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叁課(一)叁殊勝法
無論平常行持什麼善法,都要時時銘記叁殊勝法。無垢光尊者曰:“欲成辦解脫,必須依靠叁殊勝法,多無必要,少不能包。”因此能否成辦解脫,一切取決于叁殊勝法中。叁殊勝法通常也被稱爲叁清淨法,包括發心清淨、正行清淨和回向清淨。
發心清淨的目的在于令善根轉變成無量。發心分爲惡念發心、無記之念發心和善念發心。善念發心又分爲下士道之發心、中士道之發心和上士道之發心。清淨之發心通常指上士道之發心,也就是發菩提心。如果不具備清淨之發心,即便從事什麼善法,要成辦解脫都非常困難。細致觀待,我們平常修學的善法是很有限的,即便每天不吃不喝,晝夜修行,也只有24個小時。而無始以來至今所造的罪業不可思議,依靠有限的善法力量來消盡無始以來的沈重罪業,難度可想而知。這時要依靠什麼呢?當然是清淨之發心。我們以前多次講過,無論口誦咒語、經文,還是身做禮拜、打坐,如果行善只是爲了自己,即便所修之法是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或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也只有一個功德。由于發心狹隘的原因,得到的功德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們要銘記心中,無論修學什麼法門,發心必須廣大——我所從事的一切善法,是爲了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有些人在行持的時候會有這樣的疑問:“座上的時候,由于時間充足,圓滿叁殊勝法沒有問題。但座下的時候,有時偶爾提起正念,會念誦一些心咒等,這時難道也需要走叁個過程嗎?若需要,在時間特別短暫的情況下,可能還沒有觀想完發心,就已經沒有時間了,該怎麼辦?”這些充分說明,我們在座上的時候,應該把叁殊勝法觀得更清楚一些,這樣,由于長時間如是觀想的緣故,到達一定的時候,叁殊勝法就會變成一種慣性。就像我們小時候在父母身邊學誰是父親、誰是母親般,一旦學會,在我們提到母親的時候,就不需要再想母親是女的,母親是生養我的人,母親所具備的一切條件都在說母親的時候具備。這就是一種慣性,需要長時間修煉。同樣一個道理,座上的時候叁殊勝法應該做得仔細一點,長時間修煉之後,座下當你念誦佛號、心咒的當下,就具備清淨發心,因爲你念誦的目的是爲了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在念誦的過程中盡可能做到心不散亂,就是清淨正行;最終爲了叁界六趣一切衆生成佛,諸佛菩薩如何回向我即如是回向,即爲清淨回向。所以只要長時間清淨修學,有時即便短短時間中沒有一一做觀想,我相信在念誦一遍心咒的同時,也如實具備叁殊勝。
清淨發心能令我們的善根轉變成無量,所以每天早上起來,首先應觀察自己的發心。如果發心不清淨,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沒有什麼意義。有時候很多人由于平常修行時間太短的緣故,對即生解脫心懷疑慮。但要記住,即便每天修行的時間很短,只要配同著發心殊勝,這種具有限製性的修行也會變成無量之功德。
清淨正行是指在修法的時候盡可能做到心不散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無論從哪個角度、哪個傳承講解,一切修行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應盡量做到心不散亂。當然,按照成熟口訣法的要點,從有相定直到勝觀,都在講解心不散亂。至于心不散亂之見地,則需根據個人見解來定奪。
清淨正行的目的是令善根不被外緣摧毀。因爲心散亂時很容易被惡緣——貪嗔癡煩惱所轉,順著煩惱漂泊,則會消盡一切善根,所以在修的過程中盡可能做到心不散亂。當然我們都是凡夫,産生妄念在所難免。爲了對煩惱形成對治力,提起正念不可或缺。正念總分爲無造法性之正念和改造意念之正念。前者是具備出世間禅定時的智慧,很難做到時時具有,這時要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改造意念之正念雖然需要起心動念,但這個起心動念是轉爲道用,依靠它可以消盡一切煩惱。比如有人跟你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你第一瞬間可能會産生一些不好的念,但在生起這個念的時候就可以打掉這個念,這個力量就叫做正念。如果不能時時提起正念,修行就會被昏沈掉舉束縛,心會順著煩惱飄動,永遠不能自在。這是忘失正念的一種結果。時時銘記這些道理調伏自己的內心,就是清淨之正行。
清淨回向可以令善根越來越增上。若用數字表示,今天的功德是一,回向後,明天、後天功德會變成百、千、萬。
如今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方便道,即便平常修行的時間多麼短暫,只要如理修行,即生成辦解脫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