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九課(七)如何觀待修行中不同的外在顯現
【此惑相分別之幻變,雖爲實相大任運之相,或自證智慧之自現,但由不識自現本面,于此執爲實有之迷亂二取現相】
無論哪一位導師都會講解,修行頓超必須要具備直斷之見解。所謂直斷之見解,就是執受本體之時,無論起現一切之相如何遷變,均成爲本體之莊嚴、遊舞,此時體用完全一如。所以,無論眼前看得見的是什麼境相,所現境相是走動還是靜止,數量是多還是少,你都不會去分別好壞,也不會去猜這種境相意味著什麼。亞青寺每年冬天修頓超的時候,都要求弟子的直斷必須修行到一定層次,才能修學頓超。若不能執受本體,修行時起現之相就不能稱之爲妙用,而是妄想。
一個真正會修頓超的弟子,他時時關注的是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眼前呈現的相。我們說過,只要長時間對著太陽,有些睫毛稍微長一點的,非常容易就能看見一些光。但這能稱之爲頓超之見解嗎?如果這個是頓超的見解,那麼我們都不需要修行,只要買來一尺長的紗布蓋在頭上,躺在草灘上對著太陽看,什麼都有……所以要記住,頓超著重講解的是直斷,直斷著重講解的是執受本體。至于如何執受本體,就如我們正在學和修的成熟口訣法,從寂止到勝觀,從意識轉爲道用到智慧轉爲道用,一系列過程都是爲了創造這個條件。
在執受本體當中,起現一切之相都是實相大任運之相,或自證智慧之自現。但由于不識自現本來面目的緣故,將此幻變之相執爲實有之迷亂二取現相。從書面當中我們已知道一切都是光明境界,但僅僅知道它是光明就可以了嗎?不,我們所謂的認識,不是起心動念的認識,相信已經求到智慧轉爲道用第二種辨別者,已經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由于不具備這個認識的原因,實執眼前所呈現的一切之相,形成迷亂二取現相,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好與壞的分別,乃至因此而産生不同的情緒飄動。比如看見好的東西産生貪心,看見壞的東西産生嗔恨心,或者對外境沒有好壞辨別的癡心等,種種內心的情緒由此而生。
懂得這一點對我們以後修行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如今很多修行者會說,在自己修的過程中,眼前呈現過光、佛像等。按照剛剛所說,若能執受本體,即便惑相分別之幻變,都是光明之境界,難道還有看見牆面和佛像的區別嗎?說個不雅的話,在真正已經認識到見解者面前,還有牛糞和佛像的區別嗎?如果還有不平等的分別,那佛法的“大平等”之見又如何樹立呢?如果天天執著于顯現,昨天看見一道白光,前天看到一個黃光,今天好像看見一半釋迦牟尼佛像,另一半還在光明之中沒有顯現。要記住,在頓超中,無論是輪回還是涅槃,一切之相都是光明境界,是平等的,沒有佛像好、一般的土石不好的分別,好與不好不在于外在顯現,而在于你的執著。現前我們在赤裸心性的過程中,眼前無論看見什麼境相,若能執受本體,一切都是光明境界;若不能執受本體,即便呈現的是佛像,它也是一種障礙。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的時候,帝洛巴尊者常常囑咐那若巴尊者:“顯現不縛執著縛,斷除執著那若巴。”顯現本身沒有好與壞,是我們的執著導致了種種分別。
舉個例子。一個圓滿成就者能看見亞青寺的山河大地嗎?若看不見,這個成就者出門之後還能回來嗎?所以當然能看見。那麼在他眼前所呈現的山河大地是聖迹刹土嗎?若不是的話,我們只能說成就者面前也有不清淨之相。所以,在成就者面前,絕沒有山河大地與聖迹刹土的區別。以後決不能執著這些顯現,要是真想關心,那就多關心關心自己的禅定以及修行之方便。我們現前從事的一切善法,無論是聞思,還是打坐念經等,都在創造認識,何時認識到本來面目,何時就是佛的境界。所謂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本具有的見解,靠認識本來面目而赤裸一切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