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P16

  ..续本文上一页,基础已经很扎实的时候,去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可以成为菩提之因。提早去做慈善,反而有可能生起傲慢、散乱等烦恼。只有在一地以后,才真正有能力度化众生。在此之前,只能适当地帮助众生,做点慈善,以帮助自己生起慈悲心。比如,在放生的时候,也许会生起慈悲心,同时还可以转化为菩提心;在照顾病人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受苦的众生,也可以生起慈悲心,这些都是修行,但不是最好的修行,至少在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闻思修。佛经中也一再强调,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五明、十明都要去学,凡是对众生有利的,都要借鉴、学习。其中慈悲心、菩提心最重要,要打坐修行,要静下来训练自己。先寻找证悟空性的智慧,接下来是培养、提升证悟空性的智慧。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这个次第才是正确的。

  二、道谛的四个特点

  

  道谛的四个特点,为道、如、行、出。

  第一,道

  即一条准确的道路。一个人要到达某个目的地,首先要找到一条准确的道路,然后走下去才能抵达目标。佛教所讲的以无我智慧为主题的道,是一条快捷的道,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完全可以将我们引往解脱。

  第二,如

  即如理、如法、真实、准确。道要推翻、断除的,是无明。无明就是“不如”,不如就是无明。“如”,就是与无明对立的,能对治无明的正确见解、正确观念、正确道路、正确修行。

  烧香、拜佛、供神、求鬼,肉体上的折磨、苦行,都和内在的修心没有关系,都和无明没有矛盾,都不是无明的对治,所以都不是如。如果有了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智慧的帮助,苦行才能变成修道的福德。如果没有这三个助缘,即使通过苦行能够暂时减少一些烦恼,却不能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以不叫如。

  第三,行

  即修行,制止、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散乱、放逸等不良行为,收摄六根,安住于修行,叫做行。

  第四,出

  出和灭谛四相当中的“离”是有关系的。灭谛当中的“离”,是指永不退转。道谛里面的“出”,是指在证悟灭谛的时候,依靠修道的力量,让它永不退转。证悟空性的智慧从根本上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就叫做“出”,这是道的力量。

  道本来有两种:世间的道和出世间的道。世间的道是修四禅八定,通过四禅八定,也可以暂时控制烦恼,但因为没有“出”和 “离”, 没有做到永不退转,所以在禅定力消失,烦恼产生的因缘具备的时候,贪、嗔、痴等烦恼又会卷土重来。所有世间的道,都没有“出”的特点。

  而出世间的道,就有“出”的力量。出和离,可以让我们普通人通过修行,以证悟空性的力量,最终脱离轮回。

  以上四相,主要是见道和修道的特点,资粮道和加行道只是有类似的特点。

  三、道谛的分别

  (一)总述五道

  道谛可以分五道或四道。四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与修道。五道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上成佛以后的无学道,但因为成佛以后没有什么可以修学的,所以只有四道也可以。

  修道的方向一定要明确,如果方向失误,学佛不但不会有进步,反而会背道而驰。《入中论》、《现观庄严论》与弥勒菩萨的其他论典中,非常清楚地宣说了从菩萨一地到十地的过程。弥勒菩萨的很多论典既不是唯识宗,也不是很强调中观,而是阐述中观的修行次第。

  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道。此时的修行人还是凡夫,尚未成为圣者。见道和修道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凡夫阶段,是真正的菩萨圣者了。

  刚刚学佛首先要进入的阶段,就是资粮道。

  什么时候算是进入资粮道呢?小乘行人进入资粮道,与生起真实不虚的出离心是同时的。大乘行人进入资粮道,与生起不造作、真实不虚的世俗菩提心是同时的。有了世俗菩提心,就属于资粮道。反之,就不叫资粮道。如果连世俗菩提心都没有,那就只是一个佛教徒,还没有进入资粮道。获得资粮道最关键的因素,是菩提心。

  另外,哪怕对佛有信心,行善断恶、烧香、拜佛、念经,都不能称为佛教徒。只有受了皈依戒,才能称为佛教徒。

  什么时候算是进入加行道呢?证悟的时候,从见解的角度而言,就已经进入了加行道。如果密宗修行人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证悟大圆满,从见解方面来讲,就已经进入加行道了。但从修行的力度、层次方面来讲,还不一定到了加行道。

  显宗认为,资粮道的时候虽然有修行,但仍以积累资粮与闻思为主。当对修行有一定的体会,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有一定修证经验的时候,就进入了加行道。

  (二)详解五道

  1、资粮道

  资粮道也要分小中大三个阶段:刚刚进入的资粮道,叫小资粮道。小资粮道的时候,是修四念处,也即三十七道品里面最前面的几个。

  南传佛教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修四念处。我们虽然没有这样修四念处,但在五加行的修法里面,已经包含了四念处。譬如说,观轮回的痛苦,就是观受念处。

  (1)四念处

  第一,身念处

  小乘佛教的身念处,是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不净物。大乘佛教的身念处,可以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空性。观察身体,最后断定为空性,叫大乘胜义的身念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观身体的如幻如梦,也可以修身体的不净观,就是大乘世俗的身念处。密宗的身念处,是把身体观想为佛的坛城,另外还要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发心:“我一定要以密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方法即生成佛!”发了这个心,再加上受灌顶,从此以后才算进入了密法的资粮道。

  三种不同的身念处,分别是小乘、大乘与密乘资粮道修行人的功课。

  小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仅仅是自己的身体。大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不仅是自己的身体,也包括所有众生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等色蕴范围内的所有东西。

  为什么第一个念处要观身体呢?因为绝大多数的烦恼,来自于身体,所以先要对身体修空性。

  第二,受念处

  受,也即触觉,五蕴当中的受蕴。

  为什么要观受蕴呢?因为绝大多数的贪欲心,来自于触觉、受蕴,所以要修受念处。

  小乘佛教修受念处,是观想一切受,也即有漏的触觉都是痛苦。有些是苦苦、有些是变苦、有些是行苦,但都离不开痛苦。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如幻如梦。密宗与小乘恰恰相反,认为痛苦不是受的本质,受的本质是快乐。但此处的快乐,并不是一种感受,而是远离一切变化无常,远离一切轮回过患,所以叫快乐。但这是密宗的最终极见解,前期的密法修行人,也要修有漏皆苦,即四外前行的轮回痛苦等修法。

  第三,心念处

  为什么要观心无常呢?因为我们会对自己的精神产生我执,所以要对精神修念处。

  小乘佛教的心念处,是修心是无常。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修心是如幻如梦,密宗修心是本来清净、佛的智慧。但像无常这样的基础修法,大乘和密宗也要修,比如:密宗外加行的人生无常、寿命无常,不仅包括了心的无常,还包括了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无常。大到春夏秋冬的变化,小到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的变化,都包含在心念处当中。

  第四,法念处

  法,即除了上述三蕴以外的所有内容。

  小乘佛教修法念处,是修人无我。在任何轮回涅槃的诸法上,不存在人我。大乘佛教不仅仅是修人无我,还要修轮回涅槃所有法都是空性的法无我。密宗修法念处的时候,不仅修一切都是空性,更是在此基础上,修诸法是佛的坛城,是无离无合、无取无舍的清净本质。

  其实,在《维摩诘经》等比较深奥的大乘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密宗法念处的境界,所以这并不是密宗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做法。任何一个修行人只要按照密宗的修法去修,都能达到此境界。

  密宗的四念处修法非常具体,修行方法、修行次第都讲得很规范、很清晰。在内外加行里面,已经包含了人无我、法无我等在内的所有四念处的修法。譬如,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观想上师融入心间,之后修空性,就是法念处的修法。修了加行,就已经修了四念处,资粮道的全部修法都包含其中了。

  (2)资粮道的六个要点

  所有大乘经典中讲资粮道的时候,都会讲六个或五个要点:

  第一,持戒。戒律分好几种:皈依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小乘资粮道首先要守的,就是别解脱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资粮道,就要守菩萨戒;密宗的资粮道,就要守与密宗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如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等等。一定要严守净戒,如果犯戒,必须及时忏悔。忏悔完了以后,再去受戒,这非常重要。

  第二,守护根门。在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就讲了守护根门。所谓根,也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不闻思修行,整天看电视、看电影、逛街、旅游或浏览无聊的网页,听没有意义、无聊甚至让人生起各种烦恼的音乐、歌曲等等的散乱行为,叫不守护根门。尽量少看电视、少看电影,多看佛教书籍,多听经闻法等等,叫守护根门。

  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守护根门包括了智慧和方便两个方面:

  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这叫以智慧来守护根门。若能坚持这样守护,就可以控制一些烦恼。在没有证悟或修行力度不够的时候,也许需要刻意地去修如梦如幻。比如,在生起嗔心或贪心的时候,需要用中观的方式去推理、分解、观察,最后把它断定为空性,从而控制自己的嗔恨等烦恼。当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能在感觉到事物…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