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P17

  ..续本文上一页的同时,了知到如幻如梦,不需要刻意去观察。若能以智慧守护根门,就能少造很多业。

  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比如,学佛对众生有利,所以要多看书、多听课,尽量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转为利益众生的方法。

  第三,饮食适量。饮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少身体缺乏营养,会生各种疾病,以致影响修行。除了像米拉日巴那种内在气脉明点修法非常厉害的人,或四禅八定的修法修到相当境界的人,可以不需要依靠外在的饮食来维持生命以外,像我们这些既没有气脉明点的修行,也没有禅定功夫的人,还是要依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同时,贪吃、贪喝对修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晚饭吃多了,会感到昏沉,根本无法打坐,所以晚上尽量不要到餐厅去应酬聚餐,就在自己家里,简单、营养、少量地吃一点即可。

  《俱舍论》中讲得很清楚:人的胃可以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容纳饮料、茶水等液体,一部分盛装固体食物,一部分是空气,剩下一部分什么也不装。这是最有利于修行的食量。

  第四,初夜后夜不睡眠。晚上不要太早睡觉,早上也不能睡懒觉,要利用一切时间来精进地闻思修行。包括双休日都是一样。

  第五,勤修止观。精进地修持寂止和胜观的修法,也即四念处的修法。如果是密宗弟子,修外加行和内加行就可以了。

  第六,正知而住。无论是行住坐卧、所思所言,都要具备正知正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是否违背佛法,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有些事情虽然表面看来是好事,但却会间接地演变成对众生有害,或影响自己的闻思修行的事情,如果不具正知、丧失觉察,盲目地做了这些事,就得不偿失了。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是希求解脱的人,我做的这件事与我的追求有没有矛盾?我应不应该做?资粮道的修行人很容易犯错误,所以一定要自我警戒。

  我们不要觉得学佛太难、约束太多。万事开头难,初学者必须这样。刚刚进入资粮道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从来都没有踏入解脱之门,现在好不容易进入解脱之门,走在菩提之路上,所以一定要珍惜机会,本来凡夫的定力、见解和修行就弱,虽然发了菩提心,受了密乘戒,如果不小心,仍然有可能失去机会,犯了密乘戒或菩萨戒,或者对因果生起邪见,又拒不忏悔,死后很可能会堕入地狱。一旦堕入地狱,何时再能进入解脱之门,就很难说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的一切,都依赖于外缘,如果日常相处的人,都是有正知正见的师兄,或者能长期待在善知识身边,也许就能顺利地度过小、中、大资粮道,然后进入加行道。如果遇人不淑,或环境低劣,就有可能下堕。当然,因为曾经发过菩提心,受过灌顶,所以即使堕入恶趣,很久以后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在进入加行道后期,虽然还不是完全不退转,但从此以后永远都不可能堕落地狱、旁生、饿鬼三恶趣。尤其是登地以后,内心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一般的烦恼根本不会扰乱其心,也不可能去做对众生有害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根本不需要约束了。

  我们要下决心,有生之年即使不能进入加行道,也必须要进入资粮道,否则以后就没有希望了。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乃至成佛,并不像显宗所讲的至少需要三个无量劫那么漫长。大乘修法可以瞬间圆满多世累劫所积累的资粮,更何况密宗?

  2、加行道

  资粮道结束以后,就是加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区别在于,资粮道主要以积累资粮和闻思为主,虽然大资粮道的时候会修四禅八定,根机好的利根修行人在大资粮道的时候,可以通过禅定的力量,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刹土当中亲聆佛的教言。但只有到了加行道的时候,才真正是以修行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闻思。不仅是加行道,哪怕在菩萨的三地,都会有闻思,但此时主要是修行。

  很多显宗经典讲过,加行道包括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第一,暖位。“暖”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证悟空性的智慧,能够驱除所有的无明黑暗,就像一把火。如果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火焰,则加行道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空性,虽然还不是火,但已经离火很近,可以感觉到火的温暖。从证悟的角度来说,加行道的时候,已经比较接近于一地菩萨的境界,有真实的证悟空性的感受,所以叫暖位。

  暖位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与法无我所有的空性,但在修行的时候,对外界,也即内心以外的物质空性的证悟更为明显、清晰。一般大圆满初步的证悟,也属于加行道的暖位。但证悟大圆满有很多的层次,有些利根在证悟的当下,不需要经过其它阶段,直接就成佛或登地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

  禅宗的明心见性也应该有很多层次,不排除有直接证悟一地的可能,但一般初步的证悟,也应该是加行道,而不是成佛或登地。包括初步证悟大手印、中观等等都是一样,都应该属于暖位。

  我们不能以为,证悟了就是成佛了,从此万事大吉,再不需要修行了。其实,证悟以后,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行了。在证悟之前,所有的修行就好比走路闭着眼睛,根本不知道眼前是怎样的一条路。不管佛经讲得再好,中观讲得再细,自己都没有什么体会。证悟以后,才算睁开了眼睛,看到了要走的路,但只是在这条路上刚刚走了一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行道时候的体会,不是听龙树菩萨、佛陀、上师讲的体会,而是自己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见解和体悟,所以像睁开双眼,看到眼前的路一样确定无疑。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说过一句话:证悟的时候,就像直接看眼前的虚空,正在思维的念头也是空性。这不是理论、推理,而是要觉悟、体会到,这叫初步的证悟。在初步证悟以后,若能精进修行,其进步的速度将远远胜出显宗加行道的修行人,因为密宗是一条快捷的路。

  从证悟见解的角度而言,初步的证悟者已经达到了加行道。但从禅定与神通、神变等其他功德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没有达到加行道的境界。但修显宗法门达到加行道境界的人成就的速度,却没有刚刚证悟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人快,虽然其禅定的力量,可能已经超过了刚刚证悟大圆满的人。因为大圆满的修行人不一定会修四禅八定,甚至连一禅的境界都没有达到,但仍然可以证悟,这是密宗的优点。

  在《现观庄严论》当中,针对加行道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有非常多的争论。最后的结论是,加行道的本质还不是智慧,还属于八识当中的第六意识。是第六意识在证悟空性,而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更不是末那识,因为我执不可能证悟空性,它不但不是智慧,而且是和智慧对立的愚昧,是要被推翻的对象。当然,证悟空性的,也不是阿赖耶识。

  此时的意识还没有转化为智慧,哪怕闻思修所得的智慧,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其本体还是意识,所以是有漏的、无常的、有执着的幻觉。证悟占的比例多,执着就少一些,实际上也是有执着的,甚至还会执着在证悟当中。

  第六意识首先是执着一切,创造了所有的烦恼。之后意识经过闻思修行,又可以证悟空性,断除烦恼。意识怎么能证悟空性呢?意识实际上无法直接证悟空性,但它可以用间接的方法,变成类似于空性的感觉,实际上只是一种念头而已。因为是念头,所以也是无常有漏的。有时候念头变成贪心,有时候念头变成嗔恨心、菩提心、出离心。此时,就变成了类似于证悟空性智慧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叫类似呢?因为虽然有空性的感受,但空性的感受非常模糊。真正的证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在证悟以后写的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所表达的意思,与大圆满、大中观完全一样。其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话非常重要,包含了所有层次的证悟境界。

  阿底峡尊者当年也讲过:一天产生了一百个念头,那就去寻找一百次。每一次寻找的时候,就有一次的不可得,每一个不可得,都是法界、法性、如来藏,这就是证悟。想达到这样的证悟,前提是什么?阿底峡尊者讲得很简单,就是七支供。广一点、圆满一点的七支供,就是五加行,所以五加行是必须要修的,还要反复地修。

  过去的很多大圆满成就者,都修了许多遍加行,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最后才可以证悟。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也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标准的加行,否则今生就没有证悟的机会了。如果五加行全部修好了,还是比较容易证悟的。

  第二,顶位。顶,也即顶尖。虽然加行道还没有修完,但在进入此阶段以后,永远不会再产生不相信因果、轮回等等的邪见,邪见永远不会断除这种人的善根。在超越断灭善根方面,已经达到了顶尖,善根永远都不会断,所以叫顶位。

  第三,忍位。忍什么呢?无论是对空性、大空性、远离一切执着一切戏论的空性、大圆满、大手印,以及密宗所说的一切都是佛的显现、佛的坛城等等,都能接受,不会有疑问、质疑,也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为已经开始亲身体会到这些境界了,所以叫忍。

  进入此阶段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堕恶趣。修到忍位后期以后,大乘修行人永远都不会退转到小乘,永远都不会发心成就声缘阿罗汉的果位,一定会沿着大乘解脱道最终走向成佛。

  前三个阶段的修行境界基本上一样,只是对外境的体会有比较模糊、清晰、非常…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