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四課(四)以止觀交修的方式修學寂止

  聖者言教 第二十四課(四)以止觀交修的方式修學寂止

  有些信衆問:“有相定要修多長時間?一個月、兩個月還是一直修下去,又或者今天先做一個形象即可?”對于這樣的疑問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爲一切都要根據自己當時的見解來定奪。

  往昔漢地有一位元音老人,他創造了心中心修法。後期有很多出家人和在家居士都在追隨這個修法。雖然我沒有看過這部法的教義,只是聽說修這個法的一個要求是修一千座,並且一座不少于兩個小時。當時我在東北見到一位虔誠的居士,他說他已經修了幾千座,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已經修了七年的時間。他向我說了一下他的見解。我在外面走動期間,不會直接下結論說你的禅定對與不對,而是從不同的角度當中,讓你自己破掉自己的禅定。當時聽他說來說去,一直都在有相定之中,我想,這就是缺乏導師指導的緣故。無論修什麼法,僅憑一本書修學真的有些不圓滿。我們都知道,元音老人已經涅槃了,後面有一些受持傳承的弟子,恐怕大部分都是通過看書修學。要記住,無論哪一個教派,從古至今沒有一人是依書本作爲導師而解脫的。

  修行過程中,我們時時都在講解止觀交修,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完全赤裸心的本性,很難做到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所以不得不先從單純的寂止入手來成辦勝觀之禅定。讓自己的寂止轉變成勝觀,需要配同的方便就是觀察修,因此,前面要講解止觀交修。

  黃教講解心的本性和無上竅訣大圓滿沒有絲毫之差異,在初次講解禅定等持時,也是先從寂止入手。尤其在《時輪金剛》當中說,寂止如大海,勝觀如小魚,也是講解要從世間禅定開始,成辦出世間禅定,這和我們現前所講解的法,沒有絲毫之矛盾。雖然不同教派使用的名詞和用法各有特點,但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好比漢地說吃飯,高原地方叫薩瑪薩,說的都是用食物填飽肚子。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要銘記這一點,先從寂止開始入手。

  由于往昔我們沒有修過寂止的原因,要止息粗大之妄念,可能有點複雜,安住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但這也和情緒高低有關。今天多方面條件成熟,就感覺還不錯;但有情緒飄動的時候,就好像怎麼也控製不住心,不是昏沈就是掉舉,不知道該怎麼做。要記住,第一次修持寂止的時間可能不會很長,這很正常。因爲我們是靠觀察修培養安住修,也就是用觀察修培養寂止,所以一座當中可能只有幾秒鍾的安住時間,這很正常,不要灰心。這種修學方式就是剖析調伏妄念。也就是說,當有昏沈和掉舉期間,我們用觀察修調伏,用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業之因果以及發菩提心等各式各樣的善行調伏內心。這次講解聖者言教 期間,我們根據每天的講課內容做觀察。這樣的止觀交修, 一方面通達理論,另一方面也讓這些理論能納入心相續之中,對自己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前行能起到很大的輔助。這就叫觀察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