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五)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五)

  破有爲相品第十五

  上一品已經對“特說離邊空真實性之瑜伽”作了“正說”,這一品是“別說有爲法遠離生邊真實性”。有爲法有生、住、滅叁相,住相、滅相都隨生相而生起,假若生相被遮破,則住相與滅相必然也隨之被遮破。所以聖天菩薩在本品著重遮破生相。

  戊二、別說有爲法遠離生邊真實性分叁:一、總破因果體叁法;二、別破生時現在之法;叁、歸攝因果遠離生滅之要義。

  己一、總破因果體叁法分叁:一、明因無生之真實性;二、明體無相之真實性;叁、明果無自性之真實性。

  庚一、明因無生之真實性分叁:一、略說觀察;二、廣明其理;叁、攝無生滅來去之要義。

  辛一、略說觀察

  上一品結束時,以大緣起因闡明了沒有真實的因緣和合,沒有真實的果生起,所謂的因緣生果只是假立的名言。但是沒有理解的人依然認爲,既然有爲法確實從因緣中産生了,就必然具有自性,而不是假立的名言。爲了進一步打破這些執著,聖天菩薩接下來以破有無生因,來繼續破析因緣和合的真相。

  

  最後無而生,既無何能生,

  

  有則本來生,故有豈能生。

  (唐譯:

  

  若本無而生,先無何不起,

  

   本有而生者,後有複應生。)

  頌文直解

  如果有爲法産生于因緣,那麼這個有爲法的果,是已經在因中存在?還是在因中尚不存在,後來才産生呢?如果承許果在因中無,而是在因的最後那一刹那之後才産生,那這個之前並不存在的果,又是從哪裏突然産生的呢?而如果承許果在因中已存在,則本來已經産生、已經存在的果,怎麼可能再生呢?已不需要再生。

  (唐譯:種子等因,到了變壞的階段,能引芽等果産生。如果因中本來就無果,那芽等果又怎麼能在變壞的階段生起?又有說因中已經有果,那爲何只生一次芽,之後就不再重複生?理應不斷地生起才對。本有與生,這兩者意義正好相違。既然是本有,就不必再生;既無有生,便失去果義;既然失去果義,便無有因。這樣就違背了自宗所許的因果之義。)

  釋義

  本頌以破有無生因,來破承許有爲法有自性。第一句提出因中無果而生果,第二句對此遮破;第叁句遮破因中有果而生果。

  有的人認爲,既然有果産生,那麼所生的就是實有的果。針對這樣的邪見,聖天菩薩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因中沒有果,是因滅後産生的;二是因中早已有果,並在因滅後再次産生了。

  “最後無而生”,就是指因中無果,果在因滅後産生。這裏的“最後”,是指因的最後刹那,也就是在因滅去之前的那個刹那;“無”,是指這個最後刹那中,果依然是無;“而生”,是指果在下一刹那出生了。

  其實很多人都持這樣的觀點,認爲因滅去後,它的果緊接著就出生了。比如認爲在種子的最後刹那滅去後,芽就會破殼而出。但是這就産生了一個大問題,即“既無何能生”。也就是說,在因的最後刹那時,果還沒有絲毫蹤影,那麼等這最後刹那滅後,因已經徹底消失了,那麼這個所謂的果,又是從哪裏鑽出來的呢?如果已經徹底消失了的東西,還能繼續生起果,那不就亂套了,就連龜毛、兔角都能生果了,所以這是極不應理的。寂天菩薩也在《入行論·般若品》中說:“縱以億萬因,無不轉成有。”無就是無,縱然對無施加以億萬種因緣,也絲毫改變不了無的性質,不可能轉變成有。

  那麼如果反過來,認爲果在因中已經有了,這說明這個果早已經産生了,即“有則本來生”。既然已經有了,那就已經處于住了,怎麼還能再經曆生呢?所以說:“故有豈能生。”

  接下來繼續分析因中無果及有果的過失。

  

  果若能違因,先無不應理,

  

  果立因無用,先有亦不成。

  難詞釋義

  違:違變、改變。

  先:指在因位。

  頌文直解

  同樣,如果果在生起的過程中,對因作了改變而使因變壞,這說明在因中已經有果,如果無果,則如兔角一樣,不能起到作用,所以因位無果就不合道理。而如果說果在因中已經建立,則已不需要再生,這樣因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因中先有果也不成立。

  釋義

  本頌前兩句遮破因中無果,後兩句遮破因中有果。

  “果若能違因,先無不應理。”勝論師說:如果因不變壞,果就無法生起,所以因的變壞,是果所造成的。如果這樣成立的話,則說明在因位果已經存在,因此不能說因位無果。

  “果立因無用,先有亦不成。”數論師說:在自性的憂、喜、暗叁德中,已經先有了各種色法的果體。這樣果既然已經存在,不需要再産生,因就沒有任何作用,因此不可能存在。所以說因中先已有果,也不成立。

  需要注意,這裏的遮破是無遮,而不是非遮,也就是說,遮了之後,並沒有再作安立。比如,前兩句破了因中無果,僅是破了勝論師的這種執著,並非意味著要承許因中有果。後兩句也同樣,在破了數論師的因中有果後,並不是意味著要承許因中無果。

  接下來,聖天菩薩從因沒有生果的時間,來破有果産生。

  

  此時非有生,彼時亦無生,

  

  此彼時無生,何時當有生。

  難詞釋義

  此時:指果已生起之時。

  彼時:指果未生起之時。

  頌文直解

  果已經生起時,不能再有生,果未生之時,也無有生。既然這兩種時候都沒有生,除此之外何時能有生呢?即不可能有生的時間。

  釋義

  本頌第一句破果已生時還有生,第二句破果未生起時有生,後兩句破此外有生。

  “此時非有生”,是說果已經生起了,就不可能再經曆生。凡是生,都是指生出新的法,已經有的法,當然不可能再去生一回。

  “彼時亦無生”,是說果還沒有生成的時候,也不會有生。這個原因可以從叁個方面觀察。首先,從果的體來看,在果未生起的彼時,並不存在,就如同龜毛、兔角一樣;其次,從果的作用來看,在彼時,連果的體都沒有,又怎能有果的作用呢?所以從作用看,果也沒有生;最後,從因與果的名言安立上來看,既然芽等果都沒有産生,那怎麼可能認定種子等法是因呢?只有産生了果的法,才能被稱作是因,現在什麼都沒有産生,種子等法自然就不能被稱作是因。既然不是因,當然也就沒有生。

  “此彼時無生,何時當有生”,是說對一個所謂的果來說,此時、彼時,已經包含了一切的時間,既然都沒有生,那除此之外,就再沒有其他生的時間。

  從上面叁個偈頌的層層破析可以看出,所謂的生、住、滅叁相,其實是在未作深入、徹底的觀察時,純粹隨順無患根識和世俗名言的一種說法,在真實中並不成立。

  辛二、廣明其理分二:一、以金剛屑因闡明;二、破有爲法有生之能立。

  壬一、以金剛屑因闡明

  “金剛屑因”是抉擇因無自性,也就是沒有真實的因、真實的生的理論。“金剛屑”是比喻,表示這個理論威力無窮,能像金剛杵一樣,把承許萬法從自因生、他因生、自他因共同生、無因生這四種邪見,碎爲微塵,徹底擊破。

  有人問:比如牛奶放久後就變成酸奶,可見牛奶産生了酸奶,因此還是有生。

  答:

  

  如生于自性,生義既爲無,

  

  于他性亦然,生義何成有。

  頌文直解

  就像對于自性來說,不需要再生自性,比如牛奶也不需要再生牛奶,所以對自己而言,不會有生義;同樣,也不能從他性的法中産生,比如牛奶不可能生成酸奶,所以也沒有從他而生之義。

  釋義

  本頌前兩句遮破從自性生果,後兩句遮破從他性生果。

  “如生于自性,生義既爲無”,是說一個法已經存在,不需要、也不能夠再生自己,比如牛奶已經擠好了,可以喝了,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再生牛奶。另外,這也遮破了數論師所說的憂、喜、暗等叁德。數論師說:憂等叁德在失衡後生起諸法時,諸法的自性依然是叁德,沒有變異。既然自性不變,說明相與用同樣也不可能有變,這樣就應成什麼都沒有改變,所以也並沒有生。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同樣指出自生的過失:“彼從彼生無少德,生已複生不應理,若計生已複生者,此應不得生芽等,盡生死際唯種生。”也就是自生具有無義生、重複無窮生、唯種子生的過失。

  “于他性亦然,生義何成有。”“于他性”是指一個法從其他的法中生起,比如酸奶,就是牛奶放久後變成的,這是衆生普遍持有的觀點。但作真實的觀察,就可以知道他性的法,不可能作爲生因,就像牛奶,不可能成爲生起酸奶的因。《入中論》中也說:“若謂依他有他生,火焰亦應生黑暗,又應一切生一切,諸非能生他性同。”就是說,他生具有“是因非因産生一切是果非果”的過失。

  接下來聖天菩薩又從生、住、滅叁相的安立來破生。

  

  初中後叁位,生前定不成,

  

  二二既爲無,一一如何有。

  難詞釋義:

  初、中、後:指生、住、滅。

  二二:任何兩相。

  一一:任何其他一相。

  頌文直解

  在有爲的果産生之前,必定沒有這個果最初的生、中間的住、最後的滅。若有人想:果産生之後,依次而有生、住、滅叁相,所以有爲法必有自性。但這並不應理,因爲叁相本身都不能成立。原因是:叁相是互相依存的,沒有了任何其中的兩相,第叁相如何能獨自存在呢?即是根本不可能獨自存在。

  釋義

  本頌前兩句破果生起之前有生、住、滅叁相,後兩句破果生起之後有生、住、滅叁相。

  “初中後叁位,生前定不成”,生、住、滅叁相需要依靠“有”才能成立,也就是首先需要存在這個法,才會有它的叁相。因此在果産生之前,叁相都必定不可能成立。

  有的人想:在果産生之後,依次就出現了生、住、滅叁相,以此就可以說明這個果是真實存在的。但這並不合理,因爲在真實的觀察中,生、住、滅叁相本身都無法成立。這就是“二二既爲無,一一如何有”的意思。

  具體來說,叁相在時間上是錯開,而不重合的。比如在生的時候,住、滅是不存在的。這樣如果作真正的觀察,也就是以勝義理進行觀察,就會發現在生相時,其他兩相都不存在,沒有任何可以觀待、參照的對境,這樣怎麼能確定生相呢?如果有人說:衆生心中可以估計出以後的住相,並用來與之進行對照,這樣就可以把前面的安立爲生相。這種安立方法,正好說明了這個生相,只不過是有情的分別心安立出來的世俗幻相,是分別心假立的名言。中觀師並不否認世間衆生見到了這些名言,但根本不會承許它們的真實性。

  同樣,住相也面臨了相同的困境,也就是這時生相已經徹底消失了,滅相還沒有生起,那有什麼根據來確定這是住相呢?唯一的根據,就是對生相的回憶,以及對滅相的估計。但這些也都是分別心假立出來的名言法,僅僅是虛假的安立。

  接下來對本科進行總結:

  

非離于他性,唯從自性生,

  

故從自他俱,其生定非有。

  (唐譯:

  

非離于他性,唯從自性生,

  

非從他及俱,故生定非有。)

  頌文直解

  總之,有爲法的生不應理。即瓶子是不可能離開陶胚,從瓶子自體中産生。並且瓶子也不可能從陶胚中産生,因爲陶胚的自體也同樣不能成立。而自、他二俱更不可能。因此,從自、他,以及自、他二俱中,都不可能有生。

  (唐譯:一個法在某個時間不能自爲因果,因此一個法並不能離開他體,而唯從自體生;一個法也不能從他體生,因爲法生之時,還沒有自體,既然沒有自,也就沒有他,所以也不是他生;從自他中俱生也不應理,因爲這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過失。所以說諸法必定無生。)

  釋義

  本頌前兩句直接破了自生,間接破了他生與自他俱生;後兩句得出了不能從自、他、二俱中生果的結論。

  “非離于他性,唯從自性生。”瓶子等法不能自爲因果,所以無法自生。瓶子的生起離開不了陶胚等他性的因緣,如此也說明了瓶子並沒有自體。那麼既然瓶子的生起離不開陶胚等法,是否就說明瓶子就是從陶胚生起的呢?其實不是,因爲陶胚也需要依靠泥土等因緣,所以也沒有自體。而沒有了陶胚,瓶子就沒有了因緣,因此瓶子也並非從陶胚等他性中生起。這樣就遮破了他生。至于二俱生,會同時具有前面兩種過失,因此也並不成立。所以聖天菩薩總結說:“故從自他俱,其生定非有。”

  這裏要再次強調,說瓶子等法的生起不能離開陶胚等的因緣,這是無遮,而不是非遮,也就是不能據此認爲瓶子是從陶胚等因緣生起。這樣就不會錯解中觀宗的本意。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