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四課(八)不要用空性的語言遮蓋自己的見解

  聖者言教 第二十四課(八)不要用空性的語言遮蓋自己的見解

  無相定安住的時間長短,要根據個人的見地來樹立。但當我們具有一點點無相定見解時,就可以從此擺脫有相定嗎?當然不能,除非我們的無相定見解已經達到晝夜一如,時時都在無相定之中。但由于我們業及煩惱沈重的緣故,恐怕現前還做不到,一旦從無相定中出來,妄念又會開始熾盛。因此,當煩惱熾盛時想要入定,就必須先以有相定爲臺階而逐步趨入無相定。如同我們上樓必須將第一層臺階作爲輔助一般,想要一下跨幾個臺階是不可能的,必須一步步上去,所以此時還要借助有相定的力量。這就叫善巧運用。若不懂得這些道理,你的修法還是在走一個過程。

  如今在修無相定的弟子,想要一開始就安住在無相定中恐怕做不到,即便你認爲自己已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但此時平靜狀態就是你所緣的對境。要記住,《般若心經》所講解的明空不二,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我們一瞬間難以做到的。雖然從理論上知道心的本性具有空分和明分兩個特點,但在修的過程中能所仍舊對立,空就是空,明就是明,你只是用概念將二者融爲一體,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明空不二這個境界。我們說不能用文字掩蓋實修的真正原因也在于此上。

  雖然這樣的見解還不是很高,但我相信,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這已經非常高了。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修上師瑜伽以及竅訣法,有些會認爲第一時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是最高的見解,但細致觀察一下,當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時,雖然臨時沒有像第七識那麼粗大的能所對立,但仍舊具有能所對立,因爲這樣的感覺還存在——你就是你,明分就是明分,空分就是空分。此時不能用詞句來掩蓋見解,還應依有相定、無相定修行爲妙。因爲文字是用來概括修行境界的,這樣是“明”,這樣是“空”,但實際見解中的“明”、“空”絕不是一種依文字對號入座、自以爲是的感覺,而是真實的修行境界,所以禅宗說“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密宗稱之爲超越言語之見解。

  我們講解覓心法時說過,覓心法就是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分爲覓境法、覓心法、所觀的心(所觀的空性)和能觀(知道空性)之念兩者能否分開以及緣起性空之見解等四個階段。這是由于你悟性不高的原因,所以我們不得不分四個階段,甚至對有些修行者,可能還要分爲五、六、七、八個階段。但有些只需要一步,修覓心法時就已經包括了這四個要點。

  先舉個例子。在修覓心法的過程當中,第一步觀所觀的心有沒有來住去。我相信,無論是細致觀想還是來自于經典的說法,你都已經知道心沒有來住去,但你內心的感受有多強烈,只有自己知道。然後觀能觀的心有沒有。我想即便一個沒有修行的人,也會說心是無形無相的,因爲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看見過心。

  以前上師讓一個弟子回去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顔色、形狀、大小。這句話上師重複說了幾遍,這位金剛道友自以爲很聰明,認爲上師反複強調幾次,就說明心可能有形狀、顔色和大小。但回去觀修了很長時間,也找不到心的形狀、顔色和大小,等到向上師彙報時只能亂答一通。上師問他是否找到了心,他想,心可能是找得到的,就說找到了。上師問心是什麼顔色的?他想了想說,可能是黑色的。上師問他是否看見了,他就不敢回答了。然後上師就開始給他分析。下課的時候他跟我說,今天真的丟臉了。所以我相信,除他之外,世上沒有一個人說看見過心,並且還是黑色的。

  因此,無論你是自己細致分析還是看《金剛經》、《楞嚴經》或中觀教言而得出來的結論,都要問問自己,雖然知道心沒有來住去,也沒有形狀、顔色和大小,但你對心的認識是什麼?可能你們都會拿空性來掩蓋一切,說一切都是空性,而沒有一個人會細致分析,怎麼個空法?也許你會說是猶如虛空般的空性,但這是不成立的。如果成立的話,我們只能說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心了。據說上師以前在新龍有一個導師叫喇嘛甯紮。他的一位弟子在回答覓心法時說:“這兩天修行沒找到心,因此心是空性的。”喇嘛甯紮說:“是不是你的心死了?在你說話的過程中,你一直都在起心動念,但又說沒有心,我們只能說心死了。”但心無形無相,又怎麼死得了呢?所以我們還要繼續了解“空”是怎樣的一個空法,這時候就要繼續往下觀想。

  我相信只要好好修行的人最終會得出一個結論——說心沒有形狀、顔色和大小並非是一種單空,但到底是有還是沒有?這樣如理如法地修學就會進入到一種超越言語之見解。這時的禅定就叫做緣起性空——說是空性,又能明了一切;說是明了,但它的本體就是空性,此時不需要依靠意識造作,認爲心沒有形狀、顔色和大小,所以是空性。這時內心的執著已經完全消盡,這種境界就叫做緣起性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