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同時,了知到如幻如夢,不需要刻意去觀察。若能以智慧守護根門,就能少造很多業。
以方便守護根門:所謂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聽到任何聲音的時候,盡量讓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一切,都成爲利益衆生的事情。對衆生有利,就盡量去看、去聽;對衆生無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聽等等。比如,學佛對衆生有利,所以要多看書、多聽課,盡量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轉爲利益衆生的方法。
第叁,飲食適量。飲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少身體缺乏營養,會生各種疾病,以致影響修行。除了像米拉日巴那種內在氣脈明點修法非常厲害的人,或四禅八定的修法修到相當境界的人,可以不需要依靠外在的飲食來維持生命以外,像我們這些既沒有氣脈明點的修行,也沒有禅定功夫的人,還是要依靠飲食來維持生命。同時,貪吃、貪喝對修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晚飯吃多了,會感到昏沈,根本無法打坐,所以晚上盡量不要到餐廳去應酬聚餐,就在自己家裏,簡單、營養、少量地吃一點即可。
《俱舍論》中講得很清楚:人的胃可以分爲四部分,一部分容納飲料、茶水等液體,一部分盛裝固體食物,一部分是空氣,剩下一部分什麼也不裝。這是最有利于修行的食量。
第四,初夜後夜不睡眠。晚上不要太早睡覺,早上也不能睡懶覺,要利用一切時間來精進地聞思修行。包括雙休日都是一樣。
第五,勤修止觀。精進地修持寂止和勝觀的修法,也即四念處的修法。如果是密宗弟子,修外加行和內加行就可以了。
第六,正知而住。無論是行住坐臥、所思所言,都要具備正知正見,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件事情能不能做,是否違背佛法,對衆生是有利還是有害。有些事情雖然表面看來是好事,但卻會間接地演變成對衆生有害,或影響自己的聞思修行的事情,如果不具正知、喪失覺察,盲目地做了這些事,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見,時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我是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是希求解脫的人,我做的這件事與我的追求有沒有矛盾?我應不應該做?資糧道的修行人很容易犯錯誤,所以一定要自我警戒。
我們不要覺得學佛太難、約束太多。萬事開頭難,初學者必須這樣。剛剛進入資糧道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翼翼。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從來都沒有踏入解脫之門,現在好不容易進入解脫之門,走在菩提之路上,所以一定要珍惜機會,本來凡夫的定力、見解和修行就弱,雖然發了菩提心,受了密乘戒,如果不小心,仍然有可能失去機會,犯了密乘戒或菩薩戒,或者對因果生起邪見,又拒不忏悔,死後很可能會墮入地獄。一旦墮入地獄,何時再能進入解脫之門,就很難說了。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的一切,都依賴于外緣,如果日常相處的人,都是有正知正見的師兄,或者能長期待在善知識身邊,也許就能順利地度過小、中、大資糧道,然後進入加行道。如果遇人不淑,或環境低劣,就有可能下墮。當然,因爲曾經發過菩提心,受過灌頂,所以即使墮入惡趣,很久以後也會有解脫的機會。
在進入加行道後期,雖然還不是完全不退轉,但從此以後永遠都不可能墮落地獄、旁生、餓鬼叁惡趣。尤其是登地以後,內心已經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一般的煩惱根本不會擾亂其心,也不可能去做對衆生有害的事情,那個時候就根本不需要約束了。
我們要下決心,有生之年即使不能進入加行道,也必須要進入資糧道,否則以後就沒有希望了。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乃至成佛,並不像顯宗所講的至少需要叁個無量劫那麼漫長。大乘修法可以瞬間圓滿多世累劫所積累的資糧,更何況密宗?
2、加行道
資糧道結束以後,就是加行道。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區別在于,資糧道主要以積累資糧和聞思爲主,雖然大資糧道的時候會修四禅八定,根機好的利根修行人在大資糧道的時候,可以通過禅定的力量,到十方諸佛菩薩的刹土當中親聆佛的教言。但只有到了加行道的時候,才真正是以修行爲主,同時也要兼顧聞思。不僅是加行道,哪怕在菩薩的叁地,都會有聞思,但此時主要是修行。
很多顯宗經典講過,加行道包括四個階段: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第一,暖位。“暖”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證悟空性的智慧,能夠驅除所有的無明黑暗,就像一把火。如果一地菩薩的智慧是火焰,則加行道的時候已經體會到了這種空性,雖然還不是火,但已經離火很近,可以感覺到火的溫暖。從證悟的角度來說,加行道的時候,已經比較接近于一地菩薩的境界,有真實的證悟空性的感受,所以叫暖位。
暖位雖然證悟了人無我與法無我所有的空性,但在修行的時候,對外界,也即內心以外的物質空性的證悟更爲明顯、清晰。一般大圓滿初步的證悟,也屬于加行道的暖位。但證悟大圓滿有很多的層次,有些利根在證悟的當下,不需要經過其它階段,直接就成佛或登地了,但這種情況非常少。
禅宗的明心見性也應該有很多層次,不排除有直接證悟一地的可能,但一般初步的證悟,也應該是加行道,而不是成佛或登地。包括初步證悟大手印、中觀等等都是一樣,都應該屬于暖位。
我們不能以爲,證悟了就是成佛了,從此萬事大吉,再不需要修行了。其實,證悟以後,才是真正的開始修行了。在證悟之前,所有的修行就好比走路閉著眼睛,根本不知道眼前是怎樣的一條路。不管佛經講得再好,中觀講得再細,自己都沒有什麼體會。證悟以後,才算睜開了眼睛,看到了要走的路,但只是在這條路上剛剛走了一步,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加行道時候的體會,不是聽龍樹菩薩、佛陀、上師講的體會,而是自己已經有了親身的感受、見解和體悟,所以像睜開雙眼,看到眼前的路一樣確定無疑。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當中也說過一句話:證悟的時候,就像直接看眼前的虛空,正在思維的念頭也是空性。這不是理論、推理,而是要覺悟、體會到,這叫初步的證悟。在初步證悟以後,若能精進修行,其進步的速度將遠遠勝出顯宗加行道的修行人,因爲密宗是一條快捷的路。
從證悟見解的角度而言,初步的證悟者已經達到了加行道。但從禅定與神通、神變等其他功德的角度來說,他們還沒有達到加行道的境界。但修顯宗法門達到加行道境界的人成就的速度,卻沒有剛剛證悟大圓滿或大手印的人快,雖然其禅定的力量,可能已經超過了剛剛證悟大圓滿的人。因爲大圓滿的修行人不一定會修四禅八定,甚至連一禅的境界都沒有達到,但仍然可以證悟,這是密宗的優點。
在《現觀莊嚴論》當中,針對加行道的本質是什麼這一問題,有非常多的爭論。最後的結論是,加行道的本質還不是智慧,還屬于八識當中的第六意識。是第六意識在證悟空性,而不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更不是末那識,因爲我執不可能證悟空性,它不但不是智慧,而且是和智慧對立的愚昧,是要被推翻的對象。當然,證悟空性的,也不是阿賴耶識。
此時的意識還沒有轉化爲智慧,哪怕聞思修所得的智慧,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其本體還是意識,所以是有漏的、無常的、有執著的幻覺。證悟占的比例多,執著就少一些,實際上也是有執著的,甚至還會執著在證悟當中。
第六意識首先是執著一切,創造了所有的煩惱。之後意識經過聞思修行,又可以證悟空性,斷除煩惱。意識怎麼能證悟空性呢?意識實際上無法直接證悟空性,但它可以用間接的方法,變成類似于空性的感覺,實際上只是一種念頭而已。因爲是念頭,所以也是無常有漏的。有時候念頭變成貪心,有時候念頭變成嗔恨心、菩提心、出離心。此時,就變成了類似于證悟空性智慧這樣的念頭。爲什麼叫類似呢?因爲雖然有空性的感受,但空性的感受非常模糊。真正的證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師在證悟以後寫的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中所表達的意思,與大圓滿、大中觀完全一樣。其中的第一句和第叁句話非常重要,包含了所有層次的證悟境界。
阿底峽尊者當年也講過:一天産生了一百個念頭,那就去尋找一百次。每一次尋找的時候,就有一次的不可得,每一個不可得,都是法界、法性、如來藏,這就是證悟。想達到這樣的證悟,前提是什麼?阿底峽尊者講得很簡單,就是七支供。廣一點、圓滿一點的七支供,就是五加行,所以五加行是必須要修的,還要反複地修。
過去的很多大圓滿成就者,都修了許多遍加行,只有具備堅韌的毅力,最後才可以證悟。我們雖然沒有這麼多時間,但也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標准的加行,否則今生就沒有證悟的機會了。如果五加行全部修好了,還是比較容易證悟的。
第二,頂位。頂,也即頂尖。雖然加行道還沒有修完,但在進入此階段以後,永遠不會再産生不相信因果、輪回等等的邪見,邪見永遠不會斷除這種人的善根。在超越斷滅善根方面,已經達到了頂尖,善根永遠都不會斷,所以叫頂位。
第叁,忍位。忍什麼呢?無論是對空性、大空性、遠離一切執著一切戲論的空性、大圓滿、大手印,以及密宗所說的一切都是佛的顯現、佛的壇城等等,都能接受,不會有疑問、質疑,也不會産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因爲已經開始親身體會到這些境界了,所以叫忍。
進入此階段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墮惡趣。修到忍位後期以後,大乘修行人永遠都不會退轉到小乘,永遠都不會發心成就聲緣阿羅漢的果位,一定會沿著大乘解脫道最終走向成佛。
前叁個階段的修行境界基本上一樣,只是對外境的體會有比較模糊、清晰、非常…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