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九課(九)盲目閉關不可取

  聖者言教 第十九課(九)盲目閉關不可取

  現前很多人說要到某個地方去實修、閉關。作爲追求解脫的弟子要記住,閉關的前提是要知道如何閉關。

  我們先舉個例子。密宗一生可以成辦解脫,因爲它從見解、修行、行爲及根機上比顯宗更爲殊勝。那麼我們在平常的修行過程中做得如何呢?若不會做,僅僅在幽靜地處安住于無念狀態,恐怕對解脫沒有多大的利益。世間禅定初禅在一禅當中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也就是說六千個大劫中不會有一瞬間的粗大妄念,但最終還是會墮落,不會成就,原因在何處呢?就是因爲不具備出世間禅定的一系列要義。所以在我們修行之前,首先必須精通如何修法。

  下面的這個公案我在往昔的講法中講過幾十遍了,但我覺得仍然有必要再講一次。我在漢地曾經見過一位老居士,對佛法非常有信心,也非常愛打坐。我問他平常打坐,是依止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指點如何打坐,還是按照一些書籍、光盤的傳講方式,自己琢磨著打坐?他說在他所居住的城市,想依止一位修行經驗豐富的導師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平常看看書,聽聽光盤,就這樣打坐。現前很多人對打坐有一種誤解,以爲只要把雙腿盤起來,圓滿一個身的姿勢就稱之爲打坐。但實際上,打坐可不僅僅是身的姿勢,其中還包括很多深奧的道理。比如禅定分爲兩種——真實教授與方便教授,真實教授不講解五道十地之過程,直指心的本性;方便教授則講解修行之次第。對于這位居士,我們探討的當然是方便教授。于是我問這位老居士,他平常打坐的時候,所緣的對境是什麼?他說不知道,只是按照書本上傳講的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止息一切妄念。這充分說明,他打坐並沒有一個次第道。當時我問他:“平靜狀態的適用範圍很廣,外道教叁百六十個門派有叁百六十個平靜之狀態,世間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個平靜之狀態,無色界天四空處有四個平靜之狀態,小乘十八部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之間總分九乘次第,有九個平靜之狀態。那麼你所安住的平靜之狀態,是哪一種平靜之狀態呢?”這位老居士說不知道。一旦說到不知道,就說明修行完全沒有一個准確的目標,那麼這種平靜之狀態完全是盲修瞎煉。

  這個公案告誡我們在座的所有弟子們,修行應該謹慎一些,不是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就萬事大吉了,就是我們所要修學的禅定。這種禅定即便當時能滿足自己的心願,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絲毫之妄念,但無法成辦解脫。爲了成辦解脫,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必須知道次第道。比如先從什麼禅定開始入手(見解),增上這個見解需要什麼輔助(修行方便),行爲要守持什麼戒律(行爲),根機是什麼根機(上等之利根或上等之次第根機)。在講解禅定的過程中,我們把禅定分爲寂止和勝觀。寂止分爲有相和無相,修行一般從有相開始入手,逐漸轉變成無相,再由無相逐漸形成出世間勝觀。勝觀又分爲不了義勝觀和了義勝觀。因此,在修行過程中,不能只知道安住,還要知道諸多輔助條件和修行要義。天天在迷惑中打坐,真的沒有多大的利益。只有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符合教證和理證,才能稱之爲真實。在沒有教證、理證支持的前提下,即便你自己感覺修行多麼殊勝,它還是一種虛妄,沒有多大的意義。

  盡管我們對密法生起信心都是上等根機,但由于我們還達不到上等之利根的原因,無論修學直斷還是頓超,都必須依靠方便教授,無論從見解、修行、行爲等一系列方面,都要按照次第的方式去創造。雖然我們創造的目標是無戲論,但在初次開始修法期間,必須依靠戲論來成辦無戲論之見解,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爲戲論是毒瘤。

  可能有些弟子覺得上面的這些道理已經聽過幾十遍了,總在心裏期盼著上師能不能講點新鮮的。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法期間曾經說過,很多堪布都說,亞青寺的喇嘛仁波切只會講解如何調心,除此以外,再不會講什麼。上師說他自己並不覺得這是在蔑視他,而是在贊揚他,因爲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也只會這一點。釋迦牟尼佛在宣講佛教宗旨時說:“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換句話說,調伏內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說上師如意寶只會講解如何調心,說明上師所講的教義和釋迦牟尼佛完全一如,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平常無論學什麼,目的不都是爲了調伏內心嗎?天天講法的詞句雖然有一些變化,但是它的真實意義不還是在講解如何調心以及內心調伏以後會呈現什麼境界嗎?所以,對于法義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或數量之上,而應觀待這些法義是否已經納入自己的心相續,自己的修行是否符合上師的教言。

  如果沒有深入理解很多修行理趣,不懂修行之次第,盲目閉關,這可不是我們所謂的精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