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四)▪P2

  ..续本文上一页甚深的缘起相,是世间众生极难理解的关键之处,所以圣天菩萨解释说:

  

若有从缘成,彼即无自在,

  

此皆无自在,是故我非有。

  (唐译:

  

诸法众缘成,性羸无自在,

  

虚假依他立,故我法皆无)

  颂文直解

  凡是因缘生成的法,都只是虚妄的影像,无有自体、无有自性、无有自在。正因为从色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诸法,都是从因缘生成,都无自在,都是从无中显现出的空的影像,所以不存在一切有我、无我的粗、细戏论。

  (唐译:诸法都是众缘所成,无论是生,还是住,都依靠因缘,而无有自在。每一刹那都在生灭,非一、非常,犹如幻化。正因为诸法都是依其他因缘而立的虚假法,所以既没有我,也没有法。)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明了万法无自在的原因,以此为因,在后两句得出万法无我的结论。

  世间人听说诸法是因缘聚合而生,就以为有真实存在所生的诸法。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若有从缘成,彼即无自在”。凡是因缘所成的法,看起来似乎有一个虚假的相,但其实这些假相,都被背后的因缘操控着,它们就像傀儡一样,没有丝毫的自主能力。

  比如说一个瓶子,能够聚合不散,是因为通过高温的烧制,颗粒间的缝隙变小,从而能紧密地结合。颗粒本身并没有自主能力,当受到高温的影响时,结合就紧密一些。如果外力敲打的力度超过了颗粒结合的力度,颗粒就又不得不分开,而导致瓶子的碎裂。所以,瓶子只是颗粒暂时聚合在一起的假相,没有自在。

  又比如说人,人的长相、处境等等主要受业力的控制,业力又受烦恼与信心等善根的控制,烦恼又受烦恼种子、非理作意、对境等的控制。比如经常有学佛的人说,我知道不能生烦恼,但是心中的火就是控制不住,嘴里的两舌、恶口等也控制不住。这就是人没有自在的明显例子。

  “此皆无自在,是故我非有”,这是说,因为一切的有为法是缘起的,都没有自在,所以不存在人我,也不存在法我。

  平时大家一说“我”的时候,指的是恒常、一体、自在的自己。每天大家都要说起很多次的“我”,尤其在起烦恼的时候,这个“我”好像更加是实实在在、沉甸甸的,但是今后大家在说“我”的时候,就应该顺便观察一下“我”是否受因缘的控制,是否能够自在。这样对“我” 的执著就会减少下来。

  

诸法若无果,皆无有和合,

  

为果而和合,圣见彼无合。

  (唐译:

  

果众缘合成,离缘无别果,

  

如是合与果,诸圣达皆无。)

  颂文直解

  果只有通过因缘和合才能产生,但要是果根本没有产生,就说明因缘根本没有和合。诸圣者的后得智,并没有见到因缘为果而和合。

  (唐译:诸有为法由众缘合成,犹如幻事,没有实有的体与用。果由众缘合成,所以离开了缘,就没有果。如是和合与果,都是随顺世俗的说法,胜义理中无有。所以证得实相的圣者,了达两者都无。)

  释义

  本颂前两句从理上证明无因缘和合,后两句以圣者的净见证明无因缘和合。

  “诸法若无果,皆无有和合”,果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没有果,就说明因与缘没有产生和合,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为果而和合”,是说因缘和合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出果,也就是说,凡有和合,必然有果。但是“圣见彼无合”,是说见到实相的圣者,并没有见到因缘和合,这就意味着并没有产生出所谓的果。所以就像《入中论》中所说的那样:“所见虚妄名世俗”,一切法都仅仅是显现的虚妄的影像而已。

  接下来解释内有情的缘起。

  壬二、以内有情缘起相灭三有之理

  “内有情缘起相”,即是众生流转轮回的流转门;“灭三有之理”,即是众生解脱轮回的还灭门。知道了众生流转的原因,也就知道了还灭的方便。

  

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

  

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颂文直解

  三有的种子是执我之识,而境是识所行之处,见境无我时,能见(也就是执我)之识同时消失,从而彻底断尽贪著之因,灭尽三有的种子。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明了有情的缘起相,后两句讲了灭三有之理。

  识能产生烦恼,造下身口意的业,因此使众生不断地流转生死轮回,所以说“识为诸有种”。但是识必须缘境才能生起,原因是“境是识所行”,没有色等所缘境,识就无从生起。因此当识并没有见实有的境,而是“见境无我时”,也就是既没有见到人我,也没有见到法我,那么能见的识也就无从生起。这样能所双亡,就会断除烦恼,使得“诸有种皆灭”,从而脱离轮回,最终证得究竟一乘——不住轮涅二边之大涅槃。

  本品前面,已经深入阐述了所缘境没有我,也就是没有自性。这说明识所行之境,本来就不存在,是识的颠倒迷乱而增益、假立的。因此见境无我,并不是说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把瓶子等境打破、敲碎,而是按照中观正理,进行如理的观察,将自己颠倒、迷乱的心识转变过来就可以了。所以大家现在要深入学修见境无我的道理,这样有了闻思修的般若智慧,即使不能开悟,也能极大程度地减少我执与法执,减轻烦恼。这样既有利于进行弘法利生的事业,又能断除对娑婆世界的留恋,增上对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功德的信心,增上往生的把握等等,有很多这样的好处。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