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課(十九)對修法的囑咐
按照百日修行的要求,即便修法時間不是很長,以上講解的關于八閑暇的內容,還是應該在今天晚上或明天早上的修法中如實觀察而修,這樣內心就會生起一種法喜——自己沒有投生到八無暇處,而是具備這麼好的人身,真是值得贊歎,因此應該把更多的時間運用到自己的修法之上。如是反複串習,無論座上調伏煩惱還是座下時時提起正念,內心都會非常平靜,而不會認爲是一種負擔。
有時獨自一人在幽靜地處修行,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如果條件允許,特別是大家一起修法可以提起你對法的興趣,當然大家也可以共修。但長期共修,是否有效果也很難所言。比如修法的時候,大家面對面而坐,雖然對方眨個眼,自己沒有眨眼,但心裏難免會起妄念:“這個人怎麼又在眨眼?”若前後依次而坐,看見前面的人動來動去坐不住的時候,內心可能又會想:“怎麼這個人一直在動?”現前我們畢竟還是初學者,沒有達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曆代傳承祖師獨自一人在幽靜山林中修法,真正目的也是爲了避免外境之幹擾,爲自己創造更好的修行條件。所以,如果下課後能獨自一人在房間裏修學以上傳講的內容,非常殊勝。
如果修行期間起現昏沈和掉舉,就按照以上傳講的內容做觀想。當後面感覺疲勞時,再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配合著持風,你的見解就會越來越清明。如果能在很清明的狀態中修學,即便時間多麼短暫,意義也非常廣大。要記住,僅僅沒有相,不一定就是勝觀或出世間禅定,因此善巧配同一些方便是必不可少的。
在修行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妄念生起時自然安住,妄念就會自己消失。這是否是解脫?當然不是,它是妄念之規律。因爲第一個妄念生起來,在你認識到妄念再自然安住時,所緣的對境已經成爲另一個相,並不在前面的妄念當中,所以前念自然消失只是妄念本身的規律而已。比如引起我們生氣的第一念是貪心,當開始起現第二念嗔恨心的時候,貪心還存在嗎?不存在了。但這就是調伏嗎?若這就是調伏,難道是嗔恨心調伏了貪心嗎?當然不是。事實上,第二念嗔心生起時,前念的貪心已經消失了,這不是解脫,而是妄念之規律。再舉個例子。今天早上你起床打坐後想要吃早餐,但等到中午的時候,心裏想的是要吃午飯,是否是吃午飯的念頭斷除了想吃早飯的念頭呢?當然不能這樣樹立。要記住,妄念的規律是生滅性的,是無常的。若不懂得這些道理,很容易掉進自以爲是的陷阱。
修法打坐需要樹立一些方便,這就是善巧運用。比如安住期間有昏沈和掉舉侵犯時,開始按照前面所講解的方式去憶念上師的恩德。母親對自己有世間四大恩德,上師對自己有出世間四大恩德。如是觀想到心有些疲勞的時候,繼續安住並配同著持風。再次起心動念的時候,可以觀想八無暇:若投生到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會怎麼樣?若是不能全部觀下去,觀一半又可以開始安住。後面如果還有起心動念,就繼續如是觀修調伏。
有些人可能會想,總這樣觀修是否很累?我們說過,當你對法有一定認識時,內心會有修法的意樂,無論怎麼做都是在調伏煩惱,所以會很快樂。往昔我等曆代傳承祖師在幽靜山林中,沒吃沒穿,居無定所。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苦,但在修行者心目當中,這是世上最快樂的生活。這種見解的生起要靠對法的認識。如果我們想和曆代傳承祖師一樣,將修法變成一種意樂,就要不斷觀想人身難得而精進修法。可能有些還會說,這些道理以前都懂,爲什麼還要觀想?我想以前你可能在詞句上有所了解,但是否將教言納入到心相續之中,內心對八無暇的感受有多強,反觀自己是否與往昔一樣懈怠就能知道。這樣細致問問自己就會發現,我們真的有很多慚愧的地方。這些可能都不是因爲對法不懂,而是沒有運用好各種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