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叁課(十四)聞思通達教理後當依教奉行

  聖者言教 第二十叁課(十四)聞思通達教理後當依教奉行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初行者修法並非主要,首當之要務乃通達如何修行。”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一直以來,總有一些弟子問我,是天天閉關好,還是出來聽法好?我想,若要是僅僅閉關的話,何必跑到這麼遙遠的地方呢?在自己家裏甚至漢地一些古刹寺院,都可以閉關,而且由于飲食、氣候、地理環境等多方面適應的緣故,身體也會不錯。那我們爲什麼要千裏迢迢、克服多種困難來到上師身邊呢?當然是爲了通達修行理趣。這樣講並不是否認修行的重要性,實修非常重要,否則自己的修行覺受很難增上,但在修的同時還要學,並時時觀待自己的修行有沒有與上師教言不符的地方,進而調整、改正。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說過:“以後凡是隨行我的人必須長期依止上師,長期聽受教言。”這就告誡我們,無論導師講解什麼法,都要多聽幾遍。這樣,即便修行臨時沒有消盡自己的煩惱,聽聞導師的教言也可以斷絕很多實執性的概念,兩方面結合對治煩惱,對于赤裸見解、增長智慧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有時候也有非常自私的人,覺得應該按照自己的方式修行。在覺得沒有很大偏袒的前提之下,我一般不會強製要求弟子如何做,但是如不如法,我相信弟子們都是有智慧的人,應該根據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做抉擇。由于個人性格的緣故,我平常講什麼法都不會強迫,所以有些五明佛學院的堪布們也對我說:“上師,您要是這樣順從他人的習氣,會不會有一點點不負責任?”是的,從某種角度而言,可能有這樣的顧慮。但從另一方面而言,如今學佛的人不是不懂如何抉擇,由于我執太強,心中不肯放棄自己的想法,這時如果說得太多,反而會産生更多的煩惱。有時我在漢地看病期間,也會聽到各式各樣的傳言,比如這個人這樣講法,那個人那樣講法,到底哪個對?一般我不會直接說哪個真哪個假。爲什麼呢?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不謗衆望所歸者”以及“不贊衆夫所指者”。如果是有智慧、有信心的弟子,他自己會根據導師的講法和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做出正確的抉擇;而沒有智慧和信心的弟子,他決定會順從大多數人的想法,這時我即便說了實話,也改變不了他的想法,可能還會令他心中産生煩惱、疑惑甚至誹謗,所以我這麼做也是一種智慧吧。

  修法絕不能自私,一定要通達修行理趣,否則會遇到很多障礙。比如有些初學不久、迫切希望證悟的弟子會認爲,他千裏迢迢來到高原是爲了閉關修法。細致觀待,哪個地方不能閉關,一定要到高原地方?從地處來說,我等曆代傳承祖師在法界中無時無刻不在觀照著一切衆生,哪個地方不是清淨刹土呢?從祈禱上師來說,上師無處不在,能否把加持納入心相續之中完全取決于個人的信心。只要祈禱上師,哪裏不能得到加持呢?我們現前是初學者,說明我們還需要多學,需要圓滿通達調伏內心的方便。如今我們在座的弟子們做得非常好,無論哪一位導師講法,永遠沒有分別和揀擇,都以恭敬心來學習。

  有時候很多弟子在谒見導師期間,會根據自己的感覺和偏好判斷一位導師是否有加持力,或是否符合自己。這時應細致問問自己,當我們評價導師的時候,內心真的有信心嗎?雖然我們都知道導師的功德,但是無意中已經把自己置于導師之上。爲什麼這麼說呢?剛開始依止導師的時候,可能由于自我意識太強的原因,總覺得導師應該符合自己的條件。只要導師對自己百依百順,就會覺得這位導師非常好,非常慈悲;但導師若表現出不符合自己的言行,就會覺得導師不慈悲,不適合做自己的導師。實際上,這已經將自己樹立在比上師更高的位置上,會永遠生不起信心。這些道理都是比較細節的方面,在我們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必須注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