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二課(叁)修行者應遠離是非
有時候,自己的信心是否偏袒,與周圍的金剛道友也有直接的關系。我們說過,時時講解是非,充分說明他內在的煩惱非常沈重。
如今我們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不是爲了湊個熱鬧,也不是爲了混時間,而是爲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某個據點之上而在于清淨心之中。但這一念清淨心,在座的每一個人以及一切衆生都具有,現前不能呈現就是由于分別心執著太強的緣故所致。當然,希望自己進入佛門以後就完全沒有執著是不大現實的,但是要記住,一旦出現分別心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應該斷除分別心。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一般,雖然平常也會有煩惱,但現前已經知道煩惱的過失,因此當煩惱生起來的一瞬間就要去對治,而不是繼續任其發展。
作爲修行人,我們必須要做到這一點。否則即便自認爲修行非常不錯,只要內心時時被分別執著束縛,就已經偏離了我們追求的目標。即便你認爲自己可以在無分別狀態中止息一切妄念,但與老年癡呆症或者植物人的區別在于何處?如今在大城市,可能由于生活節奏太快,乃至內心煩惱太重的緣故,很多人都會依靠藥物來麻醉自己,讓自己的精神得到一種樂感,但這些狀態都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真實目標。
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爲了成辦解脫,與它無關的一切事情從今天開始必須要斷除。往昔我第一次到亞青寺谒見上師的時候,在上師面前求了《龍薩派前行引導文》,然後又和很多道友在一位龍薩派的堪布面前接受了龍薩派忿怒蓮花生大師、獅面佛母以及蓮師叁身等許多灌頂。這位導師又高又瘦,平常走動不是很方便,所以當時我還背過這位導師。在依止這位導師一段時間後我回家了。後來我和很多道友居住在禅院時,有天又說到了這位堪布,當時一位當地的和尚說著說著好像要開始說這位堪布的過失。這時我直接打斷了他的話並且對他說:“這位導師是我的灌頂上師,在我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清淨的。無論你們心中的他是什麼樣,我都非常不希望聽到說他不好的話。所以,如果有其他的話題,我們就繼續聊,如果沒有,你們都可以走了。”細致想想,他人心目中對這位堪布的看法,都是他個人的看法。善星比丘和提波達多對釋迦牟尼佛有不好的看法,但舍利子、目犍連與他們的看法一樣嗎?當然不一樣,所以沒有看法的目犍連和舍利弗成就了,有看法的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墮入了叁惡趣。這就是不具信心的過失。
無論在高原還是在漢地,可能都會流傳各種是非,但作爲剛入門的信衆,作爲修行者,我們應該有自知自明,知道什麼是修行者應取之行爲,什麼是修行者應舍的行爲。如果不懂這些道理,即便身體趨于修法的形象,內心卻仍舊與庸俗同道,恐怕難以成辦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