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晰的區別,境界的深度也在不斷增長。到忍位的時候,不僅是對外界,而且對內在的心也證悟了空性。雖然叁個階段都一起證悟了諸法無我,但修的時候重點還是有點不一樣。就像看圖片,雖然整幅圖片都看到了,但看得最清晰的,還是眼睛專注的那一部分。若要記住圖片的全貌,還是需要再去看一看。同理,證悟的時候,雖然內在、外在所有的空性都證悟了,但修的時候還是有一個過程。首先是外在的證悟會比較清楚,內心更清晰的證悟會慢一點。忍位時對內在精神的證悟,已經達到了中等的清晰,還不是很清晰。但對外在世界的證悟,已經很清晰了。
第四,世第一法位,也即世間第一、世間法中最殊勝的果位。此處的世間法,不是沒有出離心的那種世間法,而是指一地以下的境界。爲什麼說世第一法位是所有世間法當中最殊勝的呢?因爲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産生過無漏的智慧,如今依靠有漏的修行善根,將于第二瞬間産生見道的無漏智慧,這是需要強有力的善根才能産生的,所以稱爲世間第一。這已經是凡夫修行的最頂尖,過了以後就不是凡夫,而是菩薩一地的見道聖者了。
關于五道十地的詳細內容,在《現觀莊嚴論》和《入行論》裏面講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看。
3、見道
見道,是真實的證悟。登地菩薩已經從本質上發生了突變——有執著、有漏的意識,轉化爲無漏、無執的智慧。內心獲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有後天學到的各種因邪見而産生的執著、見解等遍計煩惱已經斷除。已經明顯地體會到一切法的本性法界,從此不會有任何邪見與能夠導致輪回的執著和煩惱。但因爲俱生煩惱或比較細微的煩惱是先天性的煩惱,從無始以來積攢至今,在每個人心裏已經根深蒂固,所以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子就能斷除。只能將俱生煩惱分成十個部分,從一地到十地之間慢慢斷除。無論如何,在見道的時候,已經斷除了一地時可以斷除的煩惱,菩薩可以在一瞬間幻化出一百個身體,每一個身體都可以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
在見道以後,顯宗、密宗便成爲一體,再沒有顯密之分。修學顯宗見道的時候,也就等于證悟了密宗的見道。
在見道之前,雖然也要利益衆生,但因爲力量很弱,直接利益衆生的因緣還不是很成熟,往往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剛剛發菩提心的時候,還會有自私自利的心,菩提心的力量不夠,見解也不穩固,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會産生很多煩惱,甚至有可能退失信心,覺得大乘佛法很高深,離自己很遠,自己根本不是修大乘法的料,這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能夠發心,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斷除煩惱只能一步一步來。初發心的時候,要想盡一切辦法去保護菩提心的幼苗。此時不能做太多事情,也不能接觸太多的人。要知道,有些衆生是非常野蠻的,如果遇到這樣的人,讓自己好心沒好報時,就會因承受能力不夠而退卻,甚至有可能徹底摧毀菩提心。《入行論》中講過,舍利子開始發菩提心時,都示現因失望而退失菩提心,我們更應該身處靜處,以聞思修爲主,努力培養菩提心,加強菩提心的力度。
但在一地菩薩以後,因爲已經證悟了空性,身體與心靈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永遠也不會退失。即使對方以怨報德,也無怨無悔。哪怕有人拳打腳踢,也心若止水。此時雖然也要修行,但已經有很大的能力去幫助衆生,所以應以利益衆生爲主。通過直接度化衆生,既可以利益衆生,同時也可以積累資糧,以促使自己從一地提升到二地,從二地提升到叁地,乃至最終成佛。
4、修道
證悟見道或一地以後反複修持的過程,叫修道。從二地到十地,修道共分爲九個層次。其中二地到七地之間,是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在七地結束的時候,集谛所包括的根本煩惱與隨煩惱等叁十種煩惱障都已經斷除。八地以上只有所知障,沒有煩惱障,所有的我執,都斷除得一幹二淨。
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雖然修行境界不錯,但由于還是凡夫,所以投生的時候,只是偶爾會以願力投生,比如發願生生世世能夠投生到有大乘佛法的地方,能投生到有機會利益衆生的地方,但大多數仍然是以業力去投生。修道的菩薩就不一樣了,證悟一地以後,就不再有業力的投生,而只會是以願力投生。修道菩薩會發願,當衆生遇到戰爭的時候,就投生爲可以息滅戰爭的生命;當衆生遇到饑餓的時候,就變成很大的動物,死了以後以自己的身體布施給饑餓衆生;當有瘟疫的時候,就投生爲醫生,或以願力而化現成藥物等等。
佛經裏說過,佛菩薩的化身不一定都是佛教徒的身份,也可能會以婆羅門、世間國王、外道信徒、醫生或其他沒有信仰的人的身份來利益衆生。一地和二地菩薩在投生之前,尚需要這樣發願;從第叁地到第七地的菩薩,已經不需要願力,通過禅定的力量,隨時都能投生到需要的地方;在八地以後,已經斷除了所有的煩惱障,雖然個人的修行與佛還是有很大區別,但在度化衆生方面,已經相差無幾,能夠自由自在地投生利衆;成佛以後,就完全是任運自成,只要衆生善根成熟,隨時隨地都可以現前佛的化身,以各種身份去度化衆生。
從證悟的境界而言,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看到的境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但清晰度有所不同。十地菩薩看到的心的本性法界非常清晰,一地菩薩相比而言,就要模糊一些。由于修道能力的差別,所以斷除煩惱的能力也有差異。
按照大乘顯宗的說法,從一地到九地,需要很長的時間。最利根的修行者,都需要兩個無數大劫的漫長時日。但實際上並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在證悟一地以後,一瞬間就能圓滿普通人幾百萬年當中所積累的資糧,由于具備如此之多的功德,所以如果想成就,七天之內也可以成佛。到了八地以後,不僅修行境界顯密一致,一切現象也開始成爲佛的壇城。
5、無學道
無學道就是到達了滅谛的成佛境界。滅谛是常住不滅的、永恒的;道谛雖然是無漏的,但它是無常的。如果是恒常,就只能一直保持某種狀態,不可能有變化,這樣就不會進步,就不會從一地逐步提升,乃至成佛。
一地菩薩進入根本定的時候,能體悟到證悟空性的智慧和法界是無二無別的,這與上師的心和我們的心無二無別是一個道理。
什麼叫上師的心?上師的心不是雜念,不是五根識與第六意識,不是末那識,也不是阿賴耶識。上師的心就是如來藏光明,與上師心心相印、融爲一體,就是與如來藏無二無別。但實際上一地菩薩還不能完全證達無二無別,雖然一地菩薩自己感覺已經完全無離無合、無二無別,但實際上還是有界限的。因爲一地菩薩證悟空性的智慧是無常的,而他所證悟的境界卻是恒常的,無常和永恒不可能無二無別。在上地菩薩來看,下地菩薩的境界都有待提升。
隨著修道的增進,永恒不變的滅谛和無常的道谛之間的距離會慢慢縮小。到了八地的時候,雖然道谛仍然無常,但此時的無常已經很細微了。到十地最後一個瞬間,在進入十一地也即成佛的時候,無常的道谛完全消失、不複存在,滅谛徹底顯現。此時如來藏的出現不是誕生,而是現前。佛的化身、報身、法身,都包含于如來藏當中。正如《六祖壇經》所雲:“自性具叁身”,在本性如來藏上面,具備了化身、報身、法身。這與大圓滿等所有密法的觀點是一致的,只有第叁轉*輪才會這樣講,第二轉*輪不會出現這樣的詞句。
爲什麼自性具備叁身呢?叁身有兩種,外在的叁身與內在的叁身。前面所述,即是內在的叁身。
外在的叁身分別爲,化身是釋迦摩尼佛這樣的化身,無論福報大的普通衆生,還是經常誹謗釋迦摩尼佛的外道都可以看見;報身有很多種,有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能看見的報身,也有從八地菩薩到十地菩薩才能夠看見的報身,還有十地菩薩才可以看到的報身等等;但法身不會有內外之分,唯有自己證悟的如來藏法界。
《六祖壇經》和《寶性論》卻認爲,叁身不是外在的,而是本質上的。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如來藏是法身;從光明的角度來說,如來藏是報身;在空性和光明無二無別當中,有一種無形的能量。當衆生根機成熟以後,光明如來藏隨時會出現化身,就像沒有修行的時候,隨時都會出現無明意識的振動一樣。
就像在沒有佛的時候,只要祈禱如意寶,即使如意寶不會聽見別人的祈禱,也沒有思維,但它卻可以讓祈禱者心想事成一樣,佛沒有分別思維,一直都安住在光明的境界當中,但依靠佛在叁個無數大劫當中的願力與修行的力量,只要祈禱佛,隨時隨地都會出現佛的加持與化身,像如意寶一樣利益衆生。不需要重新去設計,在衆生根機成熟的時候,所有佛的功德——包括菩薩看到的報身,普通人看到的化身都會現前,但前提是對佛的信心和虔誠的祈禱。如果沒有信心,也沒有虔誠的祈禱,佛的加持也無法激活。
佛是什麼,是成就的境界已經達到最高程度的人,他的境界,我們的語言無法表達。證悟的時候,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佛的境界,知道如來藏是什麼樣的概念,同時也知道上師的心與自己的心融爲一體是什麼樣,這叫頓悟、恍然大悟。若能在證悟大圓滿的境界當中停留一分鍾,這一分鍾的境界,就比較相似于如來藏和佛的境界。
每個衆生都有成佛的機會,因爲我們都有如來藏。山、河、大地、石頭、磚瓦沒有如來藏,它們永遠都不能成佛。當所有的障礙驅除以後,佛就會自然顯現。
證悟的條件,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等前行。沒有這些條件,永遠都不要想達到這個境界。有了這些條件,從此暢通無礙,自然而然就會證悟。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