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叁)
破見品第十二
現在講的是“總說叁時空真實性之瑜伽”。上一品是“正明”,已經完成了對叁時空的真實性之瑜伽的引導。那麼接下來講的第十二品,引導的是攝持無我見之甚深瑜伽。
後八品學的是勝義空性,勝義空性是內道不可思議的般若法的心要。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的正行,或者說心要、核心,就是諸法無我空性見解攝持下的甚深瑜伽修行。學這一品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大家明白空性法門的殊勝性,不在我執、我見攝持下修法。
戊二、明無我甚深見之瑜伽分二:一、聞器之差別;二、所說法之差別。
聖天菩薩從兩個方面來引導修習這深奧的無我見,從而破除邪見。首先開示聞器的標准,讓大家對治掉與此相反的缺陷,成爲合格的法器;其次開示所說之無我正見的特色以及與非法的區別,使大家明辨是非,破除邪見。
己一、聞器之差別分叁:一、說法器之勝用;二、說非器之過患;叁、結成如是區分之義。
庚一、說法器之勝用
設問:叁界導師世尊對無我空性之義作了廣說,本論也已經對無我空性作了清晰的闡述,那麼哪些人是適合聽聞這些法的人呢?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
質直慧求義,說爲聞法器,
不變說者德,亦非于聞者。
(唐譯:
禀和希勝慧,是法器應知,
異此有師資,無因獲勝利。)
難詞釋義
質直:正直之心。
求義:對正理,即善說之義,有希求之心。
頌文直解
能安住于不貪自方、不憎他方的質直,並且具有揀擇善說與惡說的智慧,再加上對善說之義有希求之心,這樣的人,即被稱爲是聞法之器。對這樣的聞法之器講經說法,則聞法者不會把說法者的功德見爲過失,而且聞法者也只會生起功德,不會生起過失。
(唐譯:要具足叁德,才能名爲法器,即:一、禀性柔和,無有偏黨,恒自審察,不貪己見;二、常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也就是不固步自封;叁、生性聰慧,能了知善言的功德、惡言的過失。如果缺乏如上叁德,甚至具有相反的過失,即使有善知識幫助,也不可能獲得開悟等的殊勝利益。)
釋義
本頌前兩句,講述了作爲一名合格聞法者應符合的叁個標准,後兩句講了符合這叁個標准的利益。
所謂的聞法之器,就是合格的聞法者。一個合格的聞法者,要具備這樣叁種素質:質直、智慧、希求法義。
質直,就是以事實爲標准、以真理爲標准,不會因爲是他人說的,心裏就排斥,也不會因爲是自己人說的,就進行包庇。這就是佛說的四依法中的依法不依人。所以質直心,就是遠離了自方的貪與對他方的憎,是一種很調柔的心態。凡夫的我執強盛,面對任何的事物,都喜歡分別出一個自、他來,這種習氣,同樣也會出現在學法的時候。但是,這種習慣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爲在不知不覺中,它會把圓融無礙的、歸依處的法寶,部分分別爲自方,部分分別爲他方,然後對這自方貪,對他方憎,而把部分的法寶排除在外。這樣就不但會導致破歸依處,造下謗法的重罪,而且還直接關閉了解脫的大門。這個毛病很容易犯,後果又非常嚴重,所以必須要重點進行對治。因此,聖天菩薩把質直心放在第一位,作爲學法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不管是學修多年,已經在爲大家講法的法師、輔導的道友,還是剛進佛門的初學者,都要引起警惕,要一直審察自己,不要讓自己在這上面上了當。
智慧,此處是指能分辨出善說與惡說,知道哪些話是合理的,哪些話不合理,哪些法是對衆生有利益的,哪些法對衆生沒有利益,哪些法是正法,應該護持、弘揚,哪些法是障礙聞思修的。也就是要有思考、判斷的能力。安住于質直的人,再加上智慧,就能夠接受一切的善說,而不會被邪說蒙蔽。
希求法義,法即是善說,對善說之義有希求之心,也就是有強烈的興趣。質直、智慧的人,再加上他有希求法義的心,那麼一旦遇到大乘的善知識,開講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的法寶,就必然會如饑似渴地修學。
具備這叁種素質的人,就是合格的佛弟子,是修學佛法的法器;不具備這叁種素質,甚至完全相反的人,則不是法器,不可能馬上從珍貴的佛法中獲得利益。
那麼具備這叁種素質的人,在聞法上會有什麼利益呢?接下來聖天菩薩說:“不變說者德,亦非于聞者。”“說者德”,即講法者的功德。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列出了講法者的這些功德,即:質直、所講法義正確無誤、所用語句清晰明確、善知聞法者根性,有出離心。作爲一個合格的法器,他會特別尊重佛法,和爲他講授佛法的法師。他不會見不到法師所具有的功德,更不會因爲自己被狹隘、無知、懈怠等等惡習蒙蔽,反而將法師的種種功德視爲過失。另外,他也不可能造下謗法、舍法等的過失,不會與道友鬧矛盾,不會去造其他惡業。總之,他只會生起功德,而不會生起過失。
給衆生帶來根本利益的,唯有講法者和佛法,所以對法師和佛法不恭敬,造的罪是最嚴重的,相反來說,緣法師和佛法所造的功德,也是最圓滿的。所以仁達瓦上師和嘉曹傑大師,就在偈頌所說的叁個條件上,又加了對法師與法的恭敬這兩個條件,符合這五個條件,才是合格的法器。
但是非法器者,也就是不符合這叁種聞法標准的人,不但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陷,反而會誤認爲清淨的佛法,和講法的法師,具有缺點。譬如當年的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親近了導師釋迦牟尼佛很長時間,他們以分別心觀察,以爲佛無非是多了一些光之類而已,其他吃、穿、走路等和他們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佛沒有更多的成就,認爲佛說法也是在求世間名聞利養。他們就是因爲心胸狹窄等的缺陷,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見不到佛的功德,最後墮入到惡趣。這對非法器自己來說,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對此,接下來聖天菩薩分別來講述缺乏這叁種素質的過患,以引起修行者的警惕。
庚二、說非器之過患分叁:一、不住質直之過患;二、不具智慧之過患;叁、不具希求之過患。
辛一、不住質直之過患分二:一、正義;二、余義。
壬一、正義
說有及有因,淨與淨方便,
世間自不了,過豈在牟尼。
難詞釋義
有:叁有,即苦谛。
有因:叁有之因,即集谛。
淨:雜染已清淨,即滅谛。
淨方便:清淨雜染之方便,即道谛。
牟尼:導師釋迦牟尼佛。
頌文直解
世尊宣說了四谛的聖道,即:有漏果之叁有——苦谛,叁有之方便(因)——集谛,苦、集寂滅(淨)——滅谛,體爲八聖道之寂滅方便(淨方便)——道谛。但是無質直心的世間人,自己不了知四谛的甚深義,非但不認爲是自己的過失,反而執世尊所說並非如實。
釋義
本頌前兩句歸納性地介紹了世尊的善說,後兩句對無質直心的人,反而將此善說執爲過失,進行了批駁。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可以歸納在苦、集、滅、道這四谛法中。住于質直心的人,如法地學習了佛法後,就會越來越認同叁有輪回爲苦的苦谛,並且認同苦的來源是自己的業與煩惱的集谛。這樣他的問題認識到了,原因也清楚了,就會向往滅除了苦與集的滅谛,並且會奉行戒定慧的道谛。但是沒有質直心的人,一開始由于佛法與他所奉行的宗教,或者所受的教育,或者所奉行的傳統等,並不一致,就會盲目地進行排斥,甚至毫無理由地進行诋毀,這樣他就與佛法失之交臂,失去了難得的解脫機會。
其實無論衆生信仰什麼,心裏都希望能夠消除痛苦,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世尊所說的四谛,其目的正是要讓衆生實現離苦得樂的心願。這就像太陽,光芒四射,普照大地,而心不質直的人,就像盲人一樣,不但不見太陽的光芒,而且還固執地認爲沒有太陽,沒有光明。要知道這並不是太陽的過失,而是目盲者自己的過失。
外道們這樣說:如來所講的法中,爲後世獲得安樂的法,我們都能接受,但是說爲了獲得解脫、成佛,就需要持有一切法都不存在的見解,這是很難接受的。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
舍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
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頌文直解
數論師等邪宗,都共許必須舍棄諸有,也就是舍棄一切雜染之事,才能證得涅槃。而導師佛宣說了通過我和我所執等一切法空的方式,破叁有的一切,那些宗派對此因何而不歡喜呢?這僅僅只是,因不住質直的過患之力,而把佛法見爲過失而已。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外道與內道相通之處,後兩句以此指出內道的殊勝之處。
除了順世派等的少數外道,大多數外道也都希望舍棄雜染的輪回,證得清淨的涅槃。這一點內外道是相通的,所以說“舍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但是對于什麼是諸有,什麼是涅槃,外道與內道的理解是不相同的,這也導致了他們沒有真正空掉諸有,無法證得涅槃。而內道核心的修法,是一切法空,是真正的空,能夠破掉一切諸有,幫助外道證得涅槃,因此外道應該滿心歡喜,信受奉行才對。
但是由于沒有質直心的外道,對他們自宗的無益涅槃的執著很深,而對于有益的真空涅槃反倒嫌憎、誹謗。這就好比一個逆子,對于母親的慈訓,不知敬…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