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七)
破根境品第十叁
前面兩品,已經把“法無我真實性之瑜伽”中的第一科“總說叁時空真實性之瑜伽”講完了,接下來這一品,要講的是第二科“別說內外空真實性之瑜伽”。
丁二、別說內外空真實性之瑜伽分二:一、明勝義空性之真實性;二、明世俗如幻之真實性。
“內”,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外”,是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六根與六境的真實性是自性空,但是世間衆生卻執爲實有,所以聖天菩薩在本品中,主要破除世人對六根與六境的實有執著,闡明它們自性爲空的勝義真實性。在最後,聖天菩薩也闡明了它們具有如幻之相的世俗真實性。
戊一、明勝義空性之真實性分二:一、破以現見成立之法;二、破所立內外諸法。
世間衆生認爲外境是現見到的,所以對此執著最深,但其實衆生並沒有現見到什麼。因此聖天菩薩首先通過破現見,而破除外境。其次分別破除衆生所安立的境、根、識,以及根、識的作業。
己一、破以現見成立之法分叁:一、略說觀察;二、廣說其理;叁、攝義。
庚一、略說觀察分二:一、正說;二、類遮其余。
“正說”,是以瓶子代表外境,並且以色境爲觀察點,說明瓶子並不存在;“類遮其余”,是將此觀察方法,類推到香、味、觸上,以進一步說明瓶子並不存在。
辛一、正說
上一品宣說了法器的差別,並在結尾時說:“有智求勝德,亦愛他真理”。此真理之一,即是見叁世一切法都是以自性無我,也就是本身就是無我,或者說本身就沒有自性。但是實執重的人,卻認爲外、內的一切法都有自性。他們這樣想:只有兔角等不存在的法,無法現見,才是無自性,而瓶子、藍色等等的法,都是可現見的,因此必有自性。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
若見瓶色時,非能見一切,
見真者誰說,瓶爲可現見。
(唐譯:
于瓶諸分中,可見唯是色,
言瓶全可見,如何能悟真。)
難詞釋義
色:此處指眼所見之色境,或者說色塵,非指色蘊。
見一切:指見瓶子之一切,也即見完整的瓶子,包括地、水、火、風、色、香、味、觸。
見真者:指了知了瓶等諸法真相之人。
頌文直解
一個人在見到瓶子的色塵的時候,並沒有現見到瓶子的一切。因爲瓶子的世俗自性是八事,所以凡是已經了知真實的智者,誰會說瓶子可以現見呢?
(唐譯:眼等諸根各自取自己的境,互相之間不會混雜。其中眼根見到的只是色塵,而瓶子包含了色、香、味、觸四塵等法。但你說見到瓶子,等于見到了瓶子的一切。連這些現前的事你都有錯誤,怎麼還能相信你證悟了真相呢?)
釋義
本頌前兩句,以色塵爲例,指出眼根見色塵時未見到瓶子,間接也說明了鼻根聞到香塵、舌根嘗到味塵、身根觸到觸塵時,也都沒有見到完整的瓶子。後兩句以證悟者的瑜伽現量,進一步說明並沒有可以見到的瓶子。
有的人想,如果沒有瓶子,那麼那些用來裝水、插花的又叫什麼呢?它們不就是瓶子嗎?答:這些名言中所謂的瓶子,實際上只是八事而已。欲界中的色法,除了聲音和五根以外,都是由八事所構成的。所謂的瓶子,就是依于八事而建立的。什麼是八事呢?八事是地、水、火、風這四大,加上色、香、味、觸這四塵。
那麼八事之中,眼、耳、鼻、舌這四根,是感受不到地、水、火、風這四大的,因爲只有身根才能觸到四大。那麼對于眼根來說,在八事中只能感受其中的一事,也就是只能見到色塵,其他的七事根本就不能見到。這就是“若見瓶色時,非能見一切”的意思。
由于見到的只是色塵,沒有其他的七事,更沒有瓶子,所以聖天菩薩說:“見真者誰說,瓶爲可現見。”
既然實際上沒有見到瓶子,但大家又明明覺得眼前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瓶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知道,房子是由木頭、砂石而構成,所謂的我是依五蘊而假立。現在大家再分別去觀察木頭、石頭,這時候房子就見不到了;或者分別去觀察五蘊,這時候我也消失了。那麼同樣地,在一個所謂的瓶子上,分別去觀察八事的時候,瓶子也就見不到了。那麼瓶子是怎麼來的呢?它是世間人根據八事以分別心假立、構想出來的。也就是說,不是你用眼睛親眼看到了瓶子,而是你的分別心,在眼根所見的色塵的基礎上,構想出了一個瓶子。這個所謂的瓶子,不在外境,而是在你的分別心裏。經過無始以來漫長時間的串習,你對這個瓶子有了深深的執著,並認爲它有自性,是實實在在的,就在外面,就在自己的眼前。
瓶子只是一個代表,實際上大家看到的所有外境,也都只有色塵,也就是以各種顔色爲主的顯色,和各種各樣形狀的形色。像現在的經堂裏,大家四周看一看,以爲看到了柱子、法座、人的身體、地板等等的法,但其實大家看到的,只是八事中的色塵而已,也就是各種各樣的顔色、形狀等等。這些柱子之類的法,不是你的眼睛看到的,而是你的第六意識在色塵的基礎上分別、增益出來的。由此可見,大家的分別心有多麼地重,有多麼地具有欺騙性。如果相信了這個分別心,那麼大家就完全被分別心出賣了,並且會做出許多不符合真相的事情,會招感各種的身心痛苦。因此,在認真學習這些中觀法義之後,就應當在法義的指導下,進行如理觀察,開啓自己的智慧,去除錯誤的分別、執著。
辛二、類遮其余
前面已經通過觀察色塵,闡明了並沒有眼睛可見的瓶子。接下來,聖天菩薩把對色塵的觀察方法,類推到香、味、觸這叁塵上。五境中還剩下一個聲塵,則放在本品後面的“破其作業”這一科裏進行觀察。
諸有勝慧人,隨前所說義,
于香味及觸,一切類應遮。
頌文直解
具有殊勝智慧的人,根據前面所說對色塵是否能現見的觀察方法,應當對一切同類,即香、味、觸也作同樣的遮破。
釋義
世間人們感受到香、味、觸的時候,也同樣不認爲僅僅是感受了香、味、觸而已,而會認爲感受了一個完整的東西。但是,鼻根只能聞氣味、舌根只能嘗味道、身根只能感受觸與四大。它們與眼根一樣,都不可能感受到自己所取的境以外的法。也就是說,它們能感受到的,都只是單獨的境,其他的境一點都沒有取到。
那麼這些根合起來,是否就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外境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爲根是各自取各自的境,在取境之外,它們不可能聯合,因此境之間也就不可能合並。
比如說,吃飯的時候,鼻根只聞到了飯菜的香氣,聞不到其他的色塵、味塵、觸塵。同樣,舌根在嘗到酸甜苦辣等味道時,身根在觸到輕、重、澀、滑等觸塵時,也都感受不到任何其他的塵。
因此,已經了知真相的人,在他們的境界中,感受的都是別別分開的色、香、味、觸。比如說,他們知道只是嘗到了甜味、聞到了香氣、觸到了軟,而不會說吃到了糖、聞到了香水、碰到了棉花。
這兩個偈頌的法義是非常有啓發性的,可以說是顛覆了世間人對這個器世界的認識。大家在學了之後,一定要舉一反叁,不斷地去觀察、練習。在研討的時候,針對日常的見、聞、嘗、觸,多舉些例子,要理解到根所取的只能是各自相應的境,根本就不存在一個綜合了八事的完整的法。
接下來聖天菩薩再具體說明觀察之理。
庚二、廣說其理
設問:瓶子與瓶子的色塵並不是異體,正因爲瓶子上遍布了色塵,所以人們看到了色塵,也就看到了瓶子。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
若由見色故,便言見一切,
由不見余故,色應名不見。
(唐譯:
若唯見瓶色,即言見瓶者,
既不見香等,應名不見瓶。)
頌文直解
如果僅僅因爲眼根看見了瓶子的色塵,便說也見到了其余一切未見到的香等塵,那麼也可以說,因爲沒見到其余的香等塵,所以見到的色塵也應成不能見到。
(唐譯:色法是由衆多的部分和合起來的,如果說其中的一個部分就等于整個法的名稱,也就是說見到瓶子的色塵,就等于說已經見到了瓶子,那麼其余的香、味、觸等既然不可見,而且數量比色塵更多,因此應順從多數,而說瓶子不可見。)
釋義
聖天菩薩這裏是用根據相同的應成因來遮破。
瓶子由八事組成的,而八事中僅色塵可見。有人說:色等八事與瓶子不異,所以只要眼根見到了色塵,就等于見到了所有八事,也就是全部的瓶子。那麼反過來,未被見到的其余七事,它們從來都未被見到過,因此色塵也就不應該被見到了。
《四百論廣釋》中還說到了偈頌的另一種理解方法。也就是說,有人認爲色塵與瓶子不異,所以說見色塵,等于見了瓶子。那麼其余未見到的七事同樣也與瓶子不異,這個根據是完全相同的,這樣也就可以說因爲其余七事沒有被見到,所以瓶子也沒有被見到了。同樣的根據,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可見這樣的根據是不合道理的。
世間人眼根見到的,僅僅是色塵而已,根本沒有什麼瓶子。所以雖然大家都說看到了瓶子,但這其實是違背事實的。聖天菩薩用根據相同的應成因,就清楚的指出了這個錯誤。
設問:根據上面的分析,說明確實沒有見到瓶子。但是至少色塵被見到了,因此,間接而言,瓶子還是被見到了吧?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聖天菩薩對此回答說:
即唯于瓶色,亦非現見性,
以彼有彼分,此分中分故。
(唐譯:
有障礙諸色,體非全可見,
彼分及中間,由此分所隔。)
難詞釋義
即:這裏是即使的意思。
彼分:較遠的部分。
此分:較近的部分。
中分:中間的部分。
頌文直解
即使只就瓶子的色塵而言,也並不能被現見到。爲什麼呢?因爲瓶子有較遠、中間、較近的部分,因此瓶色也不可能被圓滿見到。
(唐譯:有障礙的色塵,並非都可被見到,因爲它的彼分、中間部分,都被此分所隔開了。就像牆壁,只能看到面前的一部分,其余的都不可見,所以說色塵應順從不可見的多數部分,而說不可見到。)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瓶子的色塵也不可能被現見,後兩句進行了論述。
不但瓶子不可現見,即使瓶子上的色塵,也不可能被現見到。因爲色塵具有質礙性,有遠近的距離。其中遠的、中間的都被較近的色塵擋住了,是見不到的。那麼較近的色塵呢?也同樣是由遠、中、近叁部分組成,所以也只有更近的部分才能被見到。
比如一個花瓶,較遠的部分是它的背面,中間的是瓶子的內腔,這兩個部分都被擋住了,只有較近的前面部分才能被看到。而較近的前面,實際上又可以分出遠、中、近叁部分,這同樣又只有較近的可以看到。按這樣的方法不斷進行觀察,就會發現被擋住的色塵越來越多,能見到的色塵越來越薄、越來越輕。
那麼分到最後,眼前瓶子的色塵終于分成了兩個極微,較近的極微擋住了較遠的極微。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了比極微大的法,都不可見,也就是偈頌裏說的“即唯于瓶色,亦非現見性”。那麼大家之前認爲的能見的瓶色,在境中其實根本不存在,那它們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它們就如同瓶子一樣,都是第六分別識增益出來的。
如果大家如理作這樣的觀察過程的話,那麼心中因瓶子和色塵而産生的厚重感會越來越輕,會感覺越來越輕松,這就是如理觀察所産生的力量。
庚叁、攝義
極微分有無,應審谛思察,
引不成爲證,義終不可成。
難詞釋義
分:支分、部分。
頌文直解
極微是有支分還是無支分,也應同樣仔細作觀察。因此,以尚未成立的極微,來安立現見,並以此證明有外、內諸法,這並不合理。
釋義
按照金剛屑因不斷地分割,色法最終被分到了極微。如果極微也可以分出支分的話,那麼極微就變成可分,不是極微了。而如果極微沒有支分,就如同零一樣,並不存在,無法被眼根現見。這樣極微是否能被現見尚未被證明,就不能以極微來證明色塵與瓶子等可以被現見。
要注意的是,這裏雖然破了瓶子的現見、色境的現見,但是這是在作勝義真相的觀察。在勝義中,確實沒有量與非量的差別,如佛在《叁摩地王經》中說:“眼及耳鼻非正量,舌及身意亦非量,若此等根爲正量,諸聖者道複何爲?”但是在名言中,卻可隨世俗而承許有如幻的現量、非量。如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說:“現量、比量、譬喻量及聖教量,依于四量了知世間之義。”如此而承許了名言中的正量。《入中論自釋》中說:“如是思擇真實義時,唯諸聖者方是正量,異生則非。”以此承許了名言淨見量;又《入中論》雲:“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以此承許觀待淨見量,世間量則非爲量。
因此,這裏雖然抉擇了內外根境的勝義空,但是在不作勝義觀察,從世間無患根識而言,並不否定瓶子可現見、色等境可現見。在名言中不須破假立的緣起顯現分,只是原先認爲這顯現分是實有的,現在要明白這只是假立的。所以不必要破名言中假立的緣起顯現,要破除的是內心裏對它的實有執著。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