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九課(五)初步修法時,爲什麼不能直接安住于妄念的明分之上?

  聖者言教 第十九課(五)初步修法時,爲什麼不能直接安住于妄念的明分之上?

  修行必須依根機而立。比如在修直斷期間,初次必須要斷除一切迷亂之相,也就是依靠直斷的力量來斷除昏沈和掉舉。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當妄念生起來的時候,是應該在生起妄念的明分之上自然安住,還是斷除妄念來尋求另一種見解?初次修法期間,必須先斷除妄念,創造另一種見解。《獅吼論》當中說:“其意念猶如毛不換色不變,若能趨入清淨修持,則淨除所修之貪執,解脫見修之束縛,于內呈現定解,能生者亦于無緣中而消失。”漢地也講解“煩惱即菩提,叁毒即叁身。”雖然這就是見解,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總不能說貪嗔癡就是叁身之境界吧?否則修行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所以現前我們按照方便教授傳講,首先要斷除一切妄念,尋求另一種見解。

  我們複次強調,初次修法期間要止觀交修。修寂止時若有昏沈掉舉,要觀想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和業之因果,或者配合觀想上師瑜伽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當內心感覺疲勞的時候,再自然安住。又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再次觀想。這樣一邊觀察修一邊安住修的目的在于何處呢?就是通過觀察修斷除貪嗔癡煩惱,通過安住修赤裸本性。當見解有所進展的時候,比如在細直視調伏妄念時,當妄念生起時,自然安住在明了當中,不需要讓妄念消失,當下能做到體用一如。但這個見解太高了,真正能達到緣起性空之見,而非意念造作樹立的見解,我想恐怕還是很難的。

  當然有時候很多人認爲自己能做到緣起性空之見解。但我們反過來問問自己,在出定的時候,你能護持這樣的正念嗎?在夢裏,你能知道一切如夢如幻嗎?粗直視調伏妄念分爲覓境法和覓心法,若真正能過這一關,我相信已經知道一切萬物都是虛幻,在夢中怎麼可能不知道夢是虛幻的呢?很多時候,我們的修行可能只是走了一個形式,在書面當中有所了解,無論從小乘教法還是大乘教法的角度,一切萬法都是虛幻,以此掩蓋自己的禅定,但內心深處的感受並不強烈。所以,我們還是如同往昔般,只要遇到一個小小的緣,就能導致我們內心的情緒飄動。

  因此對于次第根機者,初步修法之時不能直接安住于妄念的明分之上,必須斷除妄念,赤裸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