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基礎已經很紮實的時候,去做一點利益衆生的事情,可以成爲菩提之因。提早去做慈善,反而有可能生起傲慢、散亂等煩惱。只有在一地以後,才真正有能力度化衆生。在此之前,只能適當地幫助衆生,做點慈善,以幫助自己生起慈悲心。比如,在放生的時候,也許會生起慈悲心,同時還可以轉化爲菩提心;在照顧病人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受苦的衆生,也可以生起慈悲心,這些都是修行,但不是最好的修行,至少在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聞思修。佛經中也一再強調,菩薩爲了度化衆生,五明、十明都要去學,凡是對衆生有利的,都要借鑒、學習。其中慈悲心、菩提心最重要,要打坐修行,要靜下來訓練自己。先尋找證悟空性的智慧,接下來是培養、提升證悟空性的智慧。有一定能力的時候,再去度化衆生,這個次第才是正確的。
二、道谛的四個特點
道谛的四個特點,爲道、如、行、出。
第一,道
即一條准確的道路。一個人要到達某個目的地,首先要找到一條准確的道路,然後走下去才能抵達目標。佛教所講的以無我智慧爲主題的道,是一條快捷的道,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完全可以將我們引往解脫。
第二,如
即如理、如法、真實、准確。道要推翻、斷除的,是無明。無明就是“不如”,不如就是無明。“如”,就是與無明對立的,能對治無明的正確見解、正確觀念、正確道路、正確修行。
燒香、拜佛、供神、求鬼,肉體上的折磨、苦行,都和內在的修心沒有關系,都和無明沒有矛盾,都不是無明的對治,所以都不是如。如果有了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智慧的幫助,苦行才能變成修道的福德。如果沒有這叁個助緣,即使通過苦行能夠暫時減少一些煩惱,卻不能斷除煩惱的根源,所以不叫如。
第叁,行
即修行,製止、斷除我們的貪、嗔、癡、散亂、放逸等不良行爲,收攝六根,安住于修行,叫做行。
第四,出
出和滅谛四相當中的“離”是有關系的。滅谛當中的“離”,是指永不退轉。道谛裏面的“出”,是指在證悟滅谛的時候,依靠修道的力量,讓它永不退轉。證悟空性的智慧從根本上斷除了所有的煩惱,就叫做“出”,這是道的力量。
道本來有兩種:世間的道和出世間的道。世間的道是修四禅八定,通過四禅八定,也可以暫時控製煩惱,但因爲沒有“出”和 “離”, 沒有做到永不退轉,所以在禅定力消失,煩惱産生的因緣具備的時候,貪、嗔、癡等煩惱又會卷土重來。所有世間的道,都沒有“出”的特點。
而出世間的道,就有“出”的力量。出和離,可以讓我們普通人通過修行,以證悟空性的力量,最終脫離輪回。
以上四相,主要是見道和修道的特點,資糧道和加行道只是有類似的特點。
叁、道谛的分別
(一)總述五道
道谛可以分五道或四道。四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與修道。五道就是在此基礎上,加上成佛以後的無學道,但因爲成佛以後沒有什麼可以修學的,所以只有四道也可以。
修道的方向一定要明確,如果方向失誤,學佛不但不會有進步,反而會背道而馳。《入中論》、《現觀莊嚴論》與彌勒菩薩的其他論典中,非常清楚地宣說了從菩薩一地到十地的過程。彌勒菩薩的很多論典既不是唯識宗,也不是很強調中觀,而是闡述中觀的修行次第。
資糧道和加行道,屬于凡夫道。此時的修行人還是凡夫,尚未成爲聖者。見道和修道的時候,就已經超越了凡夫階段,是真正的菩薩聖者了。
剛剛學佛首先要進入的階段,就是資糧道。
什麼時候算是進入資糧道呢?小乘行人進入資糧道,與生起真實不虛的出離心是同時的。大乘行人進入資糧道,與生起不造作、真實不虛的世俗菩提心是同時的。有了世俗菩提心,就屬于資糧道。反之,就不叫資糧道。如果連世俗菩提心都沒有,那就只是一個佛教徒,還沒有進入資糧道。獲得資糧道最關鍵的因素,是菩提心。
另外,哪怕對佛有信心,行善斷惡、燒香、拜佛、念經,都不能稱爲佛教徒。只有受了皈依戒,才能稱爲佛教徒。
什麼時候算是進入加行道呢?證悟的時候,從見解的角度而言,就已經進入了加行道。如果密宗修行人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證悟大圓滿,從見解方面來講,就已經進入加行道了。但從修行的力度、層次方面來講,還不一定到了加行道。
顯宗認爲,資糧道的時候雖然有修行,但仍以積累資糧與聞思爲主。當對修行有一定的體會,對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有一定修證經驗的時候,就進入了加行道。
(二)詳解五道
1、資糧道
資糧道也要分小中大叁個階段:剛剛進入的資糧道,叫小資糧道。小資糧道的時候,是修四念處,也即叁十七道品裏面最前面的幾個。
南傳佛教一開始的時候,就是修四念處。我們雖然沒有這樣修四念處,但在五加行的修法裏面,已經包含了四念處。譬如說,觀輪回的痛苦,就是觀受念處。
(1)四念處
第一,身念處
小乘佛教的身念處,是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成不淨物。大乘佛教的身念處,可以分爲世俗谛和勝義谛。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講,一切都是空性。觀察身體,最後斷定爲空性,叫大乘勝義的身念處。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講,觀身體的如幻如夢,也可以修身體的不淨觀,就是大乘世俗的身念處。密宗的身念處,是把身體觀想爲佛的壇城,另外還要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上發心:“我一定要以密宗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方法即生成佛!”發了這個心,再加上受灌頂,從此以後才算進入了密法的資糧道。
叁種不同的身念處,分別是小乘、大乘與密乘資糧道修行人的功課。
小乘佛教身念處的對境,僅僅是自己的身體。大乘佛教身念處的對境,不僅是自己的身體,也包括所有衆生的身體,以及山河大地等色蘊範圍內的所有東西。
爲什麼第一個念處要觀身體呢?因爲絕大多數的煩惱,來自于身體,所以先要對身體修空性。
第二,受念處
受,也即觸覺,五蘊當中的受蘊。
爲什麼要觀受蘊呢?因爲絕大多數的貪欲心,來自于觸覺、受蘊,所以要修受念處。
小乘佛教修受念處,是觀想一切受,也即有漏的觸覺都是痛苦。有些是苦苦、有些是變苦、有些是行苦,但都離不開痛苦。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又加上了如幻如夢。密宗與小乘恰恰相反,認爲痛苦不是受的本質,受的本質是快樂。但此處的快樂,並不是一種感受,而是遠離一切變化無常,遠離一切輪回過患,所以叫快樂。但這是密宗的最終極見解,前期的密法修行人,也要修有漏皆苦,即四外前行的輪回痛苦等修法。
第叁,心念處
爲什麼要觀心無常呢?因爲我們會對自己的精神産生我執,所以要對精神修念處。
小乘佛教的心念處,是修心是無常。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修心是如幻如夢,密宗修心是本來清淨、佛的智慧。但像無常這樣的基礎修法,大乘和密宗也要修,比如:密宗外加行的人生無常、壽命無常,不僅包括了心的無常,還包括了外在物質世界,與內在精神世界的變化無常。大到春夏秋冬的變化,小到一秒鍾的千萬分之一的變化,都包含在心念處當中。
第四,法念處
法,即除了上述叁蘊以外的所有內容。
小乘佛教修法念處,是修人無我。在任何輪回涅槃的諸法上,不存在人我。大乘佛教不僅僅是修人無我,還要修輪回涅槃所有法都是空性的法無我。密宗修法念處的時候,不僅修一切都是空性,更是在此基礎上,修諸法是佛的壇城,是無離無合、無取無舍的清淨本質。
其實,在《維摩诘經》等比較深奧的大乘顯宗經典當中,也講過密宗法念處的境界,所以這並不是密宗嘩衆取寵、標新立異的做法。任何一個修行人只要按照密宗的修法去修,都能達到此境界。
密宗的四念處修法非常具體,修行方法、修行次第都講得很規範、很清晰。在內外加行裏面,已經包含了人無我、法無我等在內的所有四念處的修法。譬如,在修上師瑜伽的時候,觀想上師融入心間,之後修空性,就是法念處的修法。修了加行,就已經修了四念處,資糧道的全部修法都包含其中了。
(2)資糧道的六個要點
所有大乘經典中講資糧道的時候,都會講六個或五個要點:
第一,持戒。戒律分好幾種:皈依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等。小乘資糧道首先要守的,就是別解脫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資糧道,就要守菩薩戒;密宗的資糧道,就要守與密宗灌頂相應的密乘戒,如密宗十四條根本戒等等。一定要嚴守淨戒,如果犯戒,必須及時忏悔。忏悔完了以後,再去受戒,這非常重要。
第二,守護根門。在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摩》當中,就講了守護根門。所謂根,也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按照小乘佛教的觀點:不聞思修行,整天看電視、看電影、逛街、旅遊或浏覽無聊的網頁,聽沒有意義、無聊甚至讓人生起各種煩惱的音樂、歌曲等等的散亂行爲,叫不守護根門。盡量少看電視、少看電影,多看佛教書籍,多聽經聞法等等,叫守護根門。
按照大乘佛教的觀點,守護根門包括了智慧和方便兩個方面:
以智慧守護根門:在眼睛看到任何東西的時候,知道都是如夢如幻,這叫以智慧來守護根門。若能堅持這樣守護,就可以控製一些煩惱。在沒有證悟或修行力度不夠的時候,也許需要刻意地去修如夢如幻。比如,在生起嗔心或貪心的時候,需要用中觀的方式去推理、分解、觀察,最後把它斷定爲空性,從而控製自己的嗔恨等煩惱。當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就能在感覺到事物…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