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課(十四)如何理解自己與上師一如

  聖者言教 第二十課(十四)如何理解自己與上師一如

  觀修時如何理解自己與上師一如,取決于自己的見地。第一次觀想上師化光融入自己的身體,自己和上師在無二無別中稍許安住,這是加行的修法。從修學禅定的角度來說,我們修學上師瑜伽就是在修自心與上師意智慧融爲一體。

  從有相定的角度而言,心裏想著上師當下,哪以外是上師,哪以內是自己的心?兩者是分不開的。就如同我手中拿著的念珠,當你們開始分別念珠是念珠,剛剛胡思亂想的是自己的心時,已經是第二念了,此時所緣的對境已經不是念珠了,而在你看著念珠的當下,念珠與自己的心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在有相定的時候,內心想著上師而當下安住,這時候就是自心與上師一如。雖然這不是最了義的一如,但我們需要先從這裏開始入手而成辦最了義的一如。

  站在無相定的角度,無相定分爲迷惑和清明兩種。迷惑無相定中永遠不會具有自心與上師意智慧融爲一體之功德。因爲迷惑無相定一種處于八識狀態,五根已經遮止,如悶厥和酣睡狀態般,內心處于完全無知的狀態。即便當時自認爲已經達到一如,也只是後念給前念的一個掩蓋,實際上並不具備自心與上師意智慧融爲一體之功德。

  迷惑的第二種狀態是五根雖然已經起作用,但內心仍舊在迷惑狀態當中。也就是說,眼前好像能看得見境,耳邊能聽得見聲音,但不知道自己所聞所見的是什麼。即便與八識狀態相比有一點明了,但從第六識而言,由于它沒有專注于某一個境,還是不知道所見所聞的是什麼。因此,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說,它也不是智慧,只能稱之爲前五根識。要記住,在前五根識狀態,仍舊不具有自心與上師意智慧融爲一體之功德。

  有些人說自己平常打坐時,眼前好像能看得見境,耳邊能聽得見聲音,只是不知道聽見、看見的是什麼,這是一種五根已經起用的狀態。這裏我們分兩個角度來觀待。從第六識意識的角度來說,由于內心沒有專注于某一個境之上,沒有能所對立,所以自心感覺似乎沒有分別,但不能稱之爲第六識,因爲還是一種不知道的迷惑狀態。從智慧的角度來說,智慧是一種很清明的狀態,完全遠離能所二取,同時具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見解。如果只是看得見聽得見,但具體內容不知道,這不是智慧,只是一種前五根識狀態,不具備自心與上師意智慧融爲一體之功德。

  我們通常把上述狀態稱之爲迷惑無相定,因爲它沒有一個所緣的對境,也不具備出世間一切功德。我們說過,色界在一禅當中可以安住六千大劫,但最終還會墮落,原因就是它不具備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無色界天雖然是無想狀態,但所謂的“無想”也是我們給它安立的一個名稱,因爲它沒有一個所緣的對境,所以稱之爲無想,但他自己並不知道是有想還是無想。即便無色界天人可以在這種狀態安住八千個大劫,但由于不具備出世間一切功德,最終仍舊會墮落。

  如今在座的弟子都在修出世間禅定,所以一系列功德必須圓滿。至于如何圓滿,則根據個人的見地來定奪。比如修加行時,觀想上師化光從梵穴融入自身,在自己與上師融爲一體中安住。修有相定的時候, 把上師觀想在對面,心中緣著上師的相而安住。修到清明無相定的時候,無論前面是否有上師的形象,淨信一直都存在,我們把它稱之爲智慧。這些都需要依靠細致修行去體會。當然,現前如果對印證見解講得太過細致的話,可能還沒有修到這個地步的人會依此作爲標准而形成伺察意之見解,這樣一來,對自心可能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總的來說,在平常修行的過程中要記住這一點,自心與上師意智慧融爲一體,非常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