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識慧集 <十>十波羅蜜

  <十>十波羅蜜

  

  十善。十種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

  十善戒。持十善業道的戒法。

  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穿華衣好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得坐高廣大床、不得非時食、不得捉錢金銀寶物。

  十身。華嚴經所說融叁世間的十身,即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十德。法師十德: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衆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神、身心無倦、成就忍力。

  弟子的十德。據大日經疏四說弟子欲受灌頂者,應具備以下十德。信心、種性清淨、恭敬叁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怠、屍羅淨無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堅願行。

  十界。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十號。佛有十種稱號:

  如來——乘如寶之道來成正覺;

  應供——應受人天之供養;

  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

  明行足——宿命明、無眼明、漏盡明等叁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

  世間解——能了解世間一切事理;

  無上士——至高無尚之士;

  調禦丈夫—能調禦修正道的大丈夫;

  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

  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信。

  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爲信心。

  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爲念心。

  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取真淨,名爲精進心。

  慧心——心純行動,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

  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氛相接,名護法心。

  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戒心——安住淨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願心——遍遊十方,化導衆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十住。

  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

  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氛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

  方便俱足住——自利利他,方便俱足,名方便俱足住。

  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卻,名不即住。

  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

  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灌頂住——菩薩皆爲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

  十行。因菩薩經十信十住,修行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德行,故名十行。

  歡喜行——隨順衆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

  饒益行——饒利衆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

  無瞋恨行——等視衆生,不見其過,名無瞋恨行。

  無盡行——叁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

  難癡亂行——了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難癡亂行。

  善現行——既離癡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

  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尊重行——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善法行——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

  真實行——圓融德相,清淨無漏,真無爲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回向。

  1、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化度衆生,離衆生相,回無爲心,向涅槃道。

  2、不壞回向。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

  3、等一切佛回向。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

  4、名至一切處回向,覺智周圓,無所不遍。

  1、 無盡功德藏回向。一切世界,過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

  2、 名隨盡平等善根回向。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

  3、 隨盡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十方衆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

  4、 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

  5、 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

  6、 等法界無量回向。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稱爲十方。

  十魔。

  1、蘊魔——色等五蘊,爲衆惡之淵薮。

  2、煩惱魔——貪等煩惱,能迷惑事理。

  3、業魔——殺等惡業,能障蔽正道。

  4、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

  1、 死魔——人的壽命有限,妨礙修道。

  2、 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

  3、 善根魔——執著自己所得的善根,不求進步。

  4、 叁昧魔——叁昧是指禅定,執著自己所得的禅定,不求升進。

  5、 善知識魔——悭吝於法,不能開導人。

  6、 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執著,故障蔽正道。

  以上十魔,皆能障蔽正道,防害慧命,故名爲魔。

  十障。菩薩於十地位中,斷十種障礙,而證得十種真如。

  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證適行真如;

  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

  叁於第叁地斷暗鈍障,證勝法真如;

  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

  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別真如;

  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

  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

  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不減真如;

  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十力。指如來所俱的十種力。

  1、 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叁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3、 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叁叁昧等的智力。

  4、 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6、 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

  9、 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十度叁行。十度中的每一度都有叁種行法。

  布施度的叁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度的叁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忍辱度的叁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精進度的叁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

  禅定度的叁行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

  般若度的叁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方便度的叁行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爲方便、不舍不受方便。

  願度的叁行是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外化願。

  力度的叁行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

  智度的叁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十善菩薩。指圓教十信位菩薩,仁王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苦海輪”。

  十善業道。十種良善的行爲是通向善處的道路。

  十無礙。用同無礙、相遍無礙、寂用無礙、依起無礙、分圓無礙、因果無礙、真應無礙、依正無礙、潛入無礙、圓通無礙。

  十重戒。受菩薩戒弟子要持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又名十波羅夷。即梵綱經中所說的十無盡藏戒,因此種戒的戒相雖只有十種,但是已經包含了法界的一切之戒。故名無盡藏戒。又因別於四十八之輕戒,故稱爲重戒。誰要是犯了,即得波羅夷罪。十重戒是: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酗酒戒、說四衆戒、自贊毀他戒、悭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叁寶戒。

  十重障。菩薩在十地時所漸漸斷除的十種重障,即異生性障、邪行障、阇鈍障、攝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麤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系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爲緣而起他,故曰緣起,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讬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十齋日。十個行持八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廿叁日、廿四日、廿八日、廿九日、叁十日(小月則廿七日、廿八日、廿九日。)據地藏經說,以上十日是諸罪結集定其輕重的日子,若人能在此十齋日對著佛菩薩的聖像誦經拜忏,則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十波羅蜜。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此十波羅蜜是惟識論所立,稱爲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

  十念。修行佛道者,由於工作忙,早晚功課可用十念法。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或念十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每口氣念五聲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處。菩薩所時常觀…

《佛識慧集 <十>十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