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印光大師永思集》選編
印光大師小史
陳海量居士編
印光大師,法諱[1]聖量。常慚愧僧,其別(另外的)署(署名)也。陝西郃陽人,俗姓趙。父秉綱先生,舉(全)叁子,長從龍,仲攀龍,師居稚。幼從長兄讀,穎悟異常兒,鄉裏父老爭譽之。郃陽古曰有莘[2],昔賢伊尹[3],躬耕其處。故大師俗諱紹伊,以志(記)景仰。性果毅,遊儒門,力辟(駁斥)佛教。以病因緣,悟世無常,八苦是良師,信然。光緒七年,師年二十一,飄然至終南山,投蓮華洞道純長老舍俗,長老一苦行僧也。八年,挂搭[4]湖北竹溪蓮華寺,寺僧食蕈(xùn高等菌類植物,傘狀,種類很多,有的可食,有的有毒),師獨不食。僧佥(qiān全,都)中毒,賴師以救。是年具戒[5]于興安雙溪寺,爾後遁隱終南,住太乙峰,曉夕念佛,兼讀契經[6]。煙霞托迹,日月鄰身。時複策杖層巒,危巅宴(安閑)坐,長空萬裏,大地平沈,自是深入法海矣。工于詩,出家後,不複作。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入紅螺山念佛,號“繼廬行者”以明志。十叁年,朝五臺,一肩雲水,仍返紅螺,尺香齋[7]畔,追武夢東[8]。十六年四月,之(到)北平龍泉寺司(承擔)苦役,拾得行堂[9],仿佛似之。是年冬,行腳東叁省,白山黑水,一缽長征。十七年,返故都,住圓廣寺,孤雲野鶴,相對忘言。十九年,化聞和尚入都乞《藏經》,請師南下,居普陀法雨寺,一衲(僧衣)之外,身無長物。普陀孤懸海中,空翠醒人[10],海天佛國,名載《華嚴》。師居山上,二六時中,唯念彌陀,兩度掩關[11],空諸色相,影不出山者二十年。會(恰巧)高鶴年朝普陀,獲師文稿,刊于上海《佛學叢報》,文義精湛,缁素驚異。名士徐蔚如,尤深歎服,遂爲輯集[12],曰《印光法師文鈔》。于是讀其文而向(向往)慕(仰慕)者日多,皈依弟子遍天涯,一(全)以等心攝(攝化,以慈悲心收取和感化衆生)之。弘一上人[13]嘗(曾經)謂余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叁百年來,一人而已。”蓋自雲棲[14]後,法化之廣,未有如大師者。民國十七年,辭普陀山。溯(回想)居白華[15],于一毫端,轉大*輪,一彈指間,叁十六載。師既離山,小住申江[16]。十九年二月,飛錫[17]姑蘇,掩關報國寺,叩關求法者踵相接[18],真語實語,誨人不倦。二十五年冬,滬上人士,修建法會,請師破關,說法于覺園,萬指[19]圍繞,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二十六年,中日戰作,靈岩山妙真和尚,迎師移錫[20]其寺。神州陸沈,萬方多難。師奮聲疾呼,勉諸衆生,亂世依怙,唯念《普門》。鐵鳥翼下,以是(此)獲全(保全)者殊衆。客秋[21],德森上人複輯師文,都(總)數十萬言,名《續文鈔》。大師體貌雄偉,道風峻肅,與人語,直剖肺腑,雖達官貴人,絕無假借[22]。弘揚淨土,不遺余力。善導高風,複見今日。二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初四日,曉雞乍鳴,住世緣息。喚水盥(guàn洗手)漱,預知時至,跏趺端坐,佛來接引。迨(dài等到)至卯時,遂爾遷化[23]。清涼月隱,大地昏蒙,茫茫苦海,橫渡何從!大師生于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辰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越百日荼毗[24],異色舍利無數。
[1] 法諱:諱,古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法諱,即出家人的法名。
[2] 有莘:古國名。
[3] 伊尹:夏末商初助湯滅桀的商代大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
[4] 挂搭:僧人借宿在別的寺裏,把隨身用的東西都挂在禅房的挂鈎上。
[5] 具戒:即受具足戒。初出家受沙彌戒成爲沙彌衆,進一步受具足戒或稱比丘戒才能成爲比丘衆。
[6] 契經:契合衆生的根機而且契合真理的經文,即佛經。
[7] 尺香齋: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的書房名。
[8] 追武夢東:武,腳步。夢東,徹悟大師號夢東。追武夢東,即追隨徹悟大師的腳步。
[9] 拾得行堂:拾得,唐代拾得大師,在天臺山國清寺擔任行堂(寺院齋堂盛飯盛菜)的工作。印光大師到北京龍泉寺也是擔任行堂。
[10] 空翠醒人:空翠,指綠色的草木。醒人,讓人醒目。
[11] 掩關:閉關。
[12] 輯集:收集有關作品或資料編成集子。
[13] 弘一上人:即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上人,這裏指上德之人,是比丘的尊稱,因比丘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
[14] 雲棲:即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
[15] 白華:指普陀山法雨寺,位于普陀山白華頂左邊光熙峰下。
[16] 申江:指上海。
[17] 飛錫:錫,錫杖,僧人外出所用。據《釋氏要覽》卷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
[18] 踵zhǒng相接:踵,腳後根。形容人數之多。
[19] 萬指:即千人,形容人多。
[20] 移錫:謂僧人移換寺廟。
[21] 客秋:客居當年的秋天。
[22] 假借:憑借,借助。
[23] 遷化:指圓寂,往生。
[24] 荼tú毗pí:僧人圓寂後火化。
海量曰:淨土一宗,至清季(末)而式微[1]。自印光大師出,蓮風溥(pǔ普)被,有如日麗中天。膺(yīng接受)大師教,而生淨土者,其數無量。憶弱冠[2]時,一肩行李,漫遊閩中,于梅山邂逅弘一上人,授我《印光法師文鈔》,鄭重叮咛,囑我詳覽。余于佛法,初無所知,讀《文鈔》後,始起正信。歲月不居(停留),忽忽十余年矣。無常迅速,生死路險,塵緣萦我,能勿恫心[3]!六道輪轉,九品逍遙,斯二途者,苦樂天淵。何去何從,是在小子之自愛否耳!導師雲(助詞)亡(失去),圓音[4]不作(起)。西瞻安養[5],忉怛[6]靡(mǐ無,沒有)窮!淨業弟子天臺陳海量敬撰
[1] 式微:式,物體外形的樣子。微,通昧。原指天將黃昏,現指事物由興盛而衰落。
[2]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3] 恫心:痛心。
[4] 圓音:指大師說法之音。圓,指佛法的圓滿周密。
[5] 安養:安養國,指西方極樂世界。
[6] 忉dāo怛dá:憂傷,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