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甚深的緣起相,是世間衆生極難理解的關鍵之處,所以聖天菩薩解釋說:
若有從緣成,彼即無自在,
此皆無自在,是故我非有。
(唐譯:
諸法衆緣成,性羸無自在,
虛假依他立,故我法皆無。)
頌文直解
凡是因緣生成的法,都只是虛妄的影像,無有自體、無有自性、無有自在。正因爲從色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諸法,都是從因緣生成,都無自在,都是從無中顯現出的空的影像,所以不存在一切有我、無我的粗、細戲論。
(唐譯:諸法都是衆緣所成,無論是生,還是住,都依靠因緣,而無有自在。每一刹那都在生滅,非一、非常,猶如幻化。正因爲諸法都是依其他因緣而立的虛假法,所以既沒有我,也沒有法。)
釋義
本頌前兩句闡明了萬法無自在的原因,以此爲因,在後兩句得出萬法無我的結論。
世間人聽說諸法是因緣聚合而生,就以爲有真實存在所生的諸法。但實際上恰恰相反,因爲“若有從緣成,彼即無自在”。凡是因緣所成的法,看起來似乎有一個虛假的相,但其實這些假相,都被背後的因緣操控著,它們就像傀儡一樣,沒有絲毫的自主能力。
比如說一個瓶子,能夠聚合不散,是因爲通過高溫的燒製,顆粒間的縫隙變小,從而能緊密地結合。顆粒本身並沒有自主能力,當受到高溫的影響時,結合就緊密一些。如果外力敲打的力度超過了顆粒結合的力度,顆粒就又不得不分開,而導致瓶子的碎裂。所以,瓶子只是顆粒暫時聚合在一起的假相,沒有自在。
又比如說人,人的長相、處境等等主要受業力的控製,業力又受煩惱與信心等善根的控製,煩惱又受煩惱種子、非理作意、對境等的控製。比如經常有學佛的人說,我知道不能生煩惱,但是心中的火就是控製不住,嘴裏的兩舌、惡口等也控製不住。這就是人沒有自在的明顯例子。
“此皆無自在,是故我非有”,這是說,因爲一切的有爲法是緣起的,都沒有自在,所以不存在人我,也不存在法我。
平時大家一說“我”的時候,指的是恒常、一體、自在的自己。每天大家都要說起很多次的“我”,尤其在起煩惱的時候,這個“我”好像更加是實實在在、沈甸甸的,但是今後大家在說“我”的時候,就應該順便觀察一下“我”是否受因緣的控製,是否能夠自在。這樣對“我” 的執著就會減少下來。
諸法若無果,皆無有和合,
爲果而和合,聖見彼無合。
(唐譯:
果衆緣合成,離緣無別果,
如是合與果,諸聖達皆無。)
頌文直解
果只有通過因緣和合才能産生,但要是果根本沒有産生,就說明因緣根本沒有和合。諸聖者的後得智,並沒有見到因緣爲果而和合。
(唐譯:諸有爲法由衆緣合成,猶如幻事,沒有實有的體與用。果由衆緣合成,所以離開了緣,就沒有果。如是和合與果,都是隨順世俗的說法,勝義理中無有。所以證得實相的聖者,了達兩者都無。)
釋義
本頌前兩句從理上證明無因緣和合,後兩句以聖者的淨見證明無因緣和合。
“諸法若無果,皆無有和合”,果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如果沒有果,就說明因與緣沒有産生和合,這是很明顯的道理。“爲果而和合”,是說因緣和合的目的,就是爲了産生出果,也就是說,凡有和合,必然有果。但是“聖見彼無合”,是說見到實相的聖者,並沒有見到因緣和合,這就意味著並沒有産生出所謂的果。所以就像《入中論》中所說的那樣:“所見虛妄名世俗”,一切法都僅僅是顯現的虛妄的影像而已。
接下來解釋內有情的緣起。
壬二、以內有情緣起相滅叁有之理
“內有情緣起相”,即是衆生流轉輪回的流轉門;“滅叁有之理”,即是衆生解脫輪回的還滅門。知道了衆生流轉的原因,也就知道了還滅的方便。
識爲諸有種,境是識所行,
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
頌文直解
叁有的種子是執我之識,而境是識所行之處,見境無我時,能見(也就是執我)之識同時消失,從而徹底斷盡貪著之因,滅盡叁有的種子。
釋義
本頌前兩句闡明了有情的緣起相,後兩句講了滅叁有之理。
識能産生煩惱,造下身口意的業,因此使衆生不斷地流轉生死輪回,所以說“識爲諸有種”。但是識必須緣境才能生起,原因是“境是識所行”,沒有色等所緣境,識就無從生起。因此當識並沒有見實有的境,而是“見境無我時”,也就是既沒有見到人我,也沒有見到法我,那麼能見的識也就無從生起。這樣能所雙亡,就會斷除煩惱,使得“諸有種皆滅”,從而脫離輪回,最終證得究竟一乘——不住輪涅二邊之大涅槃。
本品前面,已經深入闡述了所緣境沒有我,也就是沒有自性。這說明識所行之境,本來就不存在,是識的顛倒迷亂而增益、假立的。因此見境無我,並不是說要花很大的力氣,去把瓶子等境打破、敲碎,而是按照中觀正理,進行如理的觀察,將自己顛倒、迷亂的心識轉變過來就可以了。所以大家現在要深入學修見境無我的道理,這樣有了聞思修的般若智慧,即使不能開悟,也能極大程度地減少我執與法執,減輕煩惱。這樣既有利于進行弘法利生的事業,又能斷除對娑婆世界的留戀,增上對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功德的信心,增上往生的把握等等,有很多這樣的好處。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