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世間的一切法都具有六相”。
法眼又問:“空是否還有六相呢”?
這話問得道潛懵然不知所對。接著法眼又說:“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告訴你”。
道潛便依照他的話問:“空是否也具有六相呢”?
法眼立刻回答說:“是空”。
聽了這話,道潛恍然大悟。高興得不禁雀躍,向法眼行禮道謝。于是法眼又問:“你是怎樣了解”?
道潛立刻回答說:“空”。
法眼便大爲贊許。
後來法眼死後(死于公元九九五八年),李璟曾追谥他爲“大法眼禅師”,題他的塔爲“無相”。
在法眼的學生中,天臺德韶(公元八九一至九七二年)最爲傑出。在這裏,我們無法詳細介紹他的言教,只能舉出他在通玄峰的廟中作方丈時所寫的一首偈子:“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據說這首偈子贏得了法眼的贊美。但依靠筆者看,也許這偈子正答覆了法眼的老師羅漢所提出石和心的問題。顯然石頭決不會在人的心中,或眼中;但也決不會在人心之外,離開了這個世界。
和德韶同樣重要的永明延壽,他是中國有數的佛學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極有思索和組織能力的天才,他的宗鏡錄有一百卷,是一部闡發禅理的不朽傑作。事實上。他的思想是折衷的,他爲了烘托禅理,而從各方面去吸取精華。雖然他的書對于解釋一般佛學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但對于禅宗來說,卻有點弄巧成拙。禅宗是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爲號召的,可是結果卻産生了這樣冗長的論說:“實在是一大諷刺。雖然,這並不是禅宗的致命傷,但加速了法眼宗的衰微,延壽卻難辭其咎。禅的精神是反對系統化,和折衷主義的;而延壽的作法正好是這兩者的代表。其實,延壽是熱心于把禅宗和淨土宗結合在一起,正如近人所謂:把念佛,讀經,求簽,和禅定融于一爐。但這個悲劇乃是當禅宗和這些修習及儀戒結合之後,便失去了它的獨立精神,不再是它自己了。不過不可否認的這種結合卻使淨土宗更有活力。
雖然如此,但我們卻不能說延壽沒有一點禅味。他的許多對話和詩偈,卻顯示他具有禅師的特質。讀者可以從下面這首偈子中看出:“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至,風來波浪起”。
這是多麼樸素而動人的畫面啊!其中的悟境又是多麼的幽深啊!這是靜思的時候,也是活躍的時候,但在一切時中,又只是一池湖水罷了。
延壽是屬于法眼宗的第叁代,在他之後,還傳了兩代。第叁四代的時候,出現了好幾位禅師,法眼宗的精神仍然在他們的血脈中流動。在這裏,筆者只難介紹兩位。一位是杭州洪壽,他是由于突然聽到柴薪落地聲音而悟道的。爲此他寫了一首偈子,說出了他心中的悟境。而這首偈子也正是法眼宗思想的典型。筆者不准備在此熬述,因爲在本章之末引證了朱子(公元一一叁零至一二零零)的一段話中,曾提到這首偈子。
另外一位是杭州惟政(公元九八六至一零四九年),他是以幽默,和自在的人生哲學著名的。實際上他卻浸淫于儒家的經典,特別是論語一書。孔子曾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他曾模仿著說:“佛乎,佛乎!儀相雲乎哉!僧乎,僧乎!盛服雲乎哉”!
他從來也不談禅。某次,有人問他說:“你不是禅師嗎?可是你卻沒有談過禅呢”?
惟政回答:“爲什麼要浪費言語呢?我是太懶了,不願意那種機巧,纡逈的方法。只求日夜順著萬象的變化的發展。言語是有限的,而我這種應付的方法卻是無窮的,因爲造物就是無窮的寶藏”。這是法眼宗的最後遺言了。
法眼宗對中國哲學來說,其重要意義是在所有佛家各宗各派中,特別和儒家聲氣相投。這無怪乎宋代理學家朱子,雖然對佛家激烈的批評,可是卻向一位學生大贊法眼宗的思想。下面就是那一段話:“因舉佛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如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又曰:“樸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看他是什麼樣見識。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其爲他揮下去也。此是法眼禅師下一派宗旨如此。今之禅家,皆破其說,以爲有理路,落窠臼,有礙正當知見。今之禅家多是“麻叁斤”,“乾屎橛”之說,謂之不落窠臼,不墮理路,妙喜之說便是如此,然又有翻轉不如此說時”。
從這段摘錄中,很清楚的看出來朱子的求道精神是非常真誠和虛心的,毫無意氣的門戶之見。在筆者讀了這段文字後,覺得有加以解說的必要。朱子所引的第一首偈子是第七世紀著名的傅大士所說的。他那活潑的個性和深刻的言教影響到後來的禅宗,所以他被公認爲是禅宗的一位重要的先驅。這首偈子雖然筆者在現存的文學中只看到被引用了一次,但卻是法眼宗所常討論的主題。無疑的,這首偈子所包含的意思構成了法眼宗的骨髓,但當朱子說“與吾儒有甚相似處”,未免下語太匆促,因爲以筆者看來,這首偈子根本是道家的靈感。不過,在朱子當時的儒家是早已受到了老莊思想的影響了。
朱子所引的第二首偈子,是前面我們已提到的洪壽的作品。至于第叁首偈語,筆者尚不知它的出處。
朱子毫不掩飾的贊賞法眼宗,這說明了他心胸的寬大,也表明了他對後來學者走入狂禅的激烈反感。便假如他能像研究法眼宗態度一樣的深入其他各宗的傳統淵源中,他一定會發現其他各宗也“與吾儒家有甚相似處”。其實有時我們對某方面的喜愛都是先生決定了的。這不僅是個人的嗜好如此,而且純粹的理性探討也會如此。
《禅學的黃金時代 13· 法眼宗的祖師法眼文益》全文閱讀結束。