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四課(五)依靠前行對治煩惱
初次依靠竅訣法修寂止的弟子要記住,不要天天想著要入定,因爲我們現前對入定的概念認識得並不是很清明。我們所謂的“入定”,可能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無念狀態,但要記住,什麼都不知道的“入定”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爲這種境界是第八識和前五根識。
對大多數人而言,現前還是修法的初步階段,還應該運用止觀交修,也就是將心緣到一個對境之上。修學上師瑜伽導修者,把心所緣在上師的皈依境之中;修學成熟口訣法者,則將心所緣于五方佛的標志之上,比如白色的法 輪、藍色的五股金剛杵等等。總之無論所緣的對境是什麼,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止息一切粗大之妄念,讓心處于平靜的狀態中。雖然這時的“平靜”狀態不是很了義,但相對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要記住,修學有相定時要學會自然。有些人修學了七年,見解仍舊沒有增上的原因就是沒有配同自然。因此,雖然時時專注于某一對境之上能止息粗大之妄念,在無分別狀態中安住,但是無論安住的時間有多長,還是在意識範圍當中,屬于世間禅定,不能超越輪回。即便一禅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但安住的時間再長,也仍舊不是出世間見解。這是什麼原因?一方面,他的禅定沒有配同方便;另一方面,在學禅定過程中過于執著。也就是說,修學禅定時對所緣的對境太過緊張,會導致禅定的見解一直無法增上。
現前我們的修學的確要從有相定開始入手,但在修行過程中必須配同著自然。當然,想要做到自然,一方面可以在心裏帶著“自然”的想法去修學,最重要的是要配同著調順煩惱以及持風等讓自己身心逐漸開始趨向自然的殊勝方便。這一點絕不能缺失。比如感覺自己在修學過程中,因昏沈、掉舉太重而無法安住,此時不用緊張,要用剖析調伏妄念去調伏,比如觀想死亡無常或八無暇、十圓滿等內容。當觀到一定的時候,感覺內心有點疲勞甚至覺得很清淨,再把心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之上,口稍微張開,慢慢從口裏呼吸。後面又有粗大妄念顯現的時候,再運用剖析調伏妄念而做調整。
可能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若能長時間寂止,修法還比較輕松,若中途不停地觀察修,感覺很疲勞。”要記住,修行是一門苦行。苦行指什麼呢?就是不能再順著自己的意願而走。比如今天天氣不錯,我們最想做的就是回家洗個澡,做頓好吃的,然後再睡個覺,睡醒以後去周圍看看風景,散散心。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但是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呢?就是煩惱越來越熾盛,最終會墮入叁惡趣之中,因此我們必須要調伏內心。我們想做的不能去做,對我們而言就是一門苦行。
我們的行爲必須要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不能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比如因爲太累的原因,今天不想修法。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往昔皇宮中的生活非常舒適,後期在幽靜山林中修行則條件極爲簡陋。如果釋迦牟尼佛也總是惦記著舒適生活,他能成就嗎?若曆代高僧大德在幽靜山林中修行時也被這樣的世間情緒所困擾,他們還能成爲我們的祖師和導師嗎?他們都克服了一切困難而圓滿實證心的本性,所以作爲後代弟子,我們也必須追隨他們的行迹。
作爲凡夫,在修行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一些覺得很累的時候,這時必須要堅持。靠什麼堅持?就是靠人身難得與壽命無常。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了極爲難得的暇滿人身,若能精進修法,則成辦解脫指日可待。倘若現前不加以精進修法,無常降臨身邊時,即便今天獲得多麼好的珍寶都沒有絲毫之利益。如同乞丐獲得摩尼寶,不洗不刷,也沒有供在寶幢上,恐怕不會賜予給他任何悉地。所以,現在就必須披上修心四法的铠甲,讓自己在修行的路途上越來越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