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P4

  ..續本文上一頁讓自己往好的方面發展,主要的因素,是內在的修證。

  如果不放下欲望,就永遠沒有幸福可言。所以,建立一個准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生存目標非常重要。這是決定了我們將來幸福不幸福,甚至是能不能解脫的大問題。

  如何從痛苦當中解脫?這需要有出離心,不要看表面的繁華,要去深入地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壓力和不愉快,這樣才能生起出離心。輪回和解脫之間的界限,就是出離心。有出離心雖然還不是完全解脫,但已經走上解脫道;沒有出離心,就只能呆在輪回當中。

  第叁,空性

  苦谛的第叁相,就是空、空性。

  空和無我二者,都在講空性。其間的差別在于:空,是在我們的精神、肉體和它們的運動叁者之中去尋找,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中尋找,看有沒有我們平時認爲常住、主宰的“我”,也即我執的對境。當發現實際上沒有常住不滅的東西,沒有自我,也沒有美麗、清淨等等。雖然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存在,肉體和精神存在,但常住不滅、主宰身心的“我”卻不存在,這叫做空。就像碗是存在的,但碗是空的,裏面沒有飯菜,空就是這個意思。

  無我卻是進一步去觀察,雖然肉體和精神上沒有“我”,但肉體和精神的本質是不是我呢?換句話說,自我,是不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本質呢?肉體精神與“我”是不是一體呢?當最後發現,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不是自我的本質時,這叫做無我。

  空,分爲大乘的空和小乘的空。

  小乘佛教的空,主要觀察自己的身體。除了自己以外,平時我們最執著的,就是身邊的東西。對自己的執著,叫我執。在此基礎上産生的對外界的執著,我的車、我的房、我的……,叫做我所執,是對我所擁有的物質的執著。我執和我所執,是所有煩惱的基礎。所有的不愉快、毀滅性情緒、負面情緒,都産生于這兩個執著之中。嚴重的嗔恨心,屬于毀滅性的情緒;虛榮心,則屬于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的危害沒有毀滅性情緒那麼嚴重。如果有一天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執著,則所有的負面情緒與毀滅性情緒都會分崩瓦解。

  如何推翻這兩個執著呢?此時此刻,出離心、慈悲心、不淨觀、禅定等等都排不上用場了,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與這兩個執著完全對立的智慧,也即無我的智慧。有了無我的智慧,才能斷除執著、斷除煩惱。

  首先,外在的物質爲什麼是虛幻的呢?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講: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准確、不可靠的,都不是量,都不能作爲衡量物質的標准和計量單位。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完全是一種幻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沒人能理解這個結論。但如果進一步思維、觀察,最後都能接受,除非是非常愚蠢、頑冥不化且蠻不講理的人。

  比如,我們肉眼看一尊佛像,似乎是完全不動的、靜止的佛像。但若用顯微鏡去看,佛像的裏裏外外根本沒有一個靜止的地方,所有的組成部分都在運動。肉眼所看到的靜止,只是高速運動所産生的幻覺而已。

  不僅如此,以前科學家認爲,粗大的物質,是由點狀的固體粒子組成。但自從1968年超弦理論問世,這種結論也受到了挑戰。

  弦,就像小提琴上的琴弦。電子、質子、中子等等,根本不是粒子,而是一種像琴弦一樣震動的不同狀態。換言之,不但物質不存在,連電子、原子核、中子、質子都不存在,弦才是存在的。

  關于弦,有兩種說法:第一,弦相當于早期物理學對原子的定義,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質的基本單位;第二,弦有可能是由另外一個更小的東西組成的。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支持後一種觀念的聲音比較多。今天我們看得見的物質世界,如同一個龐大的樂團在演奏交響樂。就像聲音來自于樂器,但交響樂不是樂器一樣,我們接觸到的物質世界不是弦,而是弦的震動。弦的震動有時變成中子,有時變成質子,有時又變成其它粒子。這些粒子看起來像點狀,但這是因爲顯微鏡的精度不夠,弦的震動速度太快所造成的假象。如果能把點狀的所謂粒子放大,就能發現非常細微的弦的震動,這就是讓人産生“世界”這個大幻覺的基礎。

  也就是說,造房子用的磚頭和做裝飾用的鑽石在本質上沒有差別,都是弦的不同震動。但在宏觀的物質世界裏,我們會根據肉眼提供的幻覺,而把它們分成磚頭、石頭、泥巴等不值錢的東西,與鑽石、黃金等價值昂貴的東西,但這種分別,都是建立在錯誤之上的錯覺而已。科學家認爲,這有可能是最終極的理論。

  現在我們知道了,身邊的一切,都是肉眼等五種感官導致的幻覺。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有的有爲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電……這個結論,現在已經得到了科學的證實。科學和《金剛經》、《般若經》中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成了共識。雖然弦自身是什麼,科學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有時說它是一個變化的東西,移動時弦與弦碰撞,就會變成更長的弦;有時又斷裂成更短的弦等等。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弦肯定是由更小的東西組合而成的,最後這個更小的東西,也一定會消失,最終變成空性。當然,科學不一定能發現這個結論。如果儀器的精度達不到,對科學來說,這個結論就永遠只是一個懸念。無論如何,物理學每邁一大步,就離佛教的思想更近一步,現在的超弦理論,就比往常更接近于佛法了。但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理可以預言,弦也絕對是一種不存在的幻覺。

  如果仔細觀察,被感知的東西,其實都不存在,最後只剩下一個感受者,這就是我們的精神。從表面來看,物質就是物質,精神就是精神,物質不是精神,精神也不是物質,但在深度的世界觀中,真正的創造者和第一推動力不是上帝,而是我們的精神。無論是弦、弦的震動,還有能量等最細微的東西,都有一個來源。其最終極的來源,就是我們的精神。

  在解析精神方面,唯有佛教的思維方法才用得上,科學在這個領域當中,是無能爲力的。很多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努力,最後都一無所獲,因爲精神領域是很難通過邏輯或儀器來辨析的。世上最能表述內心本質的學科,只有佛法,用佛法的理念去思考、去體會,是十分重要的。當然,如果講體會,那就不是中觀所能觸及的範圍了,只有大手印、大圓滿等密法,才是這方面的行家。

  雖然一切如夢如幻,但如果不修行,現實世界仍然無比真實,我們同樣會去執著、貪戀。只有證悟了空性,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比如,佛教認爲,幸福與痛苦,不是來自于金錢、房子、車子、父母﹑親人、兒女,而是自己的一種精神感受。感受痛苦與幸福的,就是我們的內心。如果沒有內在的精神,痛苦﹑幸福都根本不存在。虛榮﹑嫉妒﹑傲慢、嗔恨、貪欲、愚昧等負面情緒與毀滅性情緒,都屬于精神領域。那精神又是什麼呢?當我們回頭去找,就會發現精神根本不存在,就像沒有烏雲時碧藍澄澈的天空,所有的煩惱、痛苦﹑幸福,都消失無蹤、不複存在,這就是空性、心的本性、佛性﹑如來藏﹑光明﹑自然本智,有些時候叫大圓滿、大手印。雖然名字不同,實際上就是一個東西。當然,能有這種體會,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這就是證悟,也是成佛的基礎。這不是第一轉*輪所講的空性,而是大乘佛教的空性,是禅宗所講的“不可思”、“不可言”、“不可思議”,雖然不可思不可言,但證悟的人卻能體證到這種境界,這就是禅的最高境界。感受這個境界的必要條件: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其他捷徑。

  這是科學、哲學永遠都無法進入的領域。雖然有些科學家說什麼“物理學進入了禅的境界……”,最多也是剛才所講的單空而已,和禅的真正境界還差得相當遠。設法去體會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證悟了一無所有,就是最大的收獲,就是一切都有了。一生能達到這個目標,就算沒有白活。從此以後,無論世界如何變換,永遠都不會傷心絕望。因爲那時我們已經懂得,現實生活中的有漏快樂並不值得追求,因爲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此處雖然講的是“空性”,但後面的“無我”其實也已經包含在裏面了。所有有漏、有形﹑有色、看得見、摸得著的不清淨現象都不存在。最後存在的,是證悟的境界,也即如來藏。佛說,存在和不存在要劃清界限,不能混爲一談,不能說一切都不存在,也不能說一切都存在。存在的東西要承認是存在的,不存在的東西要承認是不存在的。如果說一切都存在,那就與世上根本沒證悟,甚至根本沒有學佛的人的觀念一致了,這是第叁轉*輪的最終內容。

  第一轉*輪,講了四聖谛,肯定了很多東西的存在;第二轉*輪,又推翻了一切,沒有存在與不存在的界限,所有東西都打破了;第叁轉*輪的時候,又把觀念重新理順,認爲有漏的現象不存在,心的本質如來藏卻是存在的。但此處的“存在”,卻不是我們的意識能夠想象出來的,而只有在證悟的時候才明白。一旦證悟如來藏,包括人無我、法無我、十六種空性、十四種空性、十種空性、十八種空性、二十種空性都證悟了。如果能夠保任這種證悟,所有的煩惱和不開心都會消失無蹤。對證悟的人而言,雖然在不打座的時候,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但一進入狀態,所有的壓力、焦慮、抑郁、不開心都會悄無蹤影,就像從噩夢中醒來,夢中的恐怖場景也頓然消失一樣。這是最好的心理疾病藥物,不但可以治愈精神疾病,更能讓無始以來最嚴重的疾病——我執、貪嗔癡都化爲烏有。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因爲之前發了菩提心,修了慈悲心,依靠往昔的願力,在這樣的境界中,利益衆生的事業也能任運自成。不需要去思考、去策劃,只要衆生的根基成熟了,立即就會顯現化身去度化衆生。在這一生當中達到這樣的境界,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不努力,就永遠不可能。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