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四)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四)

  非法器之過患有叁種:一、不住質直之過患,二、不具智慧之過患,叁、不具希求之過患。前兩種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的是第叁種。

  辛叁、不具希求之過患分叁:一、失壞涅槃清淨因果之理;二、輪回雜染不退之過;叁、教誡信解甚深見義。

  一個對聖者的善說之義沒有希求心的人,會産生兩大過失:首先,他會失壞清淨涅槃的因與果;其次對他來說,雜染的輪回不會退失。在講了這兩大過失後,聖天菩薩接著教誡了要信解甚深的空性見之義。

  壬一、失壞涅槃清淨因果之理分叁:一、于果失壞所得過;二、于基失壞正見過;叁、于道失壞進止過。

  癸一、于果失壞所得過

  聖者的善說之義,最究竟的也就是甚深空性見。對此沒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一個過失,是得不到殊勝的佛果。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難作,

  

愚夫逢善導,而無隨趣心。

  難詞釋義

  善導:即導師能善巧引導的佛。

  頌文直解

  《廣大遊戲經》中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猶如甘露之法吾已得。”如所說般,智者導師佛靠自力證悟甚深實相義,自己進入了寂滅之涅槃,這是極爲稀有、難作的事業。但是愚癡的凡夫,即使遇到了如此殊勝的善導,而因爲沒有希求心的緣故,也不會生起隨善導而趣入涅槃之心。

  釋義

  本頌前兩句講的是佛憑自力而最終獲得涅槃,後兩句講的是愚夫即使遇到了如此殊勝的導師佛,但因爲對甚深空性見沒有希求心,也不願意走向涅槃。

  對甚深空性見有極大希求心的人,不會甘于被常樂我淨等種種假相蒙蔽,而會一直求取諸法的實相,最後會發現諸法無常、苦、無我、不淨的世俗真相,直至空無自性的勝義真相。譬如當年悉達多太子走出王宮,經過東南西叁座城門時,分別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就認識到了老病死等苦才是人生的真相,而種種享樂只是表面的假相。後來經過北城門,見到了修行的僧人,便激起了出家修行、求得真理的決心。而一般的人,如果生病了,或者親朋好友去世了,雖然短期內也會産生一些震動,對無常相感到畏懼,但是因爲心裏缺乏對勝義實相的希求心,沒過多久,又恢複到了執著常樂我淨的狀態。似乎這些生老病死的苦根本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這樣的人,更不可能去精進求取萬法皆空的勝義實相了。即使遇到善導的佛,他們也依然無動于衷,不會隨佛而聞思修趣入涅槃,這樣的人就是愚蒙不化的人。

  希求心非常重要,有了希求心,就會有濃厚的興趣,這是行動力量的源泉。一個人如果對世間名聞利養有希求心,就會不由自主去投機、鑽營;如果他對出離輪回、或者解脫有希求心就會自覺地喜歡修習聲聞、緣覺法門;如果對度化衆生有希求心,就會精進修習大乘菩薩行法門;如果他對于甚深實相般若有希求心,那就必定會精進聞思修大乘的精要——般若法門。

  在聽法的諸位道友,大家想一下,你願意做這裏的智者還是愚夫呢?爲了要成佛度化衆生,你應該要像智者那樣,對諸法皆空的甚深正見産生希求心,而且這個希求心是要越強烈越好,這樣就會珍惜和充分利用現在聞思修佛法的善緣。說實在的,現在學習佛法的機會不缺,但是如果你的希求心不強的話,那麼你就變成聖天菩薩這裏說的愚夫了。

  癸二、于基失壞正見過

  對甚深空性見沒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二個過失,是會失壞對空性這一萬法之基的正見。

  

不知無怖畏,遍知亦複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難詞釋義

  不知:此處指不了知空性之義。

  遍知:此處指周遍了知、完全盡知空性之義。

  頌文直解

  如果對甚深空性之義一無所知,就不會生起怖畏之心,反過來說,徹底了知了空性之理,如實見了空性,怖畏也會徹底退失。所以,可以確定地說:對空性之義僅略知少分,不知道空性真正的意義並且沒有希求心的人,會對其生起怖畏。

  釋義

  不同的人,因爲對空性之義理解不同,而有叁種反應。本頌前兩句指出了對空性之義不生怖畏的兩種人。以此爲對照,而在後兩句指出了對空性之義生起怖畏的人,是那種一知半解又沒有希求心的人。

  對空性之義完全不了解的人,因爲不懂得空性、無自性等這些能诠句所诠釋的意義,就算每天都在念《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等經文,他的心裏也不會有絲毫的畏懼,這就是“不知無怖畏”的意思;而如果一個人通過聞思,對空性之義産生了定解,或者通過修習已經如實現見了空性,那麼他對空性之義的怖畏就不會産生,這就是“遍知亦複然”的意思;而對空性的意義有所了解,但是沒有希求心的人,聽說涅槃境界中空無所有,他就害怕失去我與我所,因此對空性産生了畏懼,這就是“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的意思。

  大家想想,就像數論外道發現了許多世俗變異相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正確觀察了,但是他們心裏害怕失去我與我所,不敢按照所發現的事實那樣如實的徹底放下,還是去增益、編造出了自性與神我這兩個實有的勝義谛。如果他們對甚深空性見有希求心,能夠完全如實地去觀察,那麼他們就不會被我執、我所執這種邪執所誤導,而增益出種種的遍計我等等的問題了。

  這就像黃昏的時候,路邊有一條繩子,路過的人中,沒有見到這條繩子的人,根本不會害怕;已經知道這是一條繩子的人,也不會害怕;而那些見到繩子後還以爲這是一條蛇的人,就會禁不住嚇一跳。還有,騎上大象,有被大象甩下來受傷的危險。對此一無所知的人,一點也想不到面臨的危險會很冒失的騎上去;訓練有素的人,知道如果駕馭大象,騎上去也不會害怕;而那些知道騎大象的危險又沒有駕馭經驗的人,是怎麼也不敢騎上去的。

  所以對甚深空性見有希求心非常重要。像這樣的人,就能完全按照如實觀察,接受生死輪回的生,只是假苦的生,生死輪回的滅,只是假苦的滅,接受本來無我、諸法皆空。這樣對空性、對涅槃一點也不會生起畏懼。

  癸叁、于道失壞進止過

  對甚深空性見沒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叁個過失,是在修道時,功德不會增進,煩惱等過失不會終止。

  

生死順流法,愚夫常習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頌文直解

  凡夫對我執等順生死之流的法,一直在串習沒有停止過,而對于逆生死之流的無我之義,卻從未修習過,所以對于還滅生死之法——證無我之義,沒有希求之心,反而生起怖畏。

  釋義

  順生死之流的法是我執、煩惱、惡業、有漏的善業等等。凡夫在生生世世中一直愛著著我,沒停止過計較我的得失,無數次的生起煩惱,因此在不斷造各種惡業。當然凡夫偶爾也造善業,但因爲沒有出離心等的攝持,所以也只能感得輪回中的善趣,無法出離輪回。逆生死之流的法包括出離心、菩提心等,而最根本的是直接對治我執的空性智慧。對這些殊勝的法,凡夫卻未曾修持過。

  凡夫順生死流的習氣很重,逆生死流的習氣很薄弱,就像豬一樣,只喜歡鑽到糞穢之中,對幹淨的地方、潔淨的食物反倒沒有希求心。這樣的人,即使開始聞思修行,他的功德也不會增進,過失不會減退。而如果他具有了求取甚深正見的希求心,那麼他就不會滿足虛幻的輪回。他的這種希求心,就能抵禦順生死流的習氣。這樣他的修道功德就會增進,過失就會減退。

  壬二、輪回雜染不退之過

  對甚深空性義沒有希求心的人,容易因爲障礙他人聞思修空性正見,而不能出離輪回。

  

諸有愚癡人,障他真實見,

  

無由生善趣,如何證涅槃。

  難詞釋義

  諸有:此處指一切。

  真實見:指對諸法真實性——空性的見解。

  頌文直解

  對于甚深之義,沒有希求心,並且因愚癡障蔽了心相續的人,對他人聽聞諸法真實性的法等作障礙,則他連人天的善趣都不可能得生,又如何證得涅槃呢?即不可能。

  釋義

  真實的空性見是證得圓滿智慧之因,也是永滅輪回的涅槃方便,能産生不可思議的功德。有了空性見功德之後,就能極快地證得佛果,度化衆生,給無量衆生帶來無窮的利樂。所以障礙他人聽聞空性見,比傷害千百萬人的惡業還要嚴重。犯此過失的人,連得生人天善趣的希望也沒有,更不用說要解脫輪回了。

  修學佛法的人,也可能會犯這樣的過失。舉例來說,比如在道友輔導《中觀四百論》等課程時,聽到他們講的比自己生動,心裏産生了嫉妒,而有意無意的作障礙;或者,當道友來求教空性見解的時候,怕他理解後,名聲上會超過自己,而悭吝不說,這些都是在“障他真實見”。這一點大家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不能讓煩惱做了主,障礙他人聞思修甚深空性見,而使自己造下了嚴重的惡業。

  壬叁、教誡信解甚深見義

  

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

  

屍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

  難詞釋義

  屍羅:梵文音譯,即戒律。

  頌文直解

  毀犯了戒律,僅是惡趣之因,而損壞正見,是長時摧壞自他雙方之因。因此甯可毀犯戒律,無論如何也不能損壞正見。因爲戒律是生善趣之因,而正見,是使自他都決定走進涅槃城的殊勝果位之因。所以對于殊勝之甚深見義,應該一直具有希求心。

  釋義

  本頌通過與修行人最爲重視的戒律作對比,來突出甚深空性正見的重要性。

  “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這並不是說持戒不重要,可以隨隨便便毀犯。戒律是佛法修學的基石,基石不牢,聞思修的功德就無法生起,因此修行人應當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護持戒律。戒律雖然如此重要,但是對修行者來說,比戒律更加珍貴的,是甚深空性正見。

  經中說:甯毀淨戒,不壞正見。護法菩薩在《廣百論釋論》中,從下面叁個方面進行了解釋:一、毀淨戒的人,毀壞的是自己的功德,而失去正見的人,自他功德都會被毀壞,使其他衆生也遭受巨大的苦果、失去無量無邊的利樂;二、毀淨戒的人,常懷慚愧、自我責備,而壞正見者無慚無愧、贊成邪見,又常常貢高我慢;叁、毀淨戒不會增長邪見,而壞正見會使破戒的惡業未生而生、已生增廣,而堅固難壞。

  “屍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這是說,單單的持戒,獲得的是生人天的異熟果,但這仍然是在增長煩惱,沒有脫離輪回之苦。而甚深空性正見能使人證得叁乘菩提,獲得涅槃安樂的離系果。這兩種功德,就有如此巨大的差異。佛在《般若十萬頌》中說:“須菩提,譬如凡所有江河同入大恒河,彼等江河隨恒河而入大海。須菩提,如是五波羅蜜多得般若攝持,則往入一切相智。”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般若品》中說:“此等一切支,佛爲般若說,故求滅苦者,當生般若慧。”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中也作了這樣的開示:“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有的人想,既然甚深見如此重要,能夠直達涅槃,那麼我只需要持有甚深見就夠了,而不需要持戒。這又是歪曲了聖天菩薩的本意。聖天菩薩並不是讓大家不持戒律、單單聞思修空性正見就可以了,而是要使大家在嚴持淨戒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對甚深空性正見的聞思修行。

  庚叁、結成如是區分之義

  

愚甯起我執,非說無我理,

  

一者向惡趣,勝者趣涅槃。

  (唐譯:

  

甯彼起我執,非空無我見,

  

後兼向惡趣,初唯背涅槃。)

  難詞釋義

  一者:指一般的人。

  勝者:指勝過一般的人。

  頌文直解

  在如是了解了法器的差別後,對于智慧不夠的普通人,因宣說與我執相應的法,不應該在一開始就向他們宣說無我之義。經中對此有諸多論述,如說:“甯起我見如妙高山,非惡取空增上慢者。”《中論》中也說:“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鈍根者由顛倒執持空性,或者舍棄空性等,而墮落惡趣,而向智慧具足的人宣說空性後,他會趣入殊勝的寂滅果位。

  (唐譯:甯可劣慧之人生起我執,也不使他們生起空無我見。因爲後者可能會以惡取空而墮入惡趣,而前者只是背離涅槃,因由我愛執而不造衆罪,廣修諸福,脫諸惡趣,不失人天。)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不能向智慧不夠的人宣說無我的空性之理,後兩句提出了根據。

  所謂智慧不夠的人,是在聽聞了空性法後,不知道空性意味著要放下執著,反而在第六意識中想象出了一個空性。在這個想象的空性當中,否定了一切法的存在。沒有世俗緣起,也沒有因果法則。這就完全顛倒了空性的含義,産生了邪執、邪見。也有的人,因爲畏懼而舍棄了空性,對殊勝的空性義進行誹謗。對于這些人,就甯可他們生起我執,而不說無我之理。也就是說,我執雖然不符合正理,但是導致的過失相對較輕。凡夫都有我執,因爲愛惜自己,在聽聞了十善業道後,他們會積累福德,能夠得生善趣。所以經中說:“甯起我見如妙高山,非惡取空增上慢者。”這裏的“妙高山”就是須彌山,“惡取空”中的“惡”是不善于的意思,是顛倒執取空性,這與善取空相反。這句的意思是說:甯可生起像須彌山那樣高的我見,對見聞覺知的法看不破、放不下,而想象出一個顯現之外的斷滅空。也不要顛倒執取空性,成爲撥無因果的增上慢者。

  “一者向惡趣”,是說智慧不夠,而把離一切戲論的空性理解爲斷滅空的人,會撥無因果,因此所作所爲無所顧忌,沒有底線,不守戒律,造下各種惡業,而墮入惡道。

  “勝者趣涅槃”,是說具有智慧,能夠正確理解空性的人,就能夠用空性正見,來直接對治我執,這樣就把産生煩惱與業的根源消除了,因此必定能夠趣入涅槃之城。

  大家在學習的時候,要一直用“質直慧求義”這叁個標准要求自己,就能在聞思修行中克服一切的違品,最終獲得甚深空性正見。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