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四課(七)修學有相定應細致如法
在修行過程中,必須懂得善巧運用。比如當昏沈掉舉起現時,就要運用剖析調伏妄念,稍微平靜一點時,則可以安住。如是長時間修學,觀察修能令你的禅定力越來越深,安住時間越來越長,到達一定階段,觀察修就會越來越少。但初次修法時,觀察修的時間可能會很多,如果一座是一個小時的話,可能五十分鍾都在觀察修。這很正常。
修禅定的過程中,配同一些方便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寂止轉變成自然,而自然才能讓有相定轉變成無相定。若不懂得這些竅門,恐怕很難超越有相定。我們說修有相定時需要在心裏所緣一個境,無論是白色的*輪,藍色的五股金剛杵等,總之必須依所緣的對境而修學。但有些會認爲自己已經無所緣而安住在空性當中,已經是無相定了。要記住,此時空性已經成爲你所緣的對境,當心裏還有對空性的執著時,它還是有相定。無相定是修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即便你的思想有多麼豐富,永遠也達不到無相定,除非是迷惑無相定。當然,依靠安眠藥等藥物或者讓旁邊的人將你一棍打暈,可能會進入“無相定”,但這不是解脫的禅定,有什麼意義呢?尤其現前很多老年人由于年齡偏上的原因,記憶力越來越弱,等什麼都記不清楚的時候還會變成老年癡呆症。難道這是我們所希望的嗎?當然不是。所以要記住,無相定是修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無論你用多麼美妙的詞句描述無相,仍舊還是有相定。
以前有一位漢地的出家人問我,惠能大師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開悟,如今他也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爲什麼他不能稱之爲大覺第一入定之境界?我告訴他:“惠能大師由于多方面條件成熟的緣故,他的“應無所住”已經完全執受本體。但你在說“應無所住”的時候,“應無所住”、“空性”已經成爲你所緣的對境,所以實際上是“應有所住”。你與惠能大師之間只有這一字之差。但這一字之差,境界已經天地懸隔。惠能大師在應無所住的前提下所生的心是真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而空性是你所緣的對境,這時所生的心叫“妄心”,也就是意識。一字之差的境界完全不同,這就是凡夫與聖者之間的差異。”
這個公案提示我們,修行必須非常細致,絕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麼修就怎麼修。雖然暫時會感到自我滿足,但是長年如是修法,你就會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修行者說自己已經修了很多年,但現前卻開始産生疑惑:“無上竅訣大圓滿的講解到底是真還是假?書上說六個月可以獲得法性現前相或者明智如量相,爲何自己不僅沒有證得這些相,甚至連好的覺受都沒有呈現過呢?”要記住,六個月及幾年的時間內可以成辦解脫,是在如理如法修學的前提下樹立的,如果自私修學,何時能夠解脫,就很難說了。
我們講解顯密差異時說過,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爲無辛勞和根機爲上等之根機是密法的殊勝之處。從時間的角度來說,顯宗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密宗一生可以成辦解脫,這是曆代傳承祖師所共許。如是講解,並非由于我們是密宗弟子就輕視顯宗,而是由于密宗具有殊勝方便。即便是寂止,也有很深奧的一些竅訣。現前反過來問問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如何?這些方便是否已經運用在自己的修學之上?如果能做到如理如法修學,相信不需要很長時間,就可以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而修出無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