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一課(六)五自圓滿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一課(六)五自圓滿

  我們必須把平常的修行和這次所傳講的法結合到一起修。如果法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內心沒有相應的境界和功德,一切都是空言、口頭禅,實際上還是與庸俗同道。如禅宗慧能大師曰:“善知識,世人終日口誦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爲了將我們學到的教言歸納到自己的實修中,在打坐期間,當有昏沈、掉舉侵犯內心的時候,我們就應觀想人身難得,包括以上所傳講的八閑暇,以及以下將傳講的十圓滿等。比如思維如果我投生在地獄道,會怎麼樣?如今我沒有投生到這樣的地方,心裏會産生一種喜悅,以後修法就會産生一種意樂。精進,說起來只是兩個字,但是無始以來由于自己習氣煩惱沈重的緣故,要做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在漢地甚至在高原地方,傳講即生成辦解脫的法者已經越來越少。雖然導師們都在傳講如何修法,但是著重講解的多是積資淨障,播下解脫的種子,未來的時候投生到佛法興盛之處,具足智慧,再精進修法成辦解脫。結合以上傳講的八閑暇和以下將傳講的十圓滿就能知道,我們今生已經具備成辦解脫之一切條件,爲什麼還要等待著未來呢?這樣細致觀待,就能生起修法的意樂和決心,所以意義非常廣大。

  【庚二、思維特法圓滿

  思維特法圓滿分二:五自圓滿;五他圓滿。

  辛一、五自圓滿

  如頌雲:“爲人具根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獲得解脫之殊勝所依,即爲人身殊勝圓滿;眼耳等五根無有缺殘,即根具殊勝圓滿;生中土乃入教圓滿之所依,具備十位比丘之僧團,以及四眷屬任一對境,于地界與佛法中土中,此爲佛法中土,故境殊勝圓滿;業際無倒乃前所行之善法,後未顛覆爲惡業,藉由前所行善業,今能相續憶持,即是意樂殊勝圓滿;信佛法乃于教法、上師善知識心生敬信,此亦爲一切白法基礎,即信佛法殊勝圓滿,五自圓滿中此極其重要。此五者須于己緣中圓滿,故稱爲五自圓滿。】

  以下講解五自圓滿。

  第一,我們獲得了解脫之殊勝所依——人身。如果我們沒有生而爲人,而是生于叁惡趣,在愚癡無明和極度痛苦中,決定修不了法。但如今我們在座的弟子們都已獲得了人身,所以是值得慶幸的。

  第二,我們具足眼耳等五根,無有缺殘。如果我們五根不全,如眼根殘缺,就看不見諸佛菩薩的形象,甚至無法閱讀經典。若耳根殘缺,即便善知識傳講多麼深奧的教言,我們也聽不見。所以五根不缺,即根具殊勝圓滿。

  第叁,我們生于中土,能夠聽聞佛法,修行佛法。如果我們不幸生于邊鄙之地,即便我們心中有修法的願望,也因聽不到佛法而無法可修。所謂中土,要分爲地界中土和佛法中土兩種。地界中土指往昔有很多善知識傳講過佛法的聖地。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在亞青寺的男衆區,平常有很多當地藏民搭帳篷過冬的地方,往昔是嘎舉派導師噶當巴德協的弟子夏陽瓊波建造寺院、傳講教法的地方。據說當時夏陽瓊波尊者邀請周邊各方人士來修建寺院,爲了解決飲食問題,尊者把自己的五百只綿羊趕來宰殺,羊肉供建造寺院的人員飲食,羊骨包在羊皮裏,經尊者念經加持後,五百只綿羊又站起來到外面吃草了。這樣直到寺院建成。建完寺院後,尊者聚集四衆弟子,傳講過很長時間的法。這個舊址就是地界中土。如今,這裏還是佛法中土。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得到色拉陽智仁波切以及昌根阿瑞仁波切的授記,在亞青修建寺院攝受弟子。從那時開始,亞青寺聚集了衆多比丘之僧團,當然是佛法中土。如今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修行,是極其殊勝的,應該感到高興。

  第四,業際無倒。也就是說,以前在行持善法,現前也在行持善法,就是意樂殊勝圓滿。但要記住一點,即便我們今天沒有業際顛倒,但明天是否會業際顛倒,我們誰都不知道。怎樣才能持續業際無倒呢?首先要對佛法有很透徹的認識,其次要盡可能精進修法消盡煩惱。否則,末法時代衆生煩惱沈重,很有可能在魔障降臨身邊的時候,導致我們業際顛倒。

  我常常告誡身邊的居士和出家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到高原地方精進修法。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今生的時間再長也是有限的,未來的時間則是無量。想在來生不遭受任何痛苦,現前就要精進修學佛法。”如今在漢地,能看到很多寺院和出家人,但這並不能代表佛教很興盛。因爲佛教既不是建築,也不是外在表現,而是教證二法。若沒有教證二法,即便建築再宏偉,聚集的佛弟子再衆多,也不能稱爲佛法興盛。若能在亞青寺等佛教興盛的地方多多修法,意義非常廣大。特別對于出家人來說,從我們出家開始,已經放下世間的一切,身心唯一所想的就是佛法,所以更應該精進修法。如果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在高原地方長時間居留,當然可以到漢地調整一下。但若能堅持,在高原地方修法是最好不過的。細致觀待,所謂的魔障並不是青面獠牙、令人恐怖的外在形象,而是內心的貪嗔癡煩惱,當煩惱熾盛的時候,業際顛倒很容易降臨在身邊。爲了防止這樣的顯現,在佛法興盛之地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在高原修法可能讓我們的身體感受痛苦,但由于調伏內心的原因,我想內心的安樂是可以得到的。而且由于擺正心態的緣故,身體的痛苦也會成爲快樂之因。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能在艱苦的環境中精進修法,不就是內心調伏的原因嗎?作爲後一代弟子,應該隨學曆代傳承祖師的事迹,安定身心,精進修行。

  業際顛倒是非常可怕的。尤其要記住,作爲出家弟子,今生已經身披釋迦牟尼佛後代的法衣,即便遇到命難,也絕不能舍棄戒律。往昔藏傳佛教有一位高僧大德,別人都贊歎他的神通神變,他自己卻說,從小直到老年一直守持清淨戒律,這才是最大的神通神變。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都要時時銘記心中,持戒非常重要。若沒有清淨持戒,想迅速成辦解脫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五,信仰佛教,並對教法、上師善知識心生敬信,是一切善法、傳承的基礎。有了信心,就是信佛法殊勝圓滿。

  五自圓滿中,信心非常重要。若對上師和法生不起信心,即便如何修行,恐怕也無法增上見解。要記住,見解能否迅速增長,主要取決于個人的信心。

  我們曾經反複講過,能否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以及上師和法的加持,完全取決于信心。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跟隨釋迦牟尼佛二十余年,精通叁藏教法,也具有一些有漏神通,但由于缺乏信心的緣故,最終墮入叁惡趣。而那若巴依止帝洛巴期間,沒有離事專修——沒有念誦經文咒語,沒有轉塔禮拜,也沒有打坐靜修,只是以信心承侍上師,在經曆種種苦行之後,終于獲證與上師無別之佛果。所以在平常的修行過程中,我們要時時觀待自己的信心。要記住,不具足信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業及煩惱太過沈重,導致信心無法增上。信心如同太陽的光芒,業及煩惱如同烏雲,烏雲太厚的時候,太陽的光芒即便在烏雲上方有多麼明亮,也照不到大地。在修行中培養、增上信心,非常重要。

  以上講解的五條,即爲五自圓滿。在觀察修的時候應觀待自己是否具備這五條,若如實具備,則應心生歡喜,成爲以後精進修法的動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