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指歸淨土

  

指歸淨土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誠然,的確)由以果地覺,爲因地心[1],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2]。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于一代時教中,獨爲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衡量)。(《無量壽經頌》序)

  [1]以果地覺,爲因地心: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爲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念佛衆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熏染自己業識妄心。熏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衆生心,成如來藏。(印光大師《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2]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即赅,包括,包含。徹,通。念佛衆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貫通了念佛衆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門,乃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1],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爲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衆,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權宜,變通)位菩薩。最下者,即爲圓教初住。其人已能于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衆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致廣慧和尚書)

  [1]十信後心:十信位的最後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爲法身大士。

  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1]矣。《華嚴》一經,王于叁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衆,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習?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欲張大乘之虛名,親造謗法之極禍。(《念佛懇辭》序)

  [1] 興起:因感動而奮起。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爲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曆劫修證者,益(更加)宜(應該)挹其高風[1]。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如時雨之潤物,如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2]。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衆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3]。是以《華嚴》海衆,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于《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彙叁乘五性[4],總(全部,皆)證真常[5]。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曆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印施《極樂圖》序)

  [1]挹其高風:挹,這裏同揖yī,作zuō揖。對它的高風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預補處:預,參加,加入。補處,一生補處的簡稱,菩薩階位的最高位,即等覺位。因經此生的系縛即可補佛位處,故稱一生補處。得預補處,即獲得加入到一生補處之位。

  [3] 群萌:這裏指衆生。萌,民。

  [4]叁乘五性:叁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性,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性、無性(即一闡提,意譯爲信不具、斷出世間善根之人)。

  [5] 真常:真實常住,這裏指不生不滅的佛果。

   **********

  主要參考書目:《印光法師文鈔》(宗教文化出版社)

  《印光法師文鈔》(蘇州弘化社網站電子版)

  《印光大師全集淨土法要》(上海佛學書局)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