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五)第六識耽著之境界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五)第六識耽著之境界

  前五根識逐漸開始粗糙的時候,就是第六識耽著。但第六識和第七識在有些經典中,含義是相反的。比如,有些經典中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耽著,但在另一些經典中,第六識是耽著,第七識是分別。無論名詞上如何表述,起現妄念的順序是不變的,都是先耽著而後分別。

  前五根識內心有一些明了,但由于無念的緣故,沒有專注在某個境上,所以什麼都不知道。當內心對境産生執著,開始知道的時候,就是第六識耽著。但要記住,第六識在知道的當下,並沒有開始分析。比如在看到花的當下知道是花,但花到底是什麼顔色,有多少花瓣,是什麼花,有多少花葉,産于什麼地方等,還沒有産生分析,僅僅知道花的當下,叫做耽著。再比如我們在看見一本書的時候,知道這是書但還沒有對裏面的文字進行分析,就叫耽著。

  我們在修的過程中,還是要細致一點。反問一下自己,平常在修行過程中能看見眼前的境嗎?看得見。知道一切是境嗎?也知道。那麼禅定中的知道與第六識狀態中的知道,差異在何處?有些人可能會用文字來掩蓋,說後者是耽著。那麼請問什麼是耽著?前者在第六識狀態中看見花、知道是花的時候,叫耽著嗎?恐怕很多人這時候就開始頭痛——若要是耽著,自己的見解不就變成第六識了嗎?所以不能這麼說。但若不這麼說,又該怎麼說呢?要細致一點啊!別說修寂止,有時候觀察修也有很多細節的步驟,需要我們去分析。

  修禅定的弟子一定要知道,盤腿安住並不能叫做打坐,打坐包括很多深奧的理趣。以前我也講過這個公案。往昔我等曆代傳承祖師喇嘛龍多對根本上師華智仁波切說自己不會打坐,所以一天傍晚,華智仁波切把喇嘛龍多帶到佐欽寺旁邊的草灘上,教他打坐。華智仁波切讓喇嘛龍多躺在草灘上,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然後問:“你能看見天上的星星嗎?”喇嘛龍多說能看見。華智仁波切又問:“你知道這是星星嗎?”喇嘛龍多說知道。華智仁波切告訴喇嘛龍多,這時自然安住中有一種分不開的狀態,就是打坐。但其實這種講法已經開始粗糙了,但我現前只能講到這一步。否則你們把我課堂上講解的內容作爲你們的修行,作爲你們的佛性,作爲你們的見解,還用得著長時間修行嗎?曆代傳承祖師依止導師幾十年又有什麼意義呢?要記住,前兩者我講得很細致,後面自然安住的過程,兩者分不開的境界,我講得就開始粗糙了,這裏面還有一個很細的地方,需要你們在修行中去悟。我該說的都已經說了,以下就是不該說的了。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說:“非器非熟庸俗前,若傳密法違七條。”對于這些不共同的教言,我當然不能公開講。

  要記住,出世間禅定不是靠幾個詞句掩蓋就可以的。亞青寺的特點就在于此。若拿著這些詞句從文字上解釋,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說得不對,但是反觀自己的內心,可能就不夠細致了。我想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恩德太大的緣故,總之弟子一張口,我大概就知道他是從文字上解答問題,還是真的已經有一點實修的經驗。

  我沒有把第六識狀態在自心的感受中一個很細節的步驟告訴你們,原因是什麼呢?漢族弟子非常聰明,我只要說一點,你們就會猜到。我就怕你們不作修行,而用詞語掩蓋見解。出世間見解必須要從意識中超越,所以這個細節的感受你們必須自己去分析,去感受,去修。耽著是不需要修的,我們天天都在耽著,只要細致一點,就知道在修的過程中不應該這樣。雖然分析出來的出世間禅定並不是悟出來的,但只要懂得這個道理,相信你修行的方向永遠不會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