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六)第七識分別之境界

  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六)第七識分別之境界  

  耽著以下是分別心,也就是對外境産生分析。比如在知道花的當下,緊接著開始對花分析,這個花是什麼花?有多少花瓣?有多少花蕊?這個花産于什麼地方?是從哪裏拿來的?開始作分析的時候,就是最粗的煩惱障。我相信我們的禅定可能不是這樣的,不會天天都在煩惱當中。但有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禅定,還是需要反觀自己的修行。

  亞青寺的修行者每年冬天都要修頓超。在你修行的過程中,眼前呈現圓空光、金剛鏈的時候,你會不會想,今天的圓空光怎麼比昨天少一點?金剛鏈怎麼飄來飄去,定不下來?這樣的想法不就是煩惱障嗎?有這樣的分別,還能叫禅定嗎?

  我們修頓超的真正目的在于何處呢?就是在法性中陰呈現的時候可以獲得解脫。能否在法性中陰獲得解脫,並不在于能否看見相,而在于是否對所呈現的相産生執著。無論什麼樣的有情衆生,即便是一個往昔沒有修行過的凡夫,法性中陰的時候也能看得見相。但是由于他沒有見地的原因,當對外境産生執著的一瞬間,解脫的機會就像流星一般過去了。對外境是否執著完全取決于直斷見解,若時時還在有相定或第六識耽著、第七識分別心當中,你永遠不會解脫。因爲凡夫不能在法性中陰解脫的最大原因,就是在第六識和第七識狀態之中。我相信單純從見解的角度,每一位修行者都不會把煩惱障當作禅定,但有時會不知不覺墮入這樣的狀態中,所以在修行期間,一定要細致,要提起正念。

  往昔已經求過成熟口訣法的弟子,對于八識應該有很清明的認識,否則所修的智慧轉爲道用完全只是走個過程。對于剛來的弟子,應該通過聞思懂得這一系列道理。我們千裏迢迢來到亞青寺,不是來觀光旅遊的,更不是來湊熱鬧的,而是來求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殊勝傳承成熟口訣法,因此必須細致理解這些修行理趣。比如從甯提派的角度當中,從前行破除心房,到正行直指覺性,以及後行護持修行之方便。前行破除心房分爲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和不共觀察心的本性而抉擇爲實相大智慧。其中尋覓心之過患還要分爲叁個支分,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還要分爲四個步驟,這些都得懂啊。堪布昂瓊關于直斷方面的教言——《勝乘獅吼妙音》,文字雖然稀少,但是一切都講得非常細致。我們把這些教言已經賜予給具備根機的弟子,但如果你們沒有仔細聞思修行,把這個擱置一旁,天天跑到導師面前彙報一些似是而非的見解,我想一點意義都沒有。

  對于修上師瑜伽的弟子,如果對前行之前行的兩個步驟、入座前行的叁個步驟、共同外前行的修心四法、接受四種灌頂、依文明觀和回向沒有清晰的認識,我可能不會講解第二步。我們培養弟子,就要培養一個圓滿的弟子,無論從理論還是實修方面,絕不能有“大概”、“可能”、“應該是這樣”等現象。我們依止導師,求學佛法,必須問個圓滿,修個圓滿。如果這些過程都做不到圓滿,怎麼可能修出圓滿的結果呢?

  可能很多弟子都覺得講解禅定、八識非常過瘾,如果能再講細致一點,就更好了,所以期盼著我能否把《聖者言教》先擱置一旁。以前我在上師身邊初次聽法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想法,但在上師的加持下,我漸漸明白這些共同法的重要性,在法上的分別也越來越小。當然,我們修行的主體不能舍棄,也就是在修行上師瑜伽或成熟口訣法的基礎上,無論你學理論還是從事各式各樣的善行,我都非常贊歎。密相上師瑜伽很重要,但是外相上師瑜伽也很重要,承侍上師的事業、平常從事其他的一些善行等,都非常好。但要記住,主體絕不能擱置一旁,丟西瓜揀芝麻的行爲,我們還是要謹慎一些。理解這些道理,對于我們今後的修行,能起到一定的利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