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四)前五根識之境界
第八識阿賴耶識逐漸粗糙一些的時候,就是前五根識。前五根識和第八識之間的差異是,前五根識五根開始起作用,而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五根是遮止的。
前五根識的境界是五根起用,眼可以看得見相,耳能夠聽得見聲,但看到、聽到的到底是什麼,卻不知道,所以相對來說,還是在無念狀態中。當我們用無念和有念這兩個概念的時候,無念指的是第八識和前五根識,有念指的是第六識和第七識。現前我們反觀自己的修行,當我們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的時候,眼前能看得見一切境相嗎?當然很多人會說,能看到,因爲五根沒有遮止。再進一步問,那你看到的到底是什麼?可能很多人就答不出來了。要記住,這時候很容易和出世間禅定混爲一談。
比如在安住時間稍微長一點的時候,眼前能看見一切境,但可能由于當時沒有起念的緣故,到底看見什麼卻不知道。很多人認爲這種境界就是出世間禅定,明空不二,因爲當時並非酣睡、悶厥般五根遮止,而是五根起用,稍微有些明了,同時由于心處于無念狀態中,外境已經不會擾亂自己的心,所以是明空不二。但實際上,這就是前五根識,不是出世間禅定。兩者的差異很細致,但絕不能混爲一談。這時如果我們用第二念去分析,雖然既有空分又有明分,但最大的缺點是它的明分不是遍知。不要說遍知,連一知都不具備,除了有一點印象之外,什麼都不知道。
前五根識由于沒有耽著、專注在某個境之上,一切都是平等地在看,所以無論見到什麼,都沒有絲毫之分別。很多人認爲這就是大平等。這當然不是平等,而是無念。無念和平等相似相似易錯亂,需要辨別。無念境界中,由于沒有意識的緣故,也就沒有分別,但無念的明分很弱;大平等狀態是很清明的,明明了了的狀態中一切皆爲平等。兩者天地懸隔之別,不要混爲一談。
很多修行者修到一定的時候,很容易把前五根識當做禅定。要記住,眼睛雖然直視著前面,外面呈現的一切之相對內心也沒有影響,但如果當時意識當中的明了還在無念狀態中的話,仍舊是前五根識,不要把它當做出世間禅定。當然,對于剛開始入門修禅定的弟子而言,能有這樣的境界已經很不錯了,它雖然不是了義的境界,但卻是成辦了義之臺階。尤其是薩迦派以及很多其他教派當中,初次修法必須在這樣的狀態中配同觀察修。生起次第講解四釘,最後的釘叫法性不變密意釘。初次修法期間,恐怕無法赤裸出心的本性,也就是說不能執受本體,這時如果在前五根識的基礎上配同前面叁個釘,當然是觀察修,意義非常廣大。所以我們一再重申,既不能把前五根識單純當作過失,也不能把它當做了義的出世間禅定。
我們講禅定,希望大家都能反觀自己的禅定是否落在前五根識的境界。若是,就要知道在有這種顯現的時候,要配同著持風和觀察修,這樣才能體現出明分,讓自己的禅定趨向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