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二課(十四)淨信 欲信和誠信
信心分爲淨信、欲信和誠信。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只是聽到一位導師的尊號以及見到導師慈祥的形象就對導師生起信心,叫做淨信。就如同平常交朋友一般,第一眼看見這個人的外表和言行覺得很親切,就認爲彼此可以當朋友,若不符合自己的心態,就覺得不是自己的朋友。這種僅憑當時一瞬間的感覺,而沒有任何理由所産生的信心叫做淨信。這種淨信並不可靠。
我相信,無論是藏族弟子還是漢族弟子,在初次依止導師時,是否能對導師生起信心,往往取決于自己第一時間見到導師的感覺。很多弟子第一次見到導師時,就如同見到釋迦牟尼佛般開心,好像天天都在歡笑之中,永遠不會有煩惱。當然,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具備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事是導師作爲善知識的法則,也必須要這樣。當導師呈現的形象非常慈悲,你就覺得這位導師非常慈悲而産生信心,但第二天導師呈現出忿怒形象的時候,可能你又會開始誹謗。
很多年前我去漢地時並沒有講解很多法,許多地方的人也都不認識我。當時有居士來見我,這些居士的信心非常虔誠,一直祈請我做他們的根本上師。我也不知道,他們從哪裏學來根本上師這個詞,但那天早上我非常慈祥地答應他們的各種請求。當時我也很疑惑,漢地信衆的信心真有這麼大嗎?于是我想下午再考驗一下大家的信心。這些弟子下午跑過來的時候,用世間的話來說,又開始撒嬌了,但這時候,我沒有像早上那麼“慈悲”了。他們問我要甘露丸,我說沒有;讓我加持,我說現在沒時間。有些向我求法,我想如果早上向我求六別法,可能我也會同意,但是下午向我請法,我就直接說不行。緊接著,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早上還在祈請我做他們根本上師的一些信衆,下午又祈請我能不能不做他們的根本上師。像這樣的信心,就叫淨信,一點都不可靠。
欲信是指稍微知道一些道理,雖然並不徹底,但是相對淨信更可靠一些。欲信也不是發自內心而生起的信心,因此還是變化性的。
真正發自內心的信心是指因爲對法和導師的功德有圓滿的認識而生起的清淨信,也叫做誠信,誠信是永遠不會變化的。
比如麥彭貢波老人在依止貝若紮那的時候,僅用七天修行上師瑜伽便獲得虹光身。禅宗惠能大師在五祖前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開悟。二祖慧可大師祈請達摩祖師助其安心,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二祖當下反觀自心而開悟。類似這樣傳奇的公案,在禅宗曆代祖師當中比比皆是。但要記住的是,這些祖師大德的開悟並非僅僅依靠當時的一個話頭、表示或心印傳承,而是祖師大德具有非常圓滿的根機,否則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時時都要培養自己的信心。但如何培養自己的信心?
我們說過,如果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某一個據點之上,作爲信仰西方極樂世界的弟子,從初次信仰佛門開始就應該往西方走。但一路往西,可能你會走到阿富汗,那裏除了戰爭之外,誰也沒有聽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西走是走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沒聽說哪位曆代高僧大德是向西走到極樂世界的。這就說明,極樂世界並不在某一個據點,而在清淨心之中。當內心清淨的一瞬間,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它的宮殿不需要誰去打造,就好比昨天晚上你夢中的一切境相一般。請問昨天晚上你夢中華美宮殿的設計師是誰?當時用了多少工人,建了多少年?當然,一切不需要,因爲這些建築一瞬間就在你的夢中形成。或者昨天晚上你夢見有一條狗追你,請問這條狗是誰家的?同樣一個道理,當自己業力沈重的時候,不清淨之相也會一瞬間呈現在你的面前。因此,清淨與不清淨的的一切顯現都在于你自己的內心。想要培養自己的信心,必須斷除遮止清淨心的一切障礙——執著和煩惱。換句話說,與正法相違的一切都是遮止本來面目的汙點,都必須及時扔掉,這樣才能讓清淨心迅速赤裸。所以,培養信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