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贪心
与过去任何时代的人相比,现代人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从精神的层面来讲,我们却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更空虚、更浮躁、更痛苦、更贫乏。缺乏物质的痛苦,可以结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虚、痛苦,同样也能让人走上绝路。
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杀人数为二十八万七千人,两百万人自杀未遂,焦虑症、孤独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其他理由,但如果深究其根源,用佛的方法来说,就是贪嗔痴三毒。
精神上的负面影响和金钱有关系,但金钱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药物虽然可以缓解一些症状,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行去解决。
此文介绍的,是如何面对贪嗔痴三毒之一的贪心。
一、贪心的危害
贪欲有很多种:贪财、贪色、贪名等等。只要有了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发展,成长壮大,它一定会无限膨胀,使我们不知满足,进而受其奴役。短短的人生,就在拼命追求虚幻无实的目标与竭力填满欲望的沟壑中蹉跎了。大限临头回顾一生才发现,幸福的时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时候却占据了人生的大多数时光。贪心不仅会毁掉这一生,也会毁掉下一世;不仅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他众。
以抢劫为例,因为有了贪心,才会去抢劫别人的东西,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也破坏了别人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生活,包括动物也是一样,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幸福。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在精神上的一种因果关系。当我们越希望拥有更多物质的时候,欲望只会让我们更多地付出,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我们的压力就更大,生活就更匆忙,休闲的时光也会更短暂。最后,我们的幸福感也会全部被剥夺。虽然欲望的初衷,是为了自己幸福,结果却把我们的幸福毁掉了。所以,适当地调整欲望很有必要。
释迦牟尼佛讲过,轮回是痛苦的,但佛并没有全盘否定轮回当中也存在相对的幸福。释迦牟尼佛经常讲,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并尽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报。人天的福报就是相对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暂、相对的,而不是绝对、永恒的。所以,佛经常告诫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只有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勇气。
世人认为,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佛教也不会否定。大乘经典中说过:发起须弥山一样的我执,才能够成佛。所谓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虽然平时佛教很忌讳有我执,因为我执会衍生贪嗔痴,但此处的我执,却可以成为追求解脱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欲望。如果没有成佛的欲望,也就不会学佛,不会渴望解脱,不会发愿利益众生。真正的修行,是一个庞大、辛苦、漫长的工程,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动力,才能达成目标。勇气的来源,就是成佛的欲望。小乘阿罗汉没有这种欲望,所以没有动力成佛,而只追求自己的解脱。
欲望可以分为不好的欲望和好的欲望。好的欲望,是修行、成佛的动力。世俗红尘的欲望如果过度,也会反过来毁掉自己。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放弃一切欲望,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会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当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堕两边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谓中道,就是不要太极端。比如,本来有条件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却以为吃苦就可以解脱,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烂衫。这些做法对修行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阻碍。反之,不知惜福而过着穷奢极靡的生活,也是一种极端。选择中道,适当控制欲望,才是可取之举。
欲望也即贪心,贪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贪心,包含了对财、对色、对名,甚至是对解脱的欲望。狭义的欲望,则仅仅是对名、利等等的贪图心。我们应该适当地控制欲望,否则就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尤其是对人的贪心所导致的痛苦,就更具伤害性。比如,夫妻双方中的一个人出轨了,但另外一个人却舍不得,放不下,就会导致精神上受到极大痛苦和打击。轻微的,是当事人罹患抑郁症,生不如死,严重的甚至有可能走上绝路。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控制欲望,既然对方已经不喜欢自己了,再痛苦都无法挽回,只能伤害自己,又何必苦苦纠结呢?所以,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说过,破坏别人的家庭,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叫邪淫,被列在十不善当中。在2500年前,这种问题还没有这么突出和严重,但现在的确是非常严重且普遍的社会问题了。
当然,对世俗人来说,放下没有这么容易,但若能依照佛教的方法去做,也不是那么难。很多人因为不知道方法,才愚昧地选择了绝路。如果有方法,放下也不是很难。姻缘结束了,就让它自然而然地结束。控制自己的贪心,理智地对待情感的变故,就能走出情感的困境。控制贪嗔痴,不仅对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而且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解脱。
以前很多人认为,物质发展了,生活问题解决了,学佛也就大可不必了,传统文化也不需要。但如今我们发现,现在比过去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与抚慰。人与动物不同,猪吃饱了就可以睡觉,此外没有什么担忧。而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还会有更崇高的追求。如果达不到,就会痛苦。这些痛苦金钱无法解决,迷信也肯定解决不了,必须通过自己的训练去解决。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必须找一个有智慧的、理性的方法。
二、贪心产生的因缘
就像温度、湿度、空间都具备的时候,种子才会长成苗芽,这叫做内在的因缘。贪心的产生,也有三种因缘:
第一,每个人都有贪心的种子。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与阿罗汉,才毁掉了贪心的种子。普通人即使是在没有产生贪著念头的时候,甚至是在深度睡眠的时候,贪心的种子也一直存在心里,只是贪心不明显而已,这是最大的根源。
第二,外在的因缘。比如,在看到隔壁邻居的汽车比自家的汽车好时,就会产生一种贪欲心:我一定要买比他家更好的汽车!在没有看到邻居汽车的时候,后续的想法是不会产生的,所以,看到邻居的汽车,就是此贪心产生的外在因缘。
心理学家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每天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一星期的开支,一定会多出4美元。因为电视广告的刺激,会让我们不明智地去买回本来不需要的东西。另外,刷信用卡消费,也会超过现金购物的额度。因为在刷卡的时候,虽然也知道是要付钱的,但感觉不是那么明显,所以无所谓。而现金就不一样了,能看到钱包里面的钱越来越少,这都是心理在作怪。
有了外缘,就有可能产生各种烦恼,这是第二种因缘。
第三,非理作意,这也是最关键的。因外因刺激而产生烦恼,佛教称之为非理作意。也即不理性、不合理、不合实际的观念。
若能在看了电视广告以后,控制自己的心念,让自己不生起贪心,则哪怕每天都看各种广告,也不会起心动念,想着要去购买。
三,避免烦恼的途径
三种因缘积聚之后,烦恼就会出现,如何解决呢?
第一,从根本上铲除心里的烦恼种子,但我们目前还没有这种能力。
第二,回避外缘。
比如,不看各种广告,不看邻居家的汽车等等,也可以减少一些欲望,回避一些欲望带来的痛苦。所以佛告诉我们,出家人或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到比较偏僻、安静的地方去修行,这些地方没有丰裕的物质,从外因产生的烦恼也自然可以回避,但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第三,消除非理作意。
比如,过去在看到新推出的电子产品时,买不起就痛苦,买了又傲慢,自以为了不起:“只有我才能背得起名牌包,戴得起名牌表,其他同事都没有”等等,以至于目中无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最后就是走下坡路、众叛亲离。
虽然有些商品是现实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如果没有,真的会很不方便,但商品的品牌,就往往与面子和虚荣心有关了。在满足虚荣心的问题上,就需要控制非理作意了。
对人的贪执也是一样。比如,自己喜欢一个人,但对方却不喜欢自己。在自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人观想在前面,然后静下来思考:难道这个人真的像我想象中的那么有魅力吗?我为什么喜欢他?是外表、才华、钱、权力、名,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四、面对贪心的具体修法
面对贪心,有两种修法:一,世俗谛的修法;二,胜义谛的修法。
(一)世俗谛的修法
世俗谛的修法也有两个:一,不净观;二,无常观。
1,不净观。
在小乘佛教中,有很广的不净观修法。通过这些修法,可以克制贪心。此处简单地讲一下不净观的修法。
首先静下来,并思维:我因为失恋、离婚而产生的所有痛苦,其根源就是贪心。因为我贪对方,才会导致痛苦。如果我不贪,就不会如此生不如死。是我自己的心在让我痛苦。伤害我的最大祸根,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们过去一贯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因为他绝情寡义,因为他喜新厌旧,才让我得了抑郁症,才让我走上绝路等等,但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在执着。
很多人爱上对方的理由,往往是外表。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是这样,只要眼睛看到的第一反应很好,就不会继续观察,立即深信自己的眼睛。但请想一想,究竟什么是外表?
眼睛看到的部分,其实就是皮肤。佛经里面也讲过,如果没有皮肤,直接看到包裹在皮肤里面的东西,所有人都会觉得很恶心难忍。谁也不会喜欢肌肉、骨骼、血液等等,而皮肤也只是覆盖在这些东西外面的很薄的一层,这个人体真的是你想…
《慧灯之光十 如何面对贪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