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如何面對貪心

  

如何面對貪心

  與過去任何時代的人相比,現代人擁有更優越的物質條件。但從精神的層面來講,我們卻比過去任何時代的人更空虛、更浮躁、更痛苦、更貧乏。缺乏物質的痛苦,可以結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虛、痛苦,同樣也能讓人走上絕路。

  據中國疾病預防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一億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殺人數爲二十八萬七千人,兩百萬人自殺未遂,焦慮症、孤獨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層出不窮……雖然我們可以找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其他理由,但如果深究其根源,用佛的方法來說,就是貪嗔癡叁毒。

  精神上的負面影響和金錢有關系,但金錢卻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藥物雖然可以緩解一些症狀,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修行去解決。

  此文介紹的,是如何面對貪嗔癡叁毒之一的貪心。

  一、貪心的危害

  貪欲有很多種:貪財、貪色、貪名等等。只要有了貪心,而且不加控製,任其自由發展,成長壯大,它一定會無限膨脹,使我們不知滿足,進而受其奴役。短短的人生,就在拼命追求虛幻無實的目標與竭力填滿欲望的溝壑中蹉跎了。大限臨頭回顧一生才發現,幸福的時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時候卻占據了人生的大多數時光。貪心不僅會毀掉這一生,也會毀掉下一世;不僅會毀掉自己,還會毀掉他衆。

  以搶劫爲例,因爲有了貪心,才會去搶劫別人的東西,不僅毀掉了自己的今生來世,也破壞了別人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希望過幸福生活,包括動物也是一樣,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幸福。其主要原因,來自于內在精神上的一種因果關系。當我們越希望擁有更多物質的時候,欲望只會讓我們更多地付出,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心願,同時我們的壓力就更大,生活就更匆忙,休閑的時光也會更短暫。最後,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全部被剝奪。雖然欲望的初衷,是爲了自己幸福,結果卻把我們的幸福毀掉了。所以,適當地調整欲望很有必要。

  釋迦牟尼佛講過,輪回是痛苦的,但佛並沒有全盤否定輪回當中也存在相對的幸福。釋迦牟尼佛經常講,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並盡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報。人天的福報就是相對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暫、相對的,而不是絕對、永恒的。所以,佛經常告誡我們要做好思想准備,只有這樣,在面臨生老病死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勇氣。

  世人認爲,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這一點,佛教也不會否定。大乘經典中說過:發起須彌山一樣的我執,才能夠成佛。所謂我執,就是對自我的執著。雖然平時佛教很忌諱有我執,因爲我執會衍生貪嗔癡,但此處的我執,卻可以成爲追求解脫的動力,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欲望。如果沒有成佛的欲望,也就不會學佛,不會渴望解脫,不會發願利益衆生。真正的修行,是一個龐大、辛苦、漫長的工程,需要足夠的勇氣與動力,才能達成目標。勇氣的來源,就是成佛的欲望。小乘阿羅漢沒有這種欲望,所以沒有動力成佛,而只追求自己的解脫。

  欲望可以分爲不好的欲望和好的欲望。好的欲望,是修行、成佛的動力。世俗紅塵的欲望如果過度,也會反過來毀掉自己。

  當然,我們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放棄一切欲望,這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會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當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墮兩邊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謂中道,就是不要太極端。比如,本來有條件過上比較優裕的生活,卻以爲吃苦就可以解脫,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爛衫。這些做法對修行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反而會成爲修行的阻礙。反之,不知惜福而過著窮奢極靡的生活,也是一種極端。選擇中道,適當控製欲望,才是可取之舉。

  欲望也即貪心,貪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貪心,包含了對財、對色、對名,甚至是對解脫的欲望。狹義的欲望,則僅僅是對名、利等等的貪圖心。我們應該適當地控製欲望,否則就會導致很多的痛苦。尤其是對人的貪心所導致的痛苦,就更具傷害性。比如,夫妻雙方中的一個人出軌了,但另外一個人卻舍不得,放不下,就會導致精神上受到極大痛苦和打擊。輕微的,是當事人罹患抑郁症,生不如死,嚴重的甚至有可能走上絕路。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控製欲望,既然對方已經不喜歡自己了,再痛苦都無法挽回,只能傷害自己,又何必苦苦糾結呢?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說過,破壞別人的家庭,是非常嚴重的罪業,叫邪淫,被列在十不善當中。在2500年前,這種問題還沒有這麼突出和嚴重,但現在的確是非常嚴重且普遍的社會問題了。

  當然,對世俗人來說,放下沒有這麼容易,但若能依照佛教的方法去做,也不是那麼難。很多人因爲不知道方法,才愚昧地選擇了絕路。如果有方法,放下也不是很難。姻緣結束了,就讓它自然而然地結束。控製自己的貪心,理智地對待情感的變故,就能走出情感的困境。控製貪嗔癡,不僅對現實生活有很大幫助,而且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解脫。

  以前很多人認爲,物質發展了,生活問題解決了,學佛也就大可不必了,傳統文化也不需要。但如今我們發現,現在比過去更需要這些精神食糧與撫慰。人與動物不同,豬吃飽了就可以睡覺,此外沒有什麼擔憂。而人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還會有更崇高的追求。如果達不到,就會痛苦。這些痛苦金錢無法解決,迷信也肯定解決不了,必須通過自己的訓練去解決。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必須找一個有智慧的、理性的方法。

  二、貪心産生的因緣

  就像溫度、濕度、空間都具備的時候,種子才會長成苗芽,這叫做內在的因緣。貪心的産生,也有叁種因緣:

  第一,每個人都有貪心的種子。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與阿羅漢,才毀掉了貪心的種子。普通人即使是在沒有産生貪著念頭的時候,甚至是在深度睡眠的時候,貪心的種子也一直存在心裏,只是貪心不明顯而已,這是最大的根源。

  第二,外在的因緣。比如,在看到隔壁鄰居的汽車比自家的汽車好時,就會産生一種貪欲心:我一定要買比他家更好的汽車!在沒有看到鄰居汽車的時候,後續的想法是不會産生的,所以,看到鄰居的汽車,就是此貪心産生的外在因緣。

  心理學家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每天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一星期的開支,一定會多出4美元。因爲電視廣告的刺激,會讓我們不明智地去買回本來不需要的東西。另外,刷信用卡消費,也會超過現金購物的額度。因爲在刷卡的時候,雖然也知道是要付錢的,但感覺不是那麼明顯,所以無所謂。而現金就不一樣了,能看到錢包裏面的錢越來越少,這都是心理在作怪。

  有了外緣,就有可能産生各種煩惱,這是第二種因緣。

  第叁,非理作意,這也是最關鍵的。因外因刺激而産生煩惱,佛教稱之爲非理作意。也即不理性、不合理、不合實際的觀念。

  若能在看了電視廣告以後,控製自己的心念,讓自己不生起貪心,則哪怕每天都看各種廣告,也不會起心動念,想著要去購買。

  叁,避免煩惱的途徑

  叁種因緣積聚之後,煩惱就會出現,如何解決呢?

  第一,從根本上鏟除心裏的煩惱種子,但我們目前還沒有這種能力。

  第二,回避外緣。

  比如,不看各種廣告,不看鄰居家的汽車等等,也可以減少一些欲望,回避一些欲望帶來的痛苦。所以佛告訴我們,出家人或真正的修行人,應該盡量到比較偏僻、安靜的地方去修行,這些地方沒有豐裕的物質,從外因産生的煩惱也自然可以回避,但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第叁,消除非理作意。

  比如,過去在看到新推出的電子産品時,買不起就痛苦,買了又傲慢,自以爲了不起:“只有我才能背得起名牌包,戴得起名牌表,其他同事都沒有”等等,以至于目中無人,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最後就是走下坡路、衆叛親離。

  雖然有些商品是現實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如果沒有,真的會很不方便,但商品的品牌,就往往與面子和虛榮心有關了。在滿足虛榮心的問題上,就需要控製非理作意了。

  對人的貪執也是一樣。比如,自己喜歡一個人,但對方卻不喜歡自己。在自己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個人觀想在前面,然後靜下來思考:難道這個人真的像我想象中的那麼有魅力嗎?我爲什麼喜歡他?是外表、才華、錢、權力、名,還是別的什麼東西?

  四、面對貪心的具體修法

  面對貪心,有兩種修法:一,世俗谛的修法;二,勝義谛的修法。

  (一)世俗谛的修法

  世俗谛的修法也有兩個:一,不淨觀;二,無常觀。

  1,不淨觀。

  在小乘佛教中,有很廣的不淨觀修法。通過這些修法,可以克製貪心。此處簡單地講一下不淨觀的修法。

  首先靜下來,並思維:我因爲失戀、離婚而産生的所有痛苦,其根源就是貪心。因爲我貪對方,才會導致痛苦。如果我不貪,就不會如此生不如死。是我自己的心在讓我痛苦。傷害我的最大禍根,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我們過去一貫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因爲他絕情寡義,因爲他喜新厭舊,才讓我得了抑郁症,才讓我走上絕路等等,但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在執著。

  很多人愛上對方的理由,往往是外表。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是這樣,只要眼睛看到的第一反應很好,就不會繼續觀察,立即深信自己的眼睛。但請想一想,究竟什麼是外表?

  眼睛看到的部分,其實就是皮膚。佛經裏面也講過,如果沒有皮膚,直接看到包裹在皮膚裏面的東西,所有人都會覺得很惡心難忍。誰也不會喜歡肌肉、骨骼、血液等等,而皮膚也只是覆蓋在這些東西外面的很薄的一層,這個人體真的是你想…

《慧燈之光十 如何面對貪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