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八課(十八)不能輕視善巧運用
對于初入佛門的信衆而言,當聽到導師的講解與自己在書上所見到的描述似乎有點不一致的時候,內心難免會産生一些懷疑,甚至還有一些矛盾的思想,這是非常正常的。對于真正的修行者而言,此時即便你的見地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地步,也會在第一時間以淨觀去改變一切,知道這是自己的過錯,因此並不會造下惡業。若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他就會任由這種懷疑繼續發展下去,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往昔我也聽很多人說過,自己內心曾對上師生起過一些不好的念,該怎麼辦?這很正常。現前我們畢竟還是凡夫,若內心已經可以完全不生起一絲這樣的念頭,你就已經是聖者了。所以,作爲行道路上的修行者,內心生起這種念頭的當下就應該要改變這種情緒,這才是修行者的行爲,也是見解逐漸增長之相。如果往昔你一天會生起兩次這樣的分別念,但是其中一次可以轉變,就說明你的見解逐漸開始增長。若兩次都能改變,你的功德已經很高了。
我們說過,由于無明二取而遮止了本來面目,現前就需要依靠直斷之竅訣來寂滅或遮除一切迷亂之相而現證法性。但直斷之竅訣本身是講解真實教授而不講解次第道,當妄念生起的一瞬間就自然安住。《獅吼論》中雲:“其意念猶如毛不換、色不變,若能趨入清淨修持,則淨除所修之貪執”也就是說,除此之外,沒有更殊勝的本性,由于執受本體的緣故,當妄念生起來的一瞬間就能自然安住于明了當中。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直斷的真實教授。但對我們很多人而言,現前要做到這點,恐怕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懂一些道理,多數也是一種意識造作的見解,叫伺察意之見解。所以我們講解直斷之竅訣還是需要講解過程。
成熟口訣法分爲意識轉爲道用和智慧轉爲道用兩個層次。如果能直接做到智慧轉爲道用的話,自然就不需要一系列過程。如禅宗惠能大師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當下就悟證到“應無所住”爲執受本體,“而生其心”則爲妙力,兩者本來一如,並非是用心創造出來的。一旦認爲是心創造的時候,“應無所住”就已變成“應有所住”,這樣一來,所生的心當然是妄心,也並非是體用一如的見解。即便自認爲是體用一如,實際上除了名詞有所改變之外,境界仍舊如同凡夫一般,沒有絲毫之差異。因此,如果你沒有很殊勝的見地,還是需要起心動念,就不得不依靠意識轉爲道用。華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說過:“雖然所舍爲輪回,然初不依輪回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回性尤要。”也就是說,妄念是需要斷除的,但最初不依妄念無法成辦心的本性,因此初次以妄念成辦解脫乃至關重要。這就是告誡我們,初次修法借鑒妄念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將它作爲成辦解脫之方便。
所以,從竅訣法的角度當中而言,是運用意識轉爲道用還是智慧轉爲道用,必須按照自己的見地和對治的煩惱來樹立。運用之上要善巧一點,不能認爲行也得這樣,不行也得這樣。若這樣發展下去,相信有一天你就繼續不下去了。按照華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的教授,我們將調伏煩惱分爲: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叁個階段。但這些是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和自己對見解認識的程度而樹立的不同方便道,在運用當中要善巧一些。
所謂的善巧就叫做解脫。無垢光尊者曾經說過:“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禅天定。”就是在講解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而不知道善巧運用者,即便他的禅定有多麼殊勝,依然還是世間禅定。所以,善巧運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