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蘊皆空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
2、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聖行——是菩薩修習戒定慧叁學。
梵行——是菩薩以清淨心去運用慈悲,爲衆生拔苦與樂。
天行——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
嬰兒行——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嬰兒行。
病行——是菩薩爲度衆生,以大慈悲心與一切衆生同受煩惱與病苦。
五力。五根堅固的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
精進力——是精進力增長,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
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
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叁界之諸惑。
五法。楞伽經與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爲、無爲、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爲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相——森羅萬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
名——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作表诠;
分別——依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於是有所謂大小、高低、美醜、是非等出現;
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爲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是爲正智。
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是爲如如。
五宗。指大乘之五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叁輪宗、律宗。
五食。能夠長養出世善根的五種食法。即念食、法喜食、禅悅食、願食、解脫食。
念食——修道人常持正念,以長養一切善根;
法喜食——修道人愛樂妙法,心生歡喜,以長養其慧命;
禅悅食——修道人因得禅定而心身喜悅,以長養其慧命;
願食——修道人以誓願持身,以長養一切善根;
解脫食——修道人解脫惑業的系縛,依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菩薩之善根。
五悔。五種忏悔的方法。
忏悔——發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誡將來;
勤請——勤請十方諸佛以轉*輪;
隨喜——對於自他一切之善根隨喜贊歎;
回向——以所修之功德回向於衆生及佛道;
發願——發四弘誓願以引導前面的四行。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障礙,就不能見;
天眼——是天人的眼,遠近晝夜都能看見;
慧眼——是聲聞的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
法眼——是菩薩的眼,能徹了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門;
佛眼——是如來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欲。色、聲、香、味、觸。也有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欲之解。
色欲——指美麗的色相;
聲欲——指宛轉的聲音;
香欲——指芬芳的香氣;
味欲——指可口的味覺;
觸欲——指適意的觸樂。
五根。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五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
五祖。禅宗第五代祖師,湖北黃梅縣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叁歲拜谒四祖道信,隨從叁十年而得法,主化於東山的東禅寺,傳法於六祖慧能,七十四歲圓寂,諡號大滿禅師。
五樂。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
出家樂——是世人有許多的惑業煩惱,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斷這種痛苦;
遠離樂——是色界初禅天的樂,初禅能遠離欲界的愛染煩惱,而生禅定的喜樂;
寂靜樂——是二禅天的樂,二禅離初禅尋伺之散動,澄心寂靜而發深妙的喜樂;
菩提樂——是成就無上妙道,於法界得自在的法樂;
涅槃樂——即離生死的痛苦,而入於無余涅槃,獲得究竟寂滅之樂。
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人乘——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
天乘——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升到天上去。
聲聞乘——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
緣覺乘——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僻支佛果。
菩薩乘——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得到至高無上的佛果。
五濁。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命濁——是衆生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衆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
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瞋怒诤鬥,虛诳不已;
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纭,莫衷一是。
劫濁——是生當末世,饑謹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甯日。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爲五蘊。
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名五蘊皆空。
五正行。淨土宗所立。專修下列五法者,名爲正行。
專讀誦淨土叁經,名讀誦正行;
專觀想極樂國莊嚴,名觀察正行;
專禮拜阿彌陀佛,名禮拜正行;
專稱念彌陀佛號,名稱名正行;
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名贊歎供養正行。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是不殺傷害衆生生命;
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
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
不妄語——是不說欺诳騙人的話;
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五陰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爲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的,所以說五陰盛苦。
五臺山。又名清涼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臺縣,相傳爲文殊菩薩道場。
五種散亂。衆生的心有五種散亂。
1、 自然散亂是衆生的五識不守自性,隨逐外境,念念變遷。
2、 外散亂是意根馳動,隨逐外塵,起種種分別。
3、 內散亂是心生高下,念念遷流而不定。
4、 麤重散亂是計我所麤重之法而不得解脫。
5、 思惟散亂是棄捨大乘,憶念小乘而不得寂靜。
五種淨食。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種法清淨之後才能食用。才能適應比丘進食。叫做淨食。淨是離過的意思。
1、 火淨。即食物宜用火燒煮的,就應如法用火燒之後才食;
2、 刀淨。即果物如須用刀去皮核的,就應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後才食;
3、 爪淨。如果物須用爪去其皮殼,就應如法用爪去其皮殼之後才食;
4、 乾淨。如果物已乾掉失去生氣,不堪再拿來作種子的,方可取食;
5、 鳥啄淨。取鳥啄食殘余東西來食。
五增上緣。又名五緣,是念佛人現在與未來二世所得到的五種增上緣。
1、 滅罪增上緣。又名現生滅罪增上緣,即由佛爲增上以消除一切業障;
2、 念護得長命增上緣。又名護念增長緣或現生護念增上緣,即彌陀、觀音、勢至等隨時都護著他;
3、 見佛增上緣。又名見佛叁昧增上緣,即獲得彌陀之叁念願力加被於外而見佛;
4、 攝生增上緣。就是靠彌陀之願力能攝衆生使得往生;
5、 證生增上緣。就是保證命終之後的凡夫,乘佛願力,都能往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