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八課(二十)以淨觀調伏內心
【且器世界與叁有有情一切衆生之色相現爲本尊,一切音聲現爲密咒,一切憶想分別現爲法性之自性,祈禱上師大悲威光賜予加持】
無論眼前呈現什麼形象都觀爲本尊,耳朵聽到一切聲音都觀爲密咒,內心産生任何念頭都是法性之遊舞。這是類似生起次第的修法。密法與生起次第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爲意念造作,後者是真實證悟到的境界稱之爲密法。因爲密法爲果法,它不講解過程。所以將一切相均觀爲本尊,密咒以及法性之妙用,不是我們自己心裏想出來的,而是本來如此,這就是真正的密宗。現前爲了遣除一切煩惱與不淨之相,我們應該依靠這些淨觀去成辦。
比如因一個自己非常不歡喜的人而産生煩惱,從小乘的角度而言,第一瞬間要憶念嗔心的罪過,及時忏悔來消除嗔心,這叫斷除。從大乘角度而言,令你起嗔恨心的對境是無始以來的父母,所以當我們與對方因對立而生起嗔心的時候,要將對方觀爲自己的父母,以此來消盡煩惱,這叫做轉變。從密法來說,要將對方觀想爲本尊,因爲將對方淨觀爲佛,除非你是外道,否則對佛産生嗔心是不可能的。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爲了對治自己的煩惱。但淨觀是本來完全沒有而內心去造作出的境相嗎?當然不是。在圓滿實證見解時,一切顯現都是本尊。但是我們現前還無法現見,所以要依靠這種淨觀去對治一切煩惱。淨觀也含攝了密宗的五種圓滿之相。所以作爲密宗行者,無論是在座上還是座下,淨觀不可缺少。
很多人都說自己在座上修禅定,但所謂的禅定不僅僅是寂滅一切妄念而處于無分別狀態當中這麼簡單。剛剛說過,無論是眼前呈現的相還是耳朵聽見的聲音以及意識當中的一切明了都應該很清明。我們將無相定分爲迷惑無相定和清明無相定兩種。從總的角度來說,止息一切妄念而處于無分別狀態當中,兩者都具備。但是前者只是單純止息一切妄念而處于無分別狀態之中,只是單單的一個空性,所以叫迷惑無相定。而後者是清明的,清明的見解就要具備前面所講解的叁個條件:眼前呈現一切之相非常清淨即爲本尊,耳朵聽見一切聲音也很清淨即爲密咒,意識所呈現一切清淨,沒有能所對立,稱之爲智慧。若不具備這叁個特點,即便你當時的禅定力量有多強,甚至可以達到七天不吃飯的境界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爲植物人也可以幾個月不張口吃飯。所以,作爲密宗弟子,這樣的叁種淨觀不可缺少。若能如是行持,你的煩惱就會逐漸減少。因爲我們平常的煩惱都是業及煩惱的一種情緒。如果對治這種情緒過程中具有這樣的淨觀,情緒就會自然消盡。
現前我們還是凡夫,因此無論是面對自己的家人還是金剛道友,難免會産生各種煩惱。比如今天你頭上長個包,當時心裏就希望別人都不要提起這件事。但這時偏偏就有人說你頭上長了個包的時候,你就會産生煩惱。這很正常。因爲個人的情緒不同,所以會産生煩惱。但當煩惱産生的第一瞬間,作爲一個修行者必須要做到如上所傳講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