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叁)第八識是不了義之見解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叁)第八識是不了義之見解

  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特點是五根遮止,意識無相,完全沒有一點點感覺,也就是沒有我們通常所謂的明了。

  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在平常修行過程中,只要時間稍微長一點,說不定都會進入到這麼一個狀態中。很多人認爲這就是入定,很舒服。其實一點都不舒服。爲什麼呢?因爲當時完全沒有舒服與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在修行中如果出現這種境界,應該依觀察修來調伏。要記住,出世間禅定具備兩個特點,一個是空分,一個是明分。第八識中雖然有空分,但沒有明分,所以和出世間禅定有著很大的差距。

  每次我到漢地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修禅宗的禅師。當我們一起探討禅定的時候,我不會直接講解什麼是明心見性,因爲是不是明心見性,就看是否從逆緣中超越。若從逆緣八識中超越,那就是明心見性,是出世間禅定。若沒從逆緣中超越,即便你把禅定命名爲多麼好聽的名字,它還是在世間範圍當中。作爲一位修行者,有這樣的顯現是很正常的。我們說資糧道爲了知境界,加行道爲覺受,見道才是證悟。無論哪一個教派,都要講解一個過程,所以出現八識之境界是很正常的。但若把八識當作最了義之境界,當然就成爲究竟解脫之障礙了。

  密法來自十七部續,其中一部續爲《金剛薩埵續》。在這部續中講解,由于衆生根機不同的緣故,針對二十一種不同的根機,有二十一種不同的印證方便。其中有一種印證是,過去的妄念已消失,未來的妄念沒有産生,安住于中間的無念狀態,即爲法性。這是最了義的印證嗎?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由于已經知道第八識的境界,所以知道它不是真正的禅定。那爲什麼還要這樣印證呢?因爲對于下等根機,不能印證最高的見解,這種印證是讓他進入最高見解的一種方便,稱之爲密意。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都懂。

  以前我在禅院的時候,有一天在上師身邊印證叁身之境界。當時無論從理論還是修行,都有一點覺受,所以上師印證後,心裏非常高興。回到禅院以後,我見到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老堪布,說起上師爲我做的叁身印證,如何斷除二種無明,如何超越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這位堪布說:“你說的不對吧。堪布昂瓊曾經印證過叁身之見解,他是在覓心法中做的印證,和你說的完全不同。”我說:“不會吧。覓心法仍舊在思維範疇之中,思維怎麼能斷絕思維(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呢?”堪布接下來說:“前面法身和報身的時候,可能不能斷除,但兩者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達到圓滿的叁身。”我說:“這也不可能。就像一個瞎子看不見景,兩個瞎子合在一起也不會看見景啊!前面是思維,後面是思維,兩個思維合在一起的時候,怎麼就變成不是思維了呢?這是不合理的。”後來他拿了一本堪布昂瓊的教言,上面果然是這樣印證的。天哪!我就不敢說什麼了。如果說我的說法是對的,難道誹謗堪布昂瓊的說法不對嗎?如果堪布昂瓊的說法是對的,那怎麼也過不了我心裏理證的關。我在隨後的兩叁天裏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實在解決不了,又來到上師身邊請教。上師聽完我的疑問,對我說:“你知道《金剛薩埵續》中針對二十一種不同的根機而印證二十一種不同的見解嗎?你知道堪布昂瓊在書中所印證的見解,針對的是什麼根機嗎?”上師一說我就明白了。由于根機不同,站在最了義的境界當中,是上師給我做的印證;站在不了義的狀態當中,不得不依靠不了義的叁身來印證見解。

  同樣道理,我們有時可能在其他導師面前得到這樣的印證,過去的妄念消失,未來的妄念沒有産生,延長中間的無念狀態,就是覺性。這樣印證對嗎?當然對。但在聽到今天這部教言以後,我相信你已經知道這樣印證的原因,以及這種狀態究竟是什麼境界。它與出世間禅定是很好辨證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