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一)初行者不宜一味排斥禅定逆緣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一)初行者不宜一味排斥禅定逆緣

  從總的角度來說,我們把禅定分爲安住分和清淨分兩種。安住分僅僅安住在無念之狀態,稱之爲寂止,勝觀是清淨分。

  我們平常可能認爲自己的修行非常清明,因爲當時並不像悶厥昏睡狀態般什麼都不知道,而有一些明了,因此就把它稱之爲出世間禅定。但這個還需要細致一點。

  從逆緣的角度,我們需要認識什麼爲八識。對剛開始入門修學寂止的弟子而言,從觀察修的角度認識一些八識的境界非常好,但在安住的過程中,暫時不需要作辨別,因爲我們的見解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即便有一些順緣,還是摻雜很多逆緣的成分。這時若把這種禅定擱置一旁,去尋求順緣的禅定,恐怕會對自己的禅定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已經修完竅訣法,自認爲出世間禅定還不錯的弟子們,當然可以作一些辨別,這也是我們這個傳承修法的特點。出世間禅定不是靠導師來講的,而是靠自己修行來證的。在修的過程中,了解逆緣方面的境界,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赤裸出世間禅定非常重要。否則順緣、逆緣摻雜在一起,即便臨時感覺自己的禅定好像和書上講解的一樣,也是遠遠不夠的。

  爲什麼剛開始修寂止的弟子盡可能不做辨別呢?因爲逆緣雖然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但卻是我們修行進步的臺階。除非是上等根機,像禅宗惠能大師及很多曆代高僧大德般,他們不需要過程,直指心的本性即能開悟。但要記住,我們是次第根機,修學過程中前面的見解雖然不了義,但若不從它開始入手,不會達到更高的境界。如同一個小孩子般,在不能站立行走之前,必須爬行,如果認爲爬行不是人走路的姿勢而強迫小孩子站起來行走,恐怕他不僅不能走,還會受傷。我們修學禅定也同樣一個道理。寂止可能摻雜世間禅定,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卻是我們修行過程中的一個臺階。由于我們多方面條件還不成熟,不能直達終點站,所以需要中間的驿站。如果能這樣去理解,我相信前面的這些禅定,永遠不會成爲障礙。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講解過這樣一個公案。往昔藏地有一位聲名顯赫的高僧大德,很多弟子慕名前來依止。這位導師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並不講解修行過程,要求弟子必須證悟他的見解。由于弟子根機等多方面條件不成熟的原因,悟證心的本性是很困難的。弟子們每次到他面前彙報見解,他都直接否定,讓他們回去再修,但對于如何修行的方便,卻不講解,所以弟子們雖然修了很長時間,卻不得要領,證悟不了上師般的見解。這個公案告訴我們,在剛開始入門期間,見解還沒有達到出世間禅定,有時候非常像第八識、前五根識,或者是第六識、第七識之境界,這時如果把這些擱置一旁,去尋找更高的見解,或者依詞句去掩蓋見解,即便臨時感覺很好,但仍在伺察意禅定之中。因此,初行者不能一概排斥世間禅定,而應依殊勝方便從世間禅定中超越。懂得這些道理非常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