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一課(叁)對法不能私心分別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一課(叁)對法不能私心分別

  我們克服各種困難,放棄漢地優越的物質條件,千裏迢迢來到高原,非常不容易,所以在衆多導師講法期間,一定要用心聞思,不能用私心對法做賢劣高下之判斷。

  可能有些弟子會因爲導師講解的是不共同法而很感興趣,或因爲導師傳講的是共同法而沒有興趣等。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在依止導師期間,無論導師講解什麼法,從沒有做過選擇,僅加行就修過二十五遍。細致想想,導師傳講的一切都是爲了對治煩惱,調伏自己的內心,哪有什麼分別?當然,我們在座的弟子們對這些道理已經越來越了解,修行、行爲上也越來越好,如果能完全遵照曆代傳承祖師的行迹行持,功德不可思議。

  反觀自己的內心,座上、尤其情緒高漲的時候,可能自己覺得見解修行很不錯,但是當情緒低落以及出定期間,我們的內心如何?如果還是與庸俗同道,和以前沒有多大區別,還是充滿煩惱,說明我們雖然求過很多共不共法,但卻沒有真正形成對治煩惱的根本力量。

  先從共同前行來說。反觀自心,平常對修法的信心當然不能否認,但這種意樂時時都有嗎?可能沒有,尤其當情緒飄動的時候,我們可能對修法還有一種恐懼和逃避,這充分說明共同前行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曆代傳承祖師獨自一人在幽靜山林修法,能如此修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共同前行的力量。能讓自己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越來越精進,靠的是什麼呢?就是四厭離法。所以,我們把四厭離法稱爲精進修法之支柱,絕不能輕視。

  可能很多人會認爲,我已經知道人身是難得的,壽命是無常的,輪回是痛苦的,因果應該細致取舍。但是這樣就圓滿了嗎?反觀自心,一天當中,我們平常所謂的慈悲心、信心和煩惱哪個多呢?可能煩惱多一點。這就告誡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對法絕不能有私心分別,認爲這個法好,那個法不好,這個法高,那個法低。無論你現前修學什麼法,已經在高原地方修過多長時間,只要內心的煩惱沒有消盡,共同前行就還是非常重要、非常適合你的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