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一課(十叁)真正的修行者應清淨持戒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一課(十叁)真正的修行者應清淨持戒

  無論出家人、在家人,守持戒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每次我到漢地,都會傳講這些道理。如今在漢地有很多謠言,說密法並不著重于小乘別解脫戒。但是如今在高原地方修學密宗的弟子都知道,無論是五明佛學院的法王如意寶還是亞青寺的喇嘛仁波切,兩位大德平常最注重的,就是小乘別解脫戒。

  相信在亞青寺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住世的時候,至少具備別解脫戒的沙彌戒,才有資格修學成熟口訣法這樣殊勝的法門。但後期有很多從很遠地方過來的居士,內心非常虔誠。作爲居士,必然要擔負家庭和社會責任,不能當下抛棄一切。上師觀察到這些居士非常虔誠,具備修學密法的根機,于是開始給居士傳講成熟口訣法,否則在高原地方必須具備一定的別解脫戒之後,才能講解成熟口訣法。這充分告誡我們,高原地方是非常注重別解脫戒的,並不像漢地的某些謠言般,只要有了見解,什麼小乘教法,都可以擱置一旁。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和喇嘛仁波切都呈現比丘之相主持叁寶事業,說明我們的傳承是非常注重別解脫戒的。所以,對于我們已經受的戒律,必須清淨守持。尤其在修行的路途上,由于習氣煩惱的侵犯,有時難免會産生一些不好的念,這時一定要銘記上師的教言,縱遇命難也絕不能舍棄戒律。

  除了守持別解脫戒,當然還要守持大乘菩薩戒和密宗誓言。尤其我們在座的弟子,從第一次得到成熟灌頂和解脫竅訣法開始,已經具備了密宗誓言。那麼反問自己,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平常守持得如何?尤其是前叁條(不誹謗金剛上師、不違背上師教言、不與金剛道友産生矛盾),乃十四條根本誓言之根本,自己又守持得如何?

  我們初次進入佛門的時候,由于無知的緣故,在得到成熟灌頂、解脫竅訣法後,可能難免有誹謗導師的顯現。如今已經知道它的過錯,應該努力忏悔,避免再犯。我們進入佛門的真正目的是爲了成辦解脫,若連自己所依止的對境都産生誹謗,帶著這樣的煩惱,何時才能成辦解脫呢?當然作爲凡夫,即便修到覓心法,可能也不會從此沒有煩惱。但當煩惱生起的一刹那,能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過失,是自己業力沈重的表現,當時做到淨觀,就是修法。華智仁波切曾經講過,只要在第一刹那樹立正念,一瞬間的妄念不會造下很大的習氣。平常也有很多弟子說,在依止導師的過程中,有時難免産生不如法的顯現和念頭。這都很正常。我們現前不能依真實教授成辦解脫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這些原因。但要記住的是,有煩惱很正常,但隨順煩惱飄動,就不正常了。作爲修行者,必須在煩惱起現的第一時間斷除煩惱,樹立正念。

  十四條根本誓言的第二條是不違背上師教言。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先選擇好自己的導師。當這位導師具德和具緣以後,無論傳講什麼教法,都必須遵從,而不能根據自己的偏愛有所選擇——自己認爲好的就遵從,自己認爲不好的就擱置一旁。那問問自己平常做得怎麼樣?都說自己修了很長時間的法,從理論的角度當中也知道寂止與勝觀的差異——安住在無分別狀態是寂止、清明之狀態爲勝觀,而且對真實見解也有理論上的理解——如本淨任運無二、四空雙運等,但見解卻沒有很好的增上,是什麼原因呢?那就問問你自己的行爲,你的持戒如何?上師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只要違背上師的教言,對上師有稍許惡行,都會令見解增上大打折扣。

  十四條根本誓言的第叁條是金剛道友之間要團結和合,絕不能産生矛盾。作爲衆生,不同的人當然有不同的想法,別人的想法、行爲不合我們的意,也是很自然的。但要記住,都是金剛道友,沒有過不了的坎,即便臨時覺得話不好聽,下不來臺,只要忍一下就過去了,不要産生極大的煩惱。尤其作爲金剛道友,若産生矛盾,就違背了第叁條根本誓言,後果只有金剛地獄。像有些夫妻都是密宗弟子,平常生活在一起擡頭不見低頭見,難免有些磕磕碰碰,這時第一時間就要做忏悔。這不僅是出世間的法則,也是世間的相處之道。我們組成家庭的真正目的,不就是爲了享受幸福和快樂嗎?但觀待如今社會,沒有這種戒律約束者,有幾個家庭是真正幸福和諧的?大部分都是湊合著過,實在不行就分道揚镳。但有這種戒律約束者,不僅內心越來越清淨,生活也越來越幸福。想想這個法有多麼殊勝。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見解比較高,平常可以在明空不二中安住兩、叁個小時。但要記住,只要違犯第叁條根本誓言,不要說僅僅能安住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即便能安住一千個小時、一萬個小時,你的歸宿也只有金剛地獄。有時候反觀自心,我也難免遇到類似的顯現,這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可能是我宿世的業障,不能怪誰,因此會做很多很多忏悔。我這樣說不是在宣講自己的功德,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應該是這樣的。

  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多次講過這個公案。往昔安章竹根瑪尊者旁邊有很多來自後藏的信衆,當時爲了讓這些信衆明白,擁有普遍的信心並非易事,尊者拿著一只破鞋說自己抓住了一只雪獅。弟子們揣測紛紛:“這明明是一只破鞋,怎麼可能是雪獅呢?尊者怎麼突然之間糊塗了呢?”這時安章竹根瑪尊者告訴這些弟子們,這就是信心不足的表現。若真有信心,當時看見的就是雪獅;即便看不見雪獅,也不會把過失推在導師的身上,而會反觀自己的過失。這才是真有信心的表現。所以,平常在面對金剛道友的時候,盡量在煩惱發生的第一時間止住,如果能做到,我相信兩者之間永遠不會産生矛盾。

  我們的見解能否迅速增長,一方面當然在于見解和修行,另一方面更在于行爲,在于持戒。清淨持戒是見解增長的基礎和前提,對于修行者而言非常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