行海內外,皆闡揚佛理,發明因果之作,受感化者衆矣。世多視學佛爲消極,盲目之人甚且斥佛法爲無益于世。不知醫世之藥,無過佛法,蓋能醫人心也,惜服之少耳。師今已緣盡入滅矣,畢生事迹,自有當代碩德雄文,特著不朽之作,實異日治僧史之選。迺者[3]不腆(美)之文,雖無谀(奉承)詞,不假飾[4],然僅足表贊歎之忱,未敢雲爲師傳也。
[1] 叔季:沒落,末世。
[2] 格正:糾正。
[3] 迺nǎi者:迺,乃的異體字。迺者,往日。
[4] 假飾:假,借用,利用。飾,裝飾。
時在釋尊示滅二千九百六十七年歲次庚辰一陽月十一,距大師生西七日,皈依弟子鄞縣張有瓒法名慧容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