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四)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四)

  前面從六個方面,清楚地诠釋了離一多因的道理,接下來對此進行總結。

  辛叁、攝要而說分二:一、正說;二、以此能遮其余之理。

  壬一、正說

  

審觀諸法時,無一體實有,

  

一體既非有,多體亦應無。

  頌文直解

  如是于總及別等的內外任何法,以離一多因觀察時,沒有實有的一體。一體既然沒有,因此更不可能聚集成多體,而成立爲依緣而起的大空之相。如《入中論》雲:“功德支貪相薪等,有德支貪所相火,如觀察車七相無,由余世間共許有。”

  釋義

  本頌闡述了離一多因的定義。其中前兩句說諸法都沒有實有的一體,後兩句進一步否定了多體。

  離一多因的關鍵是離一,因此前面聖天菩薩對離一進行了廣說,大家對此要融會貫通,深入領會。理解了“離一”後,“離多”也就自然理解了。

  萬法沒有一,更沒有多。但是大家自己反觀一下,在你的境界裏,有什麼不是一體的?要知道,在凡夫的心裏,執著了很多的一體,而忽視了這些法的多體。比如大家會認爲有一根柱子、一座漢經堂、一個五明佛學院,一個色達縣、一個四川省、一個中國、一個地球,甚至一個太陽系、一個銀河系。大家在這樣說的時候,都是把這些法當作實有的一體,也就是當作一個完整的法。但實際上呢?構成這些法,並且起作用的,僅僅只是它們的支分而已。而它們的支分,同樣是由更小的支分構成。分析到最後,八事、四大種,乃至極微都不能成立。那麼善于思維、觀察的人,就會知道,既然這些粗粗細細的一體法,本來都不存在,實際都沒出現過,那就只是衆生的無明妄識分別、增益出來的,就像夢裏的所有現象,全都是夢心分別、增益出來一樣。或者用現在常說的一個詞來說,就是自己“腦補”出來的。因爲大家增益出了這些一體法,並且還執著爲實有,由此而起煩惱、造業,而在輪回中流轉。那麼解鈴還須系鈴人,大家想要不感受苦果,不流轉輪回,就得把這些實際是虛妄,卻被執爲實有的種種一體法,全都看破。這是修學中觀法門應該用功的地方。

  在前面的偈頌中,聖天菩薩以瓶子爲例,對外面的器世界,或者說物質世界,用離一多因進行了分析。離一多因當然也同樣可以用來分析心識,比如靜命菩薩的《中觀莊嚴論》就用離一多因,對心識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壬二、以此能遮其余之理

  這裏的“其余”,是指外道的教理。前面用離一多因,主要遮破了內道承許的四大種與四大種所造色,下面一頌將指出,離一多因同樣適用于遮破外道的教理。

  

若法更無余,汝謂爲一體,

  

諸法皆叁性,故一體爲無。

  難詞釋義

  叁性:有些外道認爲一個法上有叁性,比如勝論師認爲每個法上都具有實、一、有叁性,數論師認爲色法的自性具有憂、喜、暗叁性。

  頌文直解

  如果實有的地極微上,沒有其余的極微,所以你說地極微是實有的一體,那麼爲何還承許地極微上有實性、有性、一性這叁法?同樣在德性上,也應該有所謂德性、有性、一性叁法。因爲你承許任何法上都有叁性,所以並沒有一體的法。

  釋義

  本頌以彙集相違因,遮破存在實有的一體法。第一句是外道認爲存在實有一體法的理由,第二句是外道認爲存在實有一體法的結論,第叁句引用外道的任何法都有叁性的觀點,第四句以此否定存在實有的一體法。

  “若法更無余,汝謂爲一體”,這解釋了什麼是一體法。即一個法上,沒有任何其余的法,也就是這個法已經非常純了,無法再分出其余的法,那麼這個法就是一體的。打個比方,即使純度是99.999%的黃金,還不算是一體法,因爲還有雜質。那麼什麼樣的法能算得上是一體法呢?勝論外道就認爲,地大極微就是一個實有的一體法,原因是,在地大極微上,不存在其他叁大的極微。但是這個觀點被勝論師的另外一個觀點遮破了。那個觀點就是勝論師認爲的“諸法皆叁性”,即任何一個法,都同時具有實性、一性、有性;而且在這叁性上,每個性又分別有它們的實性、一性、有性。既然有不同的性,那必然有不同的體,這樣就不存在一體的法,所以說:“故一體爲無”。

  數論外道則認爲一切色法的自性是實有的一體法,但同時又認爲自性由憂、喜、暗叁者形成,這同樣也産生了矛盾,說明自性並不是所謂的實有一體。

  這以上用離一多因闡明了,一切法的真實性都是離邊的大空。接下來用破有無生因繼續揭示,諸法本來是大空的真相。

  庚二、說觀察果之破有無生因

  果在産生之前,已經在因中存在,這叫“有而生”;並未在因中存在,這叫“無而生”。對這兩種情況全都遮破的正理,即是“破有無生因”。

  

有非有俱非,一非一雙泯,

  

隨次應配屬,智者達非真。

  難詞釋義

  雙:即既是一體,也非一體。

  泯:即既不是一體,也不是非一體。

  頌文直解

  智者把在因中有果、因中無果、因中既有果又無果、因中既非有果又非無果這四種承許,依次而配因果一體、因果非一體、因果既一體又非一體、因果既非一體又非非一體,即能了達這些承許,並非真實成立。

  釋義

  第十一品的“破時品”中說:“若執果先有,造宮舍嚴具,柱等則唐捐,果先無亦爾。”這個偈頌,用到的就是破有無生因。法尊法師在《入中論自釋》中,把這個偈頌翻譯爲:“若許已有果,及計尚無果,柱等莊飾屋,此義應非有”。兩個翻譯意義相同,但因爲後者更接近藏文的語句順序,所以下面就用後一個翻譯來解釋。

  一、因中有果:數論師說,作爲因的自性中含有一切色法,當自性失衡的時候,作爲果的色法就依次産生了。這就犯了因果一體的過失。對應的偈頌是:“若許已有果,柱等莊飾屋,此義應非有。”

  二、因中無果:勝論師說,所有萬法具有同一個“有”(也就是萬法的存在,即六句義中的同句義),而萬法(也就是實句義)與“有”並不相同。有是因,萬法是果,這就犯了因果異體的過失。對應的偈頌是:“若計尚無果,柱等莊飾屋,此義應非有。”

  叁、因中既有果又無果:裸形外道認爲,諸法的有是完全相同的,與各不相同的諸法是非一非異的關系。這就犯了雙俱過失,也就是把上述數論師的因果一體,以及勝論師的因果非一體,這兩個過失同時都犯了,這就相當于:“若許已有果,及計尚無果,柱等莊飾屋,此義應非有。”

  四、因中既非有果又非無果:有的外道說,諸法非是有,也非是無。按照這樣的觀點,應成他們都無法開口說話。比如他們一說瓶子、柱子、人、國家等等,就違背了非有,說沒有龜毛兔角,就違背了非無。這是最低劣的觀點。

  接下來再用大緣起因來揭示,諸法本是大空的真相。

  庚叁、說觀察一切之緣起因分二:一、明于緣起義愚蒙之過;二、由此說大緣起因。

  “大緣起因”,是根據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形成的道理,得出諸法都是無自性大空的結論。

  辛一、明于緣起義愚蒙之過

  

于相續假法,惡見謂真常,

  

積集假法中,邪執言實有。

  難詞釋義

  惡見:即顛倒的,將招感苦果的見。《成唯識論》中說:“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求,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

  頌文直解

  諸行本來刹那無常,而刹那的相續都是假法,但世間人對此不了達,産生了諸行是真實且恒常的惡見。同樣地,諸法本來是因緣積聚的假法,世間人對此不了達,産生了自性實有的邪執。

  釋義

  本頌前兩句闡明諸法本是刹那法連接成的假法,具有惡見者卻認爲諸法是真實、常恒的;後兩句闡明諸法本是因緣積集的假法,具有邪執者卻認爲都是實有的法。

  “于相續假法,惡見謂真常”,從本體來說,有爲法都是當生即滅,前後刹那都沒有關系,就像油燈一樣,每一刹那的燈火都是不同的。但是由于前後相鄰的兩個刹那法極其相似,凡夫見了後,就誤以爲前後是一體,因此産生了有爲法是真實、恒常的見解。這種見解,導致造業而産生輪回,招感衆苦,所以被稱爲惡見。

  “積集假法中,邪執言實有”,從因來說,有爲法之所以刹那遷變,是由于它們都是因緣積集而成的,時刻都受因緣的牽製。任何一個因只要稍微改變一點,果就跟著改變。因此,一切有爲法都沒有自性,不是實法,僅是虛假的法。但是凡夫沒有見到因緣的力量,而被果法的表面現象迷惑,將它執著爲有自性的實法。這種執著與惡見一樣,也會招感衆苦,所以稱爲邪執。

  有爲法從本體來說,是相續假;從來源來說,是積集假。可見有爲法的方方面面,都在明明白白地在告訴著一切衆生,它們全都是虛假不實的。而衆生的惡見、邪執,硬生生地將它們看成了真、常、實有。所以我等凡夫,應當按照這些珍貴難得的中觀正理,作如理的觀察,去掉心中的惡見、邪執,還原出諸法大空的真相,這樣就自然解脫了輪回。

  辛二、由此說大緣起因分二:一、以諸法緣起相而遮戲論邊;二、以內有情緣起相滅叁有之理。

  壬一、以諸法緣起相而遮戲論邊

  有人問:既然不許萬法實有,則萬法應成無有,但這怎麼會合理呢?答:不許萬法實有,並不是說沒有萬法,而是說萬法由因緣生,也就是所謂因緣聚合而生。問:因緣生也是生,既然有生,就有實有的所生之果了吧?答:因緣聚合而生,有所生之果,但所生果無有自性,並不實有,如同夢、幻、泡、影等。這極密…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